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提到中国政法大学老师+B站UP主,你会想到谁?

法学之外,无数年轻人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是——孟庆延

尽管已经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学术之外,孟老师还是抽出时间,从2022年3月开始更新了自己的第一条视频,短短一年,总计获得了超400万播放量。

B站之外,孟老师还是喜马拉雅音频分享平台《人文通识100讲》社会学板块主理人,看理想App《现代世界500年: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第一季主讲人……

不过,让人大呼过瘾的,还是超20万人订阅的播客“东腔西调”上的那个栏目《社会病理学》

这个栏目不是大学课堂的延伸,孟庆延老师也并不是想借此与听众建立一种师生关系,而就是一种单纯的、朋友间的聊天。

他想让大家摈弃那种社会学无用的刻板印象。

相反,社会学是一门“大学问”,它是关于现代人时代命运的知识。关于我们所有人的困惑与焦虑,我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更深入的视角

孟庆延

如果你错过了播客,那么由孟老师一字一句重新梳理的文字版——《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以下简称《谁的问题》)就千万不能再错过了!

生活为什么没有意义了、游戏为什么上瘾、键盘侠是怎么产生的、房子为啥那么重要、容貌焦虑、教育问题、消费主义……15个当下热议的社会现象,孟老师一一为你从根儿上拆解拆解。

孟庆延当当专享签名版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就像孟老师说的“社会学不是拆解社会现象的学问,而是关心现代人究竟置身于一种什么样的既无法逃脱又不完全自知的处境当中。”

这本书不和你讲社会学的大道理,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你了解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不要逼迫自己太甚。

不是你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

在《谁的问题》的开篇,孟庆延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真实经历。

那是2019年夏,孟老师家中的老人需要住院做一次穿刺检查。幸运的是,挂上了专家号,也等到了住院部的床位。

就诊当天,老人按照要求禁食禁水,但是在办理手续的时候发现,住院部有登记的预约信息,但是在医生的电脑上却找不到预约记录。

孟庆延一家在住院部、门诊楼、住院医生办公室之间往来奔波两个多小时,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反复询问下,医生的回答从之前的“不清楚”变成了“可能是预约联网系统出了问题”,并反复强调“这不是我的问题”。

由于长时间禁食禁水,老人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咨询医生能否吃东西。医生说:可以啊,但是吃了东西,检查就别想做了。

那能不能明天再做?医生回答说:不可能,明天做就需要重新挂号、排床位。

怒火中烧的孟老师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喊了起来。医生淡定地说:“我没说是你们的问题,但这也不是我们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再等等。”

焦灼之时,一个挂着实习工牌的医生说:“你们别急,我去计算机中心问一下。”他去之后没多久,系统问题就被解决了,整个过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

这段经历之所以让孟庆延记忆深刻,是因为“这不是我的问题”不仅是当时每个“当事人”的基本话语,也是每个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遇到过的普遍状况

问:“整天就知道抱怨自己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为什么不选喜欢的呢?你怪谁?”

答:“我不是富二代,选择志愿必须考虑生计啊,这难道是我的问题吗?

问:“整天就知道抱怨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但是一到周末就宅在家里看手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怪谁?”

答:“我为了生存必须好好工作,一个星期有六天在加班,剩下一天还不能休息了?这难道是我的问题吗?

问:“好好的一个人,整天焦虑,长得又不差,非要省钱去做医美,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难道独一无二的有趣灵魂不比千篇一律的好看皮囊更稀缺吗?”

答:“这就是个看脸的世界,别人都去做,我不做就‘落后’了,这难道是我的问题吗?

无论是职业还是生活,“这不是我的问题”是现代人经常会使用或者会面对的高频句式,我们既会被这句话堵得气血上涌而困顿无奈,又会用这句话寻求自保并卸掉责任。

我们时常会感觉到,自己既是孟老师故事中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又时不时地会成为把“这不是我的问题”挂在嘴边的医生。

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那位实习医生呢?如果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那究竟是谁的问题?

原生家庭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周边群体环境成为我们最普遍的归因选项。“家里条件不好”“大环境不好”“大家都这样”,于是“我又能怎样呢”从一个疑问句变成了一个“否定句”:“我并不能怎样。”

对大多数人而言,当我们进入这个思维逻辑和认知模式之后,除了无奈,还总是有一丝不甘埋藏于心间。

仔细想想,这些不甘其实既是希望的来源,也是焦虑的来源。它不断敦促着现代人过一种“向上”的人生来实现神圣的自我价值,同时又不断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的残酷。

现代人在意义与虚无、功用与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摆,在“躺平”和“内卷”中无限循环。

实际上,当我们发出“这不是我的问题”的呐喊时,我们或许并不是在推卸责任,而只是讲出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而是人类进入现代后不可避免的趋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庞大系统。

它有着异常复杂的分工系统,这些分工系统以高效率、标准化和专业化为底层逻辑,现代人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与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知识与权利。

这造就了现代个体的第一个普遍境况:作为工具的现代人

处在复杂社会分工系统中的我们,经常会由于工作的重复性(专业性)而感慨意义的消逝,但是时常忽视这样一个现实: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现代社会,其最大特征是陌生人的功能性联结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工作,而每个人的工作实际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人的生活。在社会分工的意义上,每一个身处系统的现代人都难逃“工具人”的命运

这种高度系统化的社会分工状态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卸责”这一普遍状况。

当我们陷入“这不是我的问题”的逻辑时,我们会突然发现,很多时候,这个系统中的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合规——它可能并不符合道德与灵魂层面的高要求,却符合职业逻辑中的“分内事”的要求。

这种庞大社会系统中的工具人境况又会引发卡尔·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将货币理解为绝对目的,而忘记了它本来只是“绝对工具”。

这种异化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有用性”逻辑,在这种逻辑之下,常会发生“工具”与“目的”的错置。

大学教育体制中的绩点,本来只是一种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却变成了学习最主要的目的,现在的教育行业,更像是“来料加工行业”,“人才”培养是比“人”的养成更具有优先级的存在。

“人才”是强调人作为系统零件的“有用性”的存在,“人”则是作为“高级动物”的整全性的存在。

所谓整全性,是指人本身的道德、价值、情感、理念、兴趣,也指一个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所具有的理解他人、与他人相处、与自己和解的能力,还包括健康地理解“成功”、合宜地接纳“失败”的品性。

而这些恰恰不是可以通过竞争性的“考试”和选拔机制实现的。

学生追求绩点及其所带来的概率,学者追求发表及其所带来的升迁,学校追求数值及其所带来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这个环节中的每个人都被“异化”了。

同样地,现代人对于职业、婚姻、家庭的理解,很多时候都处于异化状态。

现代个体的另一个普遍境况,便是矛盾与分裂。

一方面,个体意志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神圣地位,“为自己而活”“实现自我价值”“我是我的唯一主宰”已经是普遍共识,同时更是人生的“逻辑起点”。

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个体意志的受限状态。

这种理论上的无限可能性和现实中的有限选择权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使得现代人陷入一种高度“分裂”的状态:观念的高度伸展与现实的极度蜷缩

生活世界中有那么多自己无法主宰、无法决定的结构性力量在压抑着精神上无所不能的我们。

个体感到自己有无限的可能,但现实则是被困在系统里整日做着重复性的甚至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只为了养家糊口,很多人还是要通过家里的安排或者相亲与他人结成伴侣,甚至婚姻也被理解为与感情无关的单纯功能性选择。

于是,这种结构性紧张的状态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命运:满满的焦虑感、压迫感扑面而来,各种心理疾病成为我们摆脱不了的宿命。

具体而不抽象地活着

是社会学给我们的慷慨馈赠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书名“谁的问题”就可以解了。

这个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就在你身边,甚至就在你身上,是你的问题吗?当然是你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形成、发生、结构化、演化……全都不是你一个人造成的。

是“社会”这个“不可见物”的存在

所以,严复先生在100 多年前将sociology 翻译为“群学”,是简白、准确又容易理解的翻译方式。生而为人,何以成群?这是社会学的本来面目,它是应对现代文明的到来而产生的学问系统,它关心的是现代人的普遍命运

涂尔干所强调的人类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便是“社会分工系统”的现代之变;马克思所提到的异化与商品拜物教,成为现代人至今无法摆脱的预言;韦伯对工具理性泛滥所塑造的“理性的铁笼”的担忧,现在已经变成了“困在系统中的打工人”的现实……

在《谁的问题》中,社会学领域的各路大咖悉数到齐,可谓“群贤毕至”。

既然社会学的三大宗师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都发话了——社会有病,那我们有药吗?事实上,社会学家很少给出“标准答案”。

因为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他们可以借助某个独特的概念或者视角犀利地做出诊断,但他们非常清楚病因是极为复杂的,并不是通过这个概念或者视角就能简单治疗的。

那读《谁的问题》的意义何在?

孟庆延在这本书中设身处地体会各种“当事人”的情感纠结和抉择困境,不过,不是在你有情绪的时候灌你一碗香浓的心灵鸡汤,而是给你温情的呼应。

当你愿意用轻松却严肃的思考来面对自己和社会的问题时,你会发现,孟庆延“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

问题(你的和社会的),并不会因为思考就被解决,而你,却会因为有思考、有共鸣而不一样:它们对你来说究竟是不是问题;它们如果对你来说是问题,需不需要解决或者摆脱;如果需要解决或者摆脱,你愿意花多大代价……

这一系列抉择都要你自己做出。任何学家凭借任何学问都不能替代任何人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

聊天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严肃地思考,为抉择积攒自己的力量,却可以是轻松的,不被大宗师、大专著、大命题吓住,让你心中思考的涓涓细流成为温暖你自己生命的力量。

其实,哪里有什么正确答案,我们不过是在寻找在现代社会中安放自我的方式罢了。

具体而不抽象地活着,是社会学给我们的慷慨馈赠。

当当专享签名版孟庆延写给焦灼迷茫的现代人用社会学思维对抗精神内耗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7月11日晚7点

刘擎×孟庆延

对谈:生活的问题真的好多,到底该怎么选择?

-End-

2023.6.26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