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激励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有效地激励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教育激励的实施即是作用于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良好学习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能力,最终达到让大学生向着高校培养的标准以及设定的学习目标努力前进。

从总体大的方面来说,有社会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激励机制以及大学生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很强的滲透性;从细微小的方面来说,家庭教育及环境、高校管理及制度、个人发展及三观等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探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

学生未能充分参与激励过程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从高中迈入大学,意味着从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成另一种相对主动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但许多大学生在这个自然转变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的、迅速的适应这种学习模式的变化,在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下盲目跟风,甚至于沉溺网络、翘课,整日无所事事,产生了迷茫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多个原因导致大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三观仍处于发展状态,极容易产生变化与波动,进入大学生活后突然缺乏指导与监督时就容易失去对梦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是家庭对大学生学习状况关心较少。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缔结而成,是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的因素,长久以来,大多强调的家庭教育的重心点在中小学,到大学阶段家庭对孩子学习的监管以及督促就基本弱化,甚至没有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家长并不过问孩子学习,家长们往往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归于学校和社会,并不像中小学时一般重视家庭教育。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严重不足

由于目前处于人才辈出的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自我发展等多种不同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压抑着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如果无法将这些压力转化为正向的动力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推断能力与判断能力,更严重的会影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虽然从大一至大四,随着大学生的年纪增长、知识层面丰富、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但目前在教育激励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了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表现。

3.学生个人需求发展中缺乏自我激励

但无论怎么从外及内的修正,最终目标的期望值还是需要通过激励客体的认知与加工也即是自我内在的认同,才能最终转换成为激励客体也即是大学生所认同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也只有成为其自身所认同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诱导激励客体产生出主观努力的行为产生自我激励。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导致学习动力的激励效果不佳的主观因素中,由于周围同学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变换,有许多同学认为自己对自身行为约束不足,内部的自我激励较弱,自控性较差,导致自我无法有目的且有计划的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无法准确把握自身需求,调节自身学习的动力。

应试教育仍主导激励理念的问题及原因

1.教育激励理念固化

大学生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人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大学生在大学教育的阶段中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中学习到的各种专业知识是他们未来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教育激励给大学生整体学习动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大学生学习懈怠等情绪产生时,通过教育激励的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进取心,实现个人价值回馈社会。

在教育激励理念中,形式上虽以综合测评、素质教育最终评价等方式作为量化标准,但由于素质教育的多个方面在测评时所占的比例关系无法用数据科学的额定,在实践中,最终导致制约和影响激励理念偏向于智育成绩,而目前应试教育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极端化发展使许多的师生、家长等过分追求成绩、分数的高低,导致最终教育理念趋于功利化倾向,在这种理念下也致使教育激励理念偏差,奖惩标准设置出现单一性的问题。

激励模式长效性不足的问题及原因

1.忽视了不同教育激励模式的相互转化

目前高校所选用的教育激励模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模式、荣誉激励模式、榜样激励模式和情感激励模式四种,但对四种教育激励模式之间的关系与其所发挥的不同的激励作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而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在使用这些不同的激励模式时,大多采用单一的方式,例如单一的使用目标激励模式,激励学生实现目标,设置的荣誉奖项的目标仅仅为了促使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等。

各种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并非仅仅只用固定的某一模式,单一的使用某个模式不能完全发挥各个模式的最大效能,大多时候,应采用多种模式交互使用,才能使教育激励的各个模式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2.教育激励模式缺乏系统的长效机制

教育激励如果要取得长期的成果,必须拥有系统的长效机制。根据目前对高校教育激励机制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对教育激励的认知的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各类的教育激励活动与内容时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定的促动与提升,但事后并不能持续的作用下去,目前的教育激励模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大多仅仅只是一种短效的状态,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长期有效地结果。

导致教育激励无法产生长效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经济状态是蓬勃发展了几十年的成果,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好的生活,但也给思想带来了一些冲击。

当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最大的标准以及选择依据时,势必导致人们的行为导向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倾向,价值取向向功利化转变。由于大学生对各种教育激励模式的认识不足,高校教育激励模式实施不到位等原因,最终导致教育激励对学生只产生了短效的吸引力。

激励方法中偏重物质激励的问题及原因

1.轻视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的效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激励措施方法的实施方式大多都是奖学金,激励主体都认为多的奖学金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推动积极的学习动力的产生,忽略了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需求,同时也忽略了精神鼓励在物质激励中对学习动力的激励作用,使物质激励趋向功利化而精神奖励的作用也逐渐变小。

物质激励不是以发放奖励为核心目标,而是通过物质激励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产生精神激励的共鸣感,从而内化为学习动力产生自发的学习行为。而目前激励主体所设立的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的措施要多许多,这也表明了,高校管理层对教育激励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

精神激励中虽然包含着情感奖励的因素,但绝对不能把精神奖励代替情感奖励。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变化,改变行为的效率,它具有动力的作用。蔡元培说,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

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统一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能仅仅拘泥于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也应该重视情感激励。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有需要,但高校却几乎很少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也并未设置情感激励措施等。

发布于:山东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