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不要辜负难得的学历周期
近日,教育部宣布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标志着一年一度的考研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近年来,考研竞争日趋激烈,2022年全国研考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人(2021年末考试),较上年增长了80万人。媒体报道称,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
“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往届的本科毕业生想要通过增持学历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考研严重“内卷”的重要原因。虽然学历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技能,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考研一年一次,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上岸”名校或热门专业,因而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选择自然就是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这也就不奇怪“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择校时选择“双非”院校。
一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够获取的周期性系统性学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系统性学习对个人的影响和改变,远高于日常自主学习。考研并非易事,硕士毕业更不容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选择去普通院校读研,也要主动精进,不辜负难得的新的系统学习周期。
莫辜负新的系统学习周期,是契合个体就业目的的美好期望,也是契合个体发展意愿的诚恳建议。换句话说,个体想要获得更好发展,才会选择提升学历。既然考上硕士研究生,就应当珍惜这一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上升机会。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这也可观照当前博士研究生被高校大量清退的现实。同样受现实生活影响,国内博士难进更难出,“难”的背后诸多因素交织,但其中一点就是为了读博而读博。与“逆向考研”一样,当前也有一些在读博士生选择退学。他们在经历过博士研究生活后发现,当初为了读博而选的研究方向并非自己喜爱,亦或是巨大科研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等等,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选择退学。莫辜负新的系统学习周期,同样意味着在科研领域不够热爱就应该选择放弃。否则,在耗费大量精力、放弃数年正常生活、浪费数年时光之后,被高校按规定清退,这实在得不偿失。
(原题为《“逆向考研”:不要辜负难得的学历周期》 作者 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 光明网)
“逆向考研”:不要辜负难得的学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