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述题(考研论述题写多少字)




考研论述题,考研论述题写多少字

1. 请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及其实践的发展与背景,详细论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杭州师大2019年研]

答: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既不同于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途径,其试图从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中汲取可以广泛应用的经验教训。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主要表现为:

(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与公共行政学不同,公共管理学不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公共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公共管理学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从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同时,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重视从经验中汲取知识和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

(5)更具现实性。公共管理学将其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体系,反过来又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与公共行政学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2.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 中南财大2020年研 ]

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促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和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1)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即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办和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与服务社会化。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办,强调的是社会公共事业兴办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国办、民办和社会办等多种形式,调整和规范事业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建立事业单位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格局。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正确确定和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使其成为在法律规范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从事社会公共管理的自主活动的主体。

(2)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造成了事业单位管理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局面,各个主管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只为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服务。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打破资源的行政化分割与部门单位所有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3)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与民主化。在原有体制下,事业单位通过执行行政指令的方式完成国家计划,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民主监督和稳定的发展机制。必须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技术立法、教育法、文化法、卫生法、体育法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在其内部进行法律基础上的民主化运行,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

3. 试述西方经典领导理论。[ 贵州财大2017年研 ]

相关试题:论述领导理论的思想演变过程。[西南财大2020年研]

答: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领导及其效能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或讨论,内容十分丰富。这些理论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经历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的演进,至20世纪80年代,领导理论又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交易型和变革型的领导理论转换型领导理论和领袖魅力理论。有学者把盛行于20世纪30~80年代的领导理论称为经典领导理论,而把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之的领导理论归为领导理论的新进展。西方经典领导理论具体如下:

(1)领导特质理论

把领导者的各种个人性格和特征,作为描述及预测其领导成效的标准。这种用以区分领导者与一般人的不同特征,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真正原因的理论,就称为特质理论。这种理论的研究目标就是“澄清什么样的身体和人格特征和什么样的能力将成功和不成功的领导者区分开来”。他们认为领导者有六项不同于非领导者的特质: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①特质理论优点:a. 它给人一种直觉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合乎人们的常识;b. 把领导者作为领导系统的核心要素,作为领导过程的主宰,这有其合理性;c. 它在领导理论的发展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特质理论的缺点:.a. 它忽视了下属的需要;b. 它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c. 它没有对因与果进行区分;d.它忽视了情景因素。

实践表明,具有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是成功的保证。大量的经验研究也没有证实什么特质是领导者固有的。

(2)领导行为理论

由于特质理论潜在的理论缺陷和在现实中不断被证伪,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将考察有效领导的重点转移到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上来,形成了领导行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只有那些行为上表现出既关心工作(生产)又关心个人(下属)的领导者才是最有效的,同时认为领导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得到的。这些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①勒温等人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

a. 集权式领导,也称权威式领导。突出的表现是:所有政策均由领导者决定;所有工作的进行步骤和技术采用,均由领导者发号施令。

b. 民主式领导,主要决策由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领导者采取鼓励与协助态度;领导者主要运用个人权力,而很少使用职位权力;领导者与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极小;在所设计的完成工作的途径和范围内,下属对于工作进行的步骤和所采取的技术的选择有相当大的自由,有较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c. 放任式领导,组织成员或全体有完全的决策权,领导者放任自流,只负责给组织成员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条件或咨询,而尽量不参与,一般情况下不主动干涉,只偶尔发表一下意见。在这种领导下,工作几乎全部依靠组织成员个人自行负责。

②领导连续流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坦恩鲍姆和施米特提出领导连续流理论,即主管――非主管者的行为连续流。他们认为领导方式各式各样,一个适宜的领导方式取决于环境与个性,依据领导把权力授子下属的大小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以领导人为中心和以下属为中心的一系列领导方式;认为领导方式不是在独裁与民主中任选其一而是有一系列的连续流,并不是一种方式正确而另一种方式就总是错误的。另外,领导方式具有开放的性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对领导方式施加影响,主管人员必须做出决定或在管辖下属时适当考虑组织外部的利益。

③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

这种理论把领导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前者的特点是:任务分工结构化,严密监督,工作激励,依照详尽的规定行事;而后者的特点是:重视人员的行为反应及问题,利用群体实现目标,给予组织成员较大的自由选择的范围和权力。

(3)领导权变(或情景)理论

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领导方式。领导行为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诸多的客观因素,即有效的领导行为是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领导权变理论的实质。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弗雷德·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豪斯和米切尔的路径――目标理论、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者参与模型等。

①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菲德勒认为,任何领导行为都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要看它是否与情境因素相适应。他认为,领导效果是领导者类型和领导情境配合的产物。如果领导者的类型与情境兼容,领导者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菲德勒把领导者分为:任务取向型和关系取向型。任务取向意味着一个人主要靠任务和成就来激发他做事的动机。如果一个任务取向型的领导或组织没有成功,他们很可能苛刻地对待下属,通常是高惩罚性的。关系取向是指一个人主要以个人关系为目标来激发自己,这种人通过建立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自我。关系取向的人容易对琐碎的细节产生厌倦情绪,他们更加关注社会交往。

菲德勒还用了三种因素来描述领导――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菲德勒认为,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任务结构是指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或任务的清晰度;而领导情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好坏。

②路径――目标理论

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建立在被称为预期理论的组织动力理论基础之上。路径――目标理论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受个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和目标的价值决定。这一理论的思想在于: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理路途中的各种障碍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行动更为顺利。简而言之,领导者的效率取决于他促使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使下属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豪斯区分了四种领导风格:一是指导型领导,领导做决策,下属不参与,领导发布指示,明确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支持型领导,领导帮助下级解决个人问题,在下级工作完成好时给予赞赏和表扬,领导不坚持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不拒绝有关变更的建议,公平对待所有的下级,愿意解释自己的行为,友好并且容易接近;三是参与型领导,领导请下属提供有关决策建议,并且在最终决策中使用他们的建议;四是成就取向型领导,领导为下级设置挑战性的目标,激励下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这四种领导方式可能同时在一个领导身上出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酌情选择。领导在选择何种方式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环境因素和下属的个人特点。

4. 论述政策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研 ]

答: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工具的研究日渐成为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1)目前,对政策工具的理解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因果论”认为政策工具是系统探讨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案间因果关系的过程。这种观点对于政策工具含义的理解比较宽泛。

②“目的论”,认为政策工具是有目的的行为的蓝图,即政策工具是目的导向的,是一套解决问题和实现政策目标的蓝图。

③“机制论”,认为政策工具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政策行动的机制。这种观点比较突出政策工具的特点,认为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运用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来实现政策目标。

(2)政策工具的分类:

对于政策工具,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加拿大学者霍利特和拉米什依据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以下三种:

①自愿性工具,以不受或很少受政府影响为主要特征。在政策实践中,政府经常有意识地不去介入某些公共问题,因为它们相信市场、家庭或志愿组织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渠道。自愿性政策工具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补充。自愿性政策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组织和市场。

②强制性工具,又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地作用于目标个人或组织,后者在响应措施时只有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政府在履行其管理权威时,可以命令某个公民从事特定的活动,可以组建政府控制的公司来完成政府确定的职能,或者通过政府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强制性政策工具包括: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

③混合性工具。混合性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混合性工具在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介入程度从最低的发布导向信息到最高的对不服从的行为进行惩罚性课税,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对鼓励行为采取的补贴措施和在一些领域建立价格机制等,使用这些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所共有的优势。混合性政策工具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3)选择政策工具需考虑的因素:

①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②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

③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④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还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抑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条件要求的满足程度。

⑤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而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使用有关工具的方式或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5.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南航2020年研 ]

答: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功能具体如下: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公共政策功能的实现既受制于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也能对这样的环境要素起到重要的反作用。公共部门在建构公共生活的制度框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和促进良性的市场竞争、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群体冲突的过程中,离不开制定和实施相应公共政策这一重要途径。此外,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不再是以往的强制性的国家控制手段,而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结果。当前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以回应时代需要,实现现代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从根本上说,公共政策的发展在现代公共管理中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功能:

(1)公共政策的行为引导功能。公共政策是在公共领域中以社会、群体和个人为对象制定并实施的具有约束导引性的规范和准则。公共政策是现实社会条件与环境的产物,是公众利益的体现,同时公共政策目标也指出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公共政策针对特定的公共问题,通过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和法律的等诸多公共管理途径或以这些方式为载体,逐步推进和实现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和社会行为的规范。

(2)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随着现代社会中利益多元化和分层化的加剧,利益冲突与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公共政策的发展需要在建构于良好制度之上的、透明公正的公共平台上对社会利益进行合理的区分与协调,并通过一定的分配与再分配手段实现效率与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公共政策过程也是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协调相关公共管理机构运行的过程。政府通过既定公共政策的实施,公正、有序地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协调和整合。

(3)公共政策的调控和规制功能。公共政策过程以公共问题为起点,而公共问题则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中的非平衡状态。在不同的时期,这种非平衡状态有可能出现在上述某个领域中,或某一领域中的某些方面。公共政策过程就是要通过对局部或整个社会发展局势的调控使特定领域或范围的非平衡状态得到调整或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或逐步缓和达到平衡,实现社会机体的协调和社会运行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6. 请论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差别。[ 江苏大学2019年研 ]

相关试题:

1)简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简答题,暨南大学2016研 ]

2)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贵州财大2015年研 ]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苏州大学2010年研;华东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 ]

答: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近的含义,都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人或事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人性的假定不同:

①传统的人事管理以物为中心,把人看作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成本。

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最核心的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2)工作的性质不同:

①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短期导向,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事部门扮演的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的角色。

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扮演的是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的角色。并且,由于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突出,人力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组织的战略决策领域。

(3)管理内容不同:

①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存在于雇佣关系从发生到结束的运动过程,人员的招聘、录用、委任标志着雇佣关系的建立,之后的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工资福利待遇等属于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而辞职、辞退、解雇、退休等则意味着雇佣关系的结束。

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向纵深发展,大大拓宽了原有人事管理的内容,如知识管理、文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

(4)管理部门的地位不同:

①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且从事管理的人员进不了决策层;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职责主要由人事部门承担,造成了管人与管事的脱节。

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长为除了落实具体人事事务之外,还负责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的拥有咨询专业技术的中枢性机构,且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能够进入高层领导,还可以成为核心成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它的放射性和渗透性,强调各部门主管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实现管人与管事的合理统一。人力资源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战略同盟关系,为各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5)管理方式和手段的不同:

①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标准化的管理,管理手段较为刚性,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化,理解员工的需要,采取柔性的、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7. 如何正确处理危机应对与行政紧急权力规制之间的关系? [ 天津商大2019年研 ]

答:(1)行政紧急权力的含义:

行政紧急权力是指在紧急状态下,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有必要赋予政府公共部门较平时更多、更广泛和更具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对一定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的确认权、紧急立法或紧急命令权、限制或禁止公民部分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权力、紧急征用征收的权力以及采取其他紧急处置措施的权力等,从而保证政府公共部门拥有必要的权力和充分的行为能力来防治和应对公共危机。

(2)正确处理危机应对与行政紧急权力规制之间的关系,要对行政紧急权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规制:

①范围规制。它实际上是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法律对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有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危机所必须具有的权力,事前都尽可能加以详尽、明确的列举规定。现代法治既不允许政府公共部门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任意确定自己行使何种权力,也不允许随意伤害公民权利,而是要框定行政紧急权力限制公民权利的范围和边界。

②程度规制:

a. 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有范围的限制,还有程度上的约束,这主要是要求行政紧急权力以及紧急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禁止过度”原则,具体含义包括:一是适当性或妥当性原则,指行政主体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二是必要性或最小侵害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为限,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过度的不利影响,在有多种可以达到行政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选择时,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均衡或相当性原则,是指采取行政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不得与达成的行政目的的利益明显失衡。比例原则的核心是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保持在适当、必要的限度之内。

b. 规制行政紧急权力的比例原则主要是强调紧急应对措施的“必要性”,即使是不突破人权的底线,政府公共部门应对突发事件采取的措施,也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造成损害最小的措施。

③程序规制:

a. 正当程序原则在紧急状态下受到限制已是国际惯例,然而政府公共部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当遵循必要的、明确的法律程序规定,也已被很多国家的立法机关所接受。履行正当程序的重要保障是政务公开制度。

b. 公共危机事件与紧急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要遵循一些特殊的行为程序,但不能不受到程序的规制。权力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行使,程序的公正、公开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

④目的和条件规制:

a现代行政法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权力时明确规定授权的目的,在授予政府公共部门紧急权力时尤其如此,以制约政府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目的范围内行使所授权力,防止其滥用紧急权。

b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公共部门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公共部门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如果政府公共部门违反法定条件行使权力,即构成滥用权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

8. 试述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或措施。[ 天津商大2018年研;首师大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原因和途径。[ 南航2020年研 ]

(2)结合实际谈谈当前中国应该如何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 简答题,河北大学2015年研 ]

答:(1)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伦理是指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伦理精神。它是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以公共管理系统或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2)进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原因:

公共管理伦理通过赋予公共管理行为的价值规范体系,引导、规范公共管理行为,从而促进公共管理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伦理关注的是公共管理的行为及其结果,并对其提供价值上的判断与评定,从而为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参照系统。通过这个价值参照系统,实现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规范、引导和调节,促使其实现目标。具体来说:

①公共管理伦理是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催生的产物,是现代公共管理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行政在拥有公共权力的同时也被赋予相应的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民主行政即责任行政、责任行政意味着政府能积极地应满足和实现公民的正当要求,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承担道德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责任。

②公共行政的自由裁量权强化了公共伦理的诉求。行政自由裁量权作为确保政府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重要方式,应构成现代行政权的核心。这就使现实中行政权力运作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行使者个体的主观判断和自我裁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能否做到及时、公正、有效,往往与权力运行者的个人能力、学识和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公共行政与伦理价值拥有相融共通的基础。努力增进行政与伦理的沟通融合,是行政活动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③公共管理内在地包含着对公共伦理的诉求。公共管理在拥有公共权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于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和促进。因此,公共利益是判新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成为公共权力运行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

(3)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或措施:

①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a加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力度,提高公共管理人员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认知水平,使公共管理人员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是为政之本。

b加强公共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和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C强化公共管理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自律是内在的约束机制,只有提高自律意识,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d公共管理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内在地显示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公共管理伦理精神要汲取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体现民族特征。

e改进和健全公共管理伦理教育的方式,形成把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整合贯通、协调互补的公共管理伦理教育机制。

②加强立法,将更多的伦理规范纳入法律规则体系:

a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把公共管理伦理规范的一部分通过立法程序确认为法律,使公共管理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效力和作用。

b道德信念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c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被纳入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当代一些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公共管理的法律规则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伦理规则。通过法律的赏罚机制来行使道德规范的作用,从而保证公共管理伦理规范不被破坏。

③完善社会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干预和监督机制:

公共管理的民主化趋势要求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管理活动应当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一部分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发展和完善这种公共型管理体制是消除公共管理中私人化倾向和无契约、无承诺、无准则的行为倾向的基本方法。因此,创造出更多的途径和机会来促进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要特别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社会舆论主要通过对某一公共管理行为的褒贬向有关成员传达社会反应,指明行为准则,引导行为方向,从而起到规范公共管理行为方式的作用。

④把公共管理伦理作为公共管理人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

a在公共管理人员的任免、升降等行为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是公共管理伦理得以发挥其规范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是社会以利益为标准对公共管理主体行为责任或道德品质高低进行道德评价和调控的一种特殊方式。

b对于公共管理人员来说,职位的升降是其最关注的利益函数。在人员使用上,形成赏善罚恶的道德赏罚导向和机制,对那些道德模范给予重用和提拔;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绝不提拔重用。

c. 在公共管理人员任免、升降中引入道德赏罚机制,可以使善恶与利害产生恒常联系,使公共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感受、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伦理的必然性,进而转化为个体的内驱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公共管理伦理风尚,进而使公共管理伦理真正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

9. 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与对策。[ 苏州大学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3年研 ]

相关试题:

(1)试述科学推进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措施与途径。[ 贵州财大2014年研 ]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及改进。[ 南京大学2014年研 ]

(3)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及其看法。[ 燕山大学2014年研 ]

(4)分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境。[ 首师大2014年研;山西大学2008年研 ]

(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主要困难,并论述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简答题,暨南大学2013年研 ]

(6)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及其改进的途径。[ 简答题,暨南大学2011年研 ]

答:(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

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自身隐含的矛盾:

a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既要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能力,又要确保社会公平和对公众负责、提高服务质量,这种效率目标和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民主目标在实际运作上无法达到统一。

b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问责方式与西方国家民主共和制的问责方式、西方文官制度的核心价值存在冲突。

c公共部门、公众、企业在价值目标上有冲突,公众个人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特性与公共管理追求整体利益、公共利益的特性之间也会产生冲突。

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自身存在的缺陷:

a公共部门绩效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内容,难以量化。同时,公共部门绩效一般没有进入市场交换领域,这导致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难以用市场价格来直接标示必要的公共管理成本。公共部门绩效难以量化,越追求精确的量化就越可能偏离科学。

b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依据的测量标准难以确立。公共部门绩效由于难以量化,其所必需的绩效目标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标准的确定以及公共部门绩效结果的测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c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难以收集和识别,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绩效评估时应当收集哪些信息与资料、有根据的和可信赖的信息与资料的价值是什么等。

d其他问题,包括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绩效评估的结果来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越来越高的评估费用以及实施绩效评估与已有的制度之间的冲突和体制性障碍如何解决等。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自身存在的缺陷既有技术性的因素、费用支出增长的因素,也有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绩效评估者主观的因素和现行体制的因素,这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比较复杂、困难和难以操作。

(2)科学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措施与途径:

①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构建适合国情的、科学化的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对有效推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就要做到:

a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只有注重这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才能科学地建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相关制度,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b注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和法治的发展阶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不能以其中某一方面的评估来代替所有方面的评估。

c清晰界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如研究我国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必须明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围绕我国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历史使命来探索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功能、实现途径及其价值,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

②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即要尊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现实条件、具体进程与方法,科学地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a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在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配置中引进权责发生机制;同时根据公共部门职能、工作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绩效评估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科学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b要建立和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推行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政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公共部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和畅通公众表达利益与意志的渠道,提高公共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力。

c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积极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来推进和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③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就要解决制约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体制性障碍,就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发挥积极作用和避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本身的缺陷。具体包括:

a创新公共管理观念,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理念。

b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

c打破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体制环境。

④着力推进行政业务流程再造。行政业务流程再造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通过行政改革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它为有效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并使它发挥积极作用营造了制度环境。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行政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动力、载体和技术支撑。

⑤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大数据时代,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a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政府绩效管理顶层设计。

b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注重绩效管理数据整理、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共享,实现信息系统对绩效管理和自动化评估的有力支撑。

c实行绩效流程再造,按照绩效管理的内容环节要求,再造和优化绩效管理每个环节内部的管理流程,并将再造后的流程IT化,从而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自动化

⑥立足国情,渐进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各国的政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国内主要矛盾、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导,对如何界定政府部门绩效存在着行政文化、行政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重大差异,因而各国政府的关注点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大不同。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必须立足国情,深入研究,渐进推行。要根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历史传统、实际面对的问题和制度环境等现实情况,提出政府绩效评估稳妥可行的实施方案,选择恰当的评估范围,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化的政绩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和试点,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

10 试述我国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天津商大2018年研 ]

答: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指我国各级行政机关为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客观条件的变化,在政府职能的重心、性质、内容和行使方式上的转变,具体包括:

(1)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此,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2)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问题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关系主要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关系。

(3)职能方式的转变。职能方式是政府公共部门如何行使职能的问题。转变职能方式主要是: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由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关键一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中国政府职能重大战略转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在已有政府职能转变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重大战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战略转变是一种具有方向性、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职能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的发展职能转变,由以物质资本为中心的发展向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转变,由以产业干预政策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向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转变,由非规范性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向制度性的公共服务转变,由单一推进市场化进程向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与完善社会安全网并重转变。

考研论述题(考研论述题写多少字)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