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一双巧手巧夺天工, 一片初心矢志不渝

——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家马成林

建水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云南省建水县制作陶瓷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建水地区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陶瓷生产中心,其行业地位仅次于江西景德镇,是中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烧制了闻名中外的紫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使紫陶独步天下。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

建水紫陶以陶为载体,通过陶体上的书法与图案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一方面陶器上保存了清末以来建水许多书画名家的墨宝真迹。如王定一的隶书,刘光烈的板桥体书,王式稷的金文等入木三分,王克敏、王孝全的花卉翎毛,肖茂园的山水,沈河清的鱼虾等栩栩如生;另一方面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抗战年代建水陶工以陶器为武器鼓舞士气,喊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如王式稷黑陶汽锅上就题有“抗战胜利”四字,向荣春制“最后胜利”的兰纹紫陶直口瓶,民国“振兴民族”博古尊、甲申年款“收复失地”记紫陶直口瓶等,都是劳动人民抗战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泥土塑紫陶, 紫陶诉人生

陶瓷,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与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素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建水紫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制作出了既精美又实用的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种类繁多的器具与艺术品,还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紫陶艺术家。马成林就是其中一位。

1954年3月,马成林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彝族家庭里。他自幼酷爱民间美术,对陶艺创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也正是因为最初这份“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支持着马成林在制造建水紫陶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与精益求精。“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困难。每一个年代都有民族的先行者。”马成林如是说道。在特殊的年代里,马成林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但他并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在困难与风雨中成长,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更加坚定发展建水紫陶的信念。马成林于1974年进入美术陶厂,成为了一名紫陶新手,从最基础的取泥、炼泥开始学习制陶各项工艺。陶瓷的制作对于一名新手来说是难以驾驭的,但马成林却不曾厌弃,而是更加刻苦练习,在陶瓷师傅的带领下,马成林的制陶手艺渐入佳境。

求知若渴的马成林并不满足于只是学会制作紫陶的皮毛,他还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与发展建水紫陶,于是他遍访名师,虚心请教。1975年,马成林跟随民间老艺人向福功学艺,向福功师傅也是建水工艺美术届的一面旗帜,马成林在向福功师傅的指导下,建水紫陶的手艺愈加深厚;马成林还曾得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杨大申老师系统的指导,在其指导下,他对于建水紫陶的制造有了新的启发。马成林在请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夯实了他对制陶的理论基础,还丰富了他操作实践的研究。1979年,马成林受云南省政府委托,设计并制作出以云南四大名花--玉兰、报春、山茶、兰花为装饰题材的四只紫陶大花缸,肃穆地陈列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向全中国人民展示着建水紫陶与云南文化。

1982年,马成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他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了工艺美术理论,这为他往后对于紫陶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如今,马成林从事建水紫陶行业已经将近50年的时间,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迎难而上,从一名新手到老手,马成林以矢志不渝的初心专注于建水紫陶的发展与创新。他精通于陶器作品的设计、制泥、拉坯、书画装饰、填刻、烧制到打磨的整个过程。紫陶的制作过程虽复杂,但对于马成林来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他在漫长的时间里打磨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紫陶,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春秋瓶》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巡展

《双虎尊》参加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时被法国卢浮宫收藏

巧手琢工艺, 扬名国内外

建水紫陶因其制作材料特殊、制作技艺要求高以及成品精美而在中国的工艺美术界别树一帜。建水紫陶的制作需利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将其制作成型,再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多道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尤为上品。陶匠们利用自然界的泥土来塑造美的艺术,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能力。

在多年的积累下,马成林的这种能力可谓独一无二。陶器的小巧精致展现其技艺的巧夺天工,恢宏大气亦不失去其文化韵味,在紫陶的创作形式上,马成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他尝试着把西方美术应用到建水传统紫陶工艺中来,利用浮雕、立雕等雕刻技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设计制作出许多具有形式新颖的紫陶新工艺,同时也不失浓郁古韵。绿春紫陶哈尼文化墙向世人展示着独具特色的哈尼族文化;建水步行街陶灯体现着紫陶的古香古韵;文庙棂星门的《仿青花盘龙缸》更是尽显紫陶的神采飞扬,其被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为马成林的紫陶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他的许多作品吸收了古滇国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并且创作出哈尼壶、彝族酒器、仿青铜宝塔等,造型独特,装饰新颖,极具民族特性的经典作品。马成林吸收了彝族图腾的作品《花插》在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示会获得金奖;2013年7月,作品《彝家乐瓶》获得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8月,马成林彝名命名的作品《瓦渣波》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金奖。因其技艺精湛,2014年春,中国邮政为马成林出版了“中华文化名人”专版邮票,实现了建水紫陶在中国邮票市场上印刷发行零的突破。

民族的亦是世界的,马成林经多年潜心研究,将建水紫陶推向世界,走国际化的道路,他的作品也不断在国内外艺术大舞台上传来福音。2012年7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马成林受邀参加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日本京都文化艺术交流展,作品龙头双耳尊作为国礼被赠送给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2012年11月,马成林作品《苍岩文化钵》和《突体球瓶》作为建水紫陶的代表,参加中国陶瓷联盟远赴艺术之都--法国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在卢浮宫展出,使建水紫陶再一次走向世界。马成林,至臻至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作品在国内外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舞台上熠熠生辉。2014年5月,马成林更是入选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走向国际美术大师典藏》一书。

马成林作品的造型和装饰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又极富创新,把民族文化和坯体的结合完美地表现在陶瓷上,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每一个紫陶作品背后都充满着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孩子对陶的热爱与民族文化的自信。

鞠躬传技艺, 尽瘁永流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最初接触紫陶的那一刻,马成林已然深深地爱上了建水紫陶,紫陶于他而言就是岁月里最宝贵的财富。马成林用半生的时间都扎根于泥土里,做陶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双手触摸着柔软的陶泥,用心灵与紫陶发生一场持久而真挚的对话,在创新与发展中塑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紫陶艺术品。

独木不成林,就如他的名字一般,他想让建水紫陶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使建水紫陶能够“成林”,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虽然建水紫陶在马成林的经营下已经独具风格,有所起色,但马成林也有许多的担忧。在名利场里,太多人都急于求成,很少有人能够踏实认真地发展紫陶。为了将建水紫陶技艺传承下去,马成林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2004年成立云南省建水紫陶成林工作室,集教学、研究、开发新产品与培养人才于一体。他言传身教,面对有天赋与喜爱的学生时,他总是细心地教导与指点。在马成林的指导下,徒弟蒋家才、肖春魁、余丽芬、刘国全等被评为了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亦有许多徒弟在其带领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各类陶艺比赛中获奖无数。

在未来,马成林将成立一个私人的艺术馆,将自己多年来制作与收集的紫陶作品陈列入内,供人参观与交流,促进建水紫陶更好地发展。谈及建造私人艺术馆的目的时,马成林坚定地说道:“职称或是名利,我不在乎。我只是想要将建水紫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与喜爱建水紫陶。”在大浪淘沙的时代里,马成林与建水紫陶互相塑造,他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建水紫陶发展的精神令人赞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品格令人敬佩!

所谓“择一事,终一生”所说的就是马成林这般,一双巧手在泥土里塑造起了一片天地,一片初心只忠诚于建水紫陶。从一摊泥土到紫陶工艺品,马成林一心一意地赋予了紫陶强大的生命力,向世人诠释着马成林的匠心精神。建水紫陶艺术从未因岁月的流逝悄无声息地被湮没,在马成林等优秀陶匠的手下被赋予了传承千年的生命活力。在数千年后,马成林的紫陶作品会掀开历史的尘埃,向后人倾诉着紫陶艺术与一位老艺术家的前世今生。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