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考研,大连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
追光之路
2022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迎来了开展行业教育奖励25周年。25 年来,基金会支持在全国纺织服装相关院校开展“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奖,共奖励了4381名在纺织行业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为推动纺织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们特开启“追光之路——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开展行业教育奖励25周年”系列报道,通过对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15所纺织高校领导、获奖教师和学生的采访,聆听他们畅谈“纺织之光”教育奖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变化、获奖的体会,从教生涯的感悟、对纺织业的认知,以及对行业的期待。
大连工业大学:
“育新机、开新局”
以纺织领域人才建设助战略发展
任文东亲笔寄语祝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成立25 周年
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任文东在采访时对纺织之光基金会进行了高度赞扬,他表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纺织行业发展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将纺织行业的人才培养之基筑建造的牢之又牢。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一直致力于轻工纺织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自1997年至今,通过各类表彰奖励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连工业大学自2014年开始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学生奖奖励,共计奖励48人,其中教师奖获得者8人、学生奖获得者40人。
2018年,该校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张鸿教授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联全国唯一的教师特别奖,这也是该校在这一奖项上的首次突破。作为“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特别奖的获得者,张鸿教授多年来专注教书育人,潜心教学研究,不断积累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获得5项教学成果奖,发表教改论文9篇,阶段性成果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纺织之光”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大连工业大学的师生十分向往并认可“纺织之光”中国纺联教师奖和学生奖,且以获得奖项为荣,因为该奖项不仅是对于相关专业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奖励,更是对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认可,也鼓励了更多学生投入到纺织科技相关领域深造工作,他们把获得“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奖励视作是纺织人的高光时刻,“纺织之光”用科教先行者们的智慧光芒为纺织行业带来了动力,肩负行业责任担当的一代又一代纺织人必将用实际行动为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助力国家纺织行业长足发展。
谈及纺织行业发展对纺织院校教育的影响,任文东表示,从衣被天下到国防军工、从交通运输到医疗卫生、从环境保护到新能源开发,纺织行业在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工业部门之一。教育领域中最大的变化是纺织专业不再是单一的发展,随着数字经济“互联网+”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产业不断融合,纺织专业也尝试“纺织+”(纺织+材料、纺织+贸易、纺织+机械等)模式的人才培养,通过与其他知识的多模块结合,激发纺织专业教育更大的发展潜力。纺织专业教学也更注重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金专、金课、金师等方面的建设上下功夫,增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理顺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在推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依旧是“开放、创新、融合”。一是注重开放发展,关注国际学科动态,强化教育教学与国家战略对接。二是注重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三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科建设,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匹配。
任文东表达了对行业发展及高校师生的期望。他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以及推动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中之重。对于纺织领域人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推进纺织学科建设,以OBE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以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目标,发挥高校以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提升纺织非遗人才建设,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专业融合培养非遗人才,既能提升传承人的技艺融合、优化生产组织和布局结构、丰富纺织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还能健全传承发展创新发展链条助力乡村振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希望老师们能继续深耕教育事业,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希望学生们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获奖教师:
创新性构建特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教师而言,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不仅是对学校在纺织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果的认可,更是代表纺织行业对一线教师的鼓励和鞭策,增强了作为纺织类高校教师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促使一线教师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洞见行业人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为行业培养输送所需的人才。
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潘力是2015年“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她充分研究国际院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多次论证,创新性地构建了“一条主线、两段三模式”的特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了以产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学生按志愿选择专业的教学模式,不仅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还多次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一条主线、两段三模式”的特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2+2”两段,前两年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不分专业方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旨在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两年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采用“模块化、多方向选择”“工作室”和“卓越试点班”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完全按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潘力尤为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意识,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达到学生能力范围内预想的目标,增加学生在研究中的获得感,树立自信。曾有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生物专业的跨专业学生,想通过读第二个研究生实现她做服装设计师的梦想。潘力结合了该生学科交叉的专业优势,选定了研究方向“废旧面料的二次处理”,采用逆向思维设计方法,进行色彩的减法设计,既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又帮助她实现了梦想。她认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如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培养出国际化、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课题对教师来说是要终身努力实践的。
谈及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潘力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提高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是目前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最核心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放在首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专业能力,在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结构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高校教师更要将重点放在“导”上而不是“教”,引导塑造学生价值体系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虽然新冠疫情对教学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潘力表示,得益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关注,提前布局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帮助院校师生克服了疫情带来新挑战。大连工业大学在国内服装院校率先引入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建立服装信息化研究中心,引入服装ERP系统进行教学实践;积极建设精品视频课程,旨在打破长期困扰实践教学中企业实践环境的瓶颈。
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早在2014年就开始投入建设,进行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研发,基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践教学而开发了智能服装定制、陈列设计、数字化数码印花、人体拟合、服装工厂虚拟仿真等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实验项目,策划设计了VR/AR智慧工厂和服装全流程定制虚拟仿真系统,采用虚拟仿真和真实场景录像及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将技术文件制定、工艺单设计、设备模型和功能、演示视频、虚拟动画等多种信息生动地呈现出来,再现了现代化大型服装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结合课堂教学,通过模拟智能化服装定制全流程,使学生了解现代化服装企业的生产模式,系统掌握服装生产过程与制作工艺,了解工业化生产和手工制作的本质差别,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自主完成西装制作工艺,准确识别智能化服装生产设备,灵活设计技术文件及工艺单,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适应行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在现代化服装企业各环节实习的“身临其境,实时交互”真实体验。
在疫情期间教育部的实验空间上线后,该系统增加近2万阅览量,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潘力应邀在第一届纺织服装虚拟仿真专家委员会等全国型会议上作了4场专题报告,并在2019年被日本关西服装产业协会邀请在年会上做专题报告。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评为2019 国家艺术类首批虚拟仿真金课。
获奖学生:
不让大学生活留下遗憾
宋文静2015至2019就读于大连工业大学,在校期间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学生奖(原钱之光奖学金),这次获奖让她对本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业规划,决心继续深造。她表示,纺织之光学生奖对纺织学子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更加坚定学习纺织专业,并从事纺织专业。
出于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兴趣,宋文静选择了纺织专业,为了学好这个专业,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纺织专业课有很多都需要记忆的内容,尤其到了考试周,问答题较多,需要利用一些理论知识,这时宋文静会把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根据框架记忆。她表示,虽然纺织理论知识很多,机器也很多,但是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和逻辑关系后,能够更快速的记忆。学习中遇到焦虑时,宋文静表示,会转移注意力,等到情绪稳定时再解决问题。 宋文静希望纺织之光基金会带领纺织人走向新的辉煌,愿母校越办越好,桃李满天下,愿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在这个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里,不但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享受生活,不让大学生活留下一点遗憾。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愿为中国纺织行业科教进步作贡献的优秀纺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元。
截至2021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632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381名、优秀教学成果奖2167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27项、应用基础研究73项、科技成果推广339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1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33家获奖单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1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旨 科技进步 人才成长 产业升级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大连工业大学考研(大连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