临床医学考研,临床医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要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临床论文,研究设计非常关键。编者在阅读了数千篇中国医生的临床论文,再对比在国际上成功发表的SCI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很多中国医生的论文,在研究设计这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比如说,该有对照的文章缺乏对照、需要大样本的时候样本量很小、诊断不严格、有一些较为严重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清楚,等等。
对这类有设计缺陷的文章,即使写作功底再强,要将文章发表到SCI期刊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像这类文章,要么从设计开始重新进行研究,要么就是调整研究方向,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数据补充,而后才有机会发表。但无论是重新研究还是补充数据,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力。
在此,编者将一些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做了整理和合并。希望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对临床研究设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便利。
第一节临床研究类型
临床研究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一、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是非随机化的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该研究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在观察性研究中一般只有研究对象和研究因素两个基本要素。在描述性研究中,研究因素是影响因素;在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暴露因素。
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3大类:
(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描述性研究的常见类型主要有:
1.横断面研究/现状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prevalence study)
(1)普查:
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进行调查,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或者可以确定一个人群某种疾病的全部病例。
(2)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用一定方法抽出一部分研究对象作为样本,对样本人群进行调查,根据样本的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特征。
2.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病例报告(case report)
对临床上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的详细介绍,通过对个案特征的把握得出结论,无需描述事物的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重点探索其背后的产生原因,为研究者提供分析和决策的线索。
4.个案调查(case survey)
是指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到发病现场对新发病例的接触史、家属及周围人群的发病或健康状况以及与发病可能有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以达到查明所研究病例的发病原因和条件,防止再发生类似疾病,控制疫情扩散及消灭疫源地的目的。
5.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纵向研究
通过定期随访,观察疾病、健康状况及某卫生事件在一个固定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情况。
(二)病例对照研究
是一种回顾性的,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三)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可分为:
1.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现时的暴露状况而定的,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需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2.历史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做出的。
3.混合性队列研究
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它是将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历史性队列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clinical trial)是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以检验各种类型的假设。其特点包括:①必须设立对照组;②研究对象必须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③干预措施是人为施加的;④研究方向是前瞻性的,即是从“因”到“果”的研究;⑤多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实验性研究主要包括现场实验和临床试验两大类。
1.现场实验
又称人群实验或干预实验,以社区人群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按照设计原理可分为随机对照实验和类实验两种。其基本原理是在一个社区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现场实验具备4个特点: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如果缺乏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只能称为类实验。
现场实验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这些要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
①干预可能有效的人群;②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③干预措施可能对其有害的人群不能作为研究对象;④高依从性的人群。
(2)随机的概念:
随机抽样,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所有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
(3)盲法:
基于研究对象或者研究者对研究分组的了解情况,可以分为4个层次:①公开实验,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知道分组情况;②单盲,研究者或研究对象有一方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③双盲,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均不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④三盲,研究者、研究对象以及资料分析人员均不了解研究的分组情况。
(4)对照组安慰剂的使用:
①消极安慰剂,外表形状与所试药物相似,但不对研究有影响的安慰剂;②积极安慰剂,具有明确的,公认的疗效而且最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或干预措施。
(5)伦理要求:
符合Declaration of Helsinki;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参与者或者其监护人的书面或口头知情同意。
(6)标准化:
①检测方法和问卷都必须标准化,最好是国际通用的方法;②诊断标准最好国际通用。
2.药物临床试验
(1)Ⅰ期临床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开放实验:20~30例样本。
(2)Ⅱ期临床试验:
摸索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盲法实验:100对样本。
(3)Ⅲ期临床试验:
进一步验证药物对预期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并为利益与风险关系的评估提供依据。>300对样本。
(4)Ⅳ期临床试验:
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治疗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开放实验>2000例样本。
随机原则,盲法,伦理,标准化等方面的设计要点都与现场实验相同。但是根据不同分期或者不同的实验目的,对照实验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平行对照:病情同类的病人随机区分为2组或以上;实验药1组,其他都是对照药组;或者对照药1组,其他为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组。
(2)交叉对照实验:同一受试者,先后使用2种或以上的药物;病人等分,分为A药B药,B药A药组。
(3)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不用药。
(4)综合对照组:已知有效的药物基础上加上实验药。
临床医学考研(临床医学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