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




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保证了高校科研产出对企业真正有用,实现了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产业企业之间的主体协同、战略协同、知识协同

立德树人以教师为重心、能力培养以学生为重心、科学研究以价值为重心的评价新格局,全方位激发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潜力与创新动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畅 曹力 白斌

“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汽车工业领域广为流传的这句话,折射了合肥工业大学(下称合工大)在行业的地位。

合工大毕业生70%以上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应用到神舟飞船、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长征火箭、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中。

不久前,合肥工业大学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始创于1945年的合工大,70余年不断践行工业报国初心。从建校时的“工业救国”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兴国”,再到现在的“工业强国”,面对时代赋予的一轮又一轮新课题,合工大不断更新工业报国手段和方式,为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迈向新征程,如何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助力“大国重器”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又如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

坚持“四个面向”建好“双一流”

《瞭望》:“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将学科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余其俊: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强国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机遇,瞄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服务地方“三地一区”建设,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加快建设国家急需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基础学科群建设,形成优势带动、特色凸显、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态势。

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我们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空天系统管理等多个交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成功获批“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总体情况、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情况和成长提升程度总体情况均被评为“显著”。

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相关学科不断争先进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工程管理、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生命健康、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学科领域方向的布局持续加强,8个学科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涵盖了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仪器、管理科学等一批优势学科的“工程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形成了“高原之上筑高峰”的学科发展态势。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在助力“大国重器”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上建功立业。如我校真空技术科研团队和精度理论及应用工程中心的科研成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项目的圆满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系统,成功应用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端成形装备协同控制与智能运维服务系统,突破了高端装备部件成形关键难题,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长征火箭。

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合工大”模式

《瞭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你们做了哪些新探索?

余其俊:在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贡献力量的同时,我们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新模式,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实践,我们构建起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校地双方通过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对当地企业进行摸底调研,从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中总结整理出产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并将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线。这一新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个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和学校单线联系,点对点、碎片化、无组织、无计划的产学研合作状态。学校科研团队针对地方产业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需求有组织地开展攻关,保证了高校科研产出对企业真正有用。

近年来,这一有组织、成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实现了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产业企业多主体之间的主体协同、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已经在多个地区成功推广,并与当地的产业结合拓展出各具特色的新形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瞄准智能制造、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及芯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工业管理工程等领域,累计服务安徽企事业单位近2000家(次),与安徽省重点企业合作项目近600项。

合肥工业大学校园 合肥工业大学供图

评价改革由“数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瞭望》:引导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改革“破五唯”是重要抓手,你们抓出了哪些亮点?

余其俊: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既是基础,更是关键。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深化综合考核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定式,提出并深入践行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形成了立德树人以教师为重心、能力培养以学生为重心、科学研究以价值为重心的新评价体系,全方位激发各项事业的发展潜力与创新动能。

我们通过有计划、分步骤、成体系的改革,构建起由“数量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新评价体系,建立了涵盖教师入职、晋升、聘任和奖惩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按岗聘用、按贡献取酬,不唯“帽子”设置岗位、不以“帽子”区分教师队伍,严格实绩考核管理,打破了过去一顶“帽子”包打天下的格局。

学校设立了面向高端人才的“斛兵学者”系列岗位,不管是否有国家级人才的“帽子”,均可申报。

在岗位申报评审中,学校按照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对申报人进行学术评价,同时对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引进教师时,学校面向有发展潜力青年人才设立“黄山学者”特聘教授、优秀青年和学术骨干三类岗位,实行学术水平与成长潜力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坚决破除“五唯”定式,让真正潜心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在职称评审中,学校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成果涵盖了高水平论文或专著、规划教材、教学科研奖励、有价值的发明专利等多种形式,评审过程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价值、质量、贡献、影响,彻底扭转了唯论文的职称评审导向。

在科研考核中,我们摒弃过去常用的数论文、数项目、数奖励,再将数量做“简单加法”作为考核和奖励的唯一依据的数量导向模式,而是将成果的影响和价值作为最主要的考核因素,从多个维度考察对团队和集体的贡献,不撒胡椒面,按贡献奖励。

通过这一体系化的教育评价改革,我们将思想和力量更好地汇聚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发展整体目标上来,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真正胸怀大局,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以及产业实际需要,凝心聚力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精耕细作产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提供了坚强保障。

把好立德树人总开关

《瞭望》:如何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余其俊: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明确了“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特色持续彰显。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持续改进为动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并持续优化“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融入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在所有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从源头上把好立德树人总开关。

学校形成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持续改进”的可预期、可检测、可控制的闭环教学体系,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和实时评测模式,推动持续改进,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这一过程,进而更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们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其作为毕业要求,持续推动第二课堂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凸显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动大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一体化改革,形成了“两个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新体系,让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体系设计,价值塑造、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面形成,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和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各项办学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学校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打牢了基础。■

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合肥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