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




论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

漫画/陈彬

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考研市场越来越火爆,人数在逐年递增,分数线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本以为今年受疫情影响,坊间又有研究生扩招的消息,分数线应该会有所降低,不料却比去年还要高出5分。考生们不禁感叹,考研之路真是越来越难走了,你以为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其实比你努力的人大有人在。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仅是看个人的努力,而且还要看你努力的“火候”够不够。

在学生所报考的所有学科专业中,这种火爆现象是不均衡的。有的专业可谓“门庭若市”,即便是考过了线,也面临着复试中残酷的“淘汰赛”,过线的考生一半儿被刷下并不只是传说,只有那些名列前茅者才有一定的胜算。而在另外一些专业那里,却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报考的人数本来就不多,过线者更是寥寥,大多数时候还得靠热门专业的调剂来“救济”。

拿法学学科来说,民商法专业的考生多、考分高,刑法次之,再往下是诉讼法、宪法、行政法、国际法,到最后才轮得上法理、法史这些基础专业。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过程就是冰火两重天,民商法是老师挑学生,法理、法史的老师是姜太公钓鱼,坐等愿者上钩。当然,最后进入这些基础专业学习的学生,大多稳重、踏实、本分、不张扬、不好高骛远,倒也颇符合专业的“性格”。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冷热不均的情况,大概和学生考研的出发点有关。一般来说,考生更倾向于报考那些实用性强、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因此理工科比文科更有吸引力,文科中社会科学又比纯人文学科容易成为首选。而在所有学科中,应用型专业又比纯理论性、基础性专业有魅力,这一点倒是和大学里的“学科生态”挺吻合。

或者可以说,大学本身也是这么“势利”的——应用型学科更容易为学校争取到各种项目和经费,更容易拿到各种奖项,人文社科则没那么容易“变现”。学生在选择上自然会考虑这些因素,未来的就业前景自然也是考研时的考量因素,于是学生在某些专业领域“扎堆儿”,而另一些冷门专业乏人问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社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这些看得见的“硬件”的投入,但社会的进步,也有赖于合理制度的设计与人文精神的养成,这些“软实力”有时更能代表一个社会的“真实力”。一所大学,只有文理科均衡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即便是在生活生产方式简单的古代,也有相应的士、农、工、商等职业分途,更何况在复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早已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错综交叉的关系网络。正像我们当下的生活,疫情缓解之后,各行各业都在忙着复工复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也离不开下游流通领域中的销售消费,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复工复产都是不可能的。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既需要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奋战,也需要其他行业各方面人员恰到好处的配合,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有多样化的一面,又有专业化的一面。此次抗疫总体战中,一些民营企业在防疫物资的运输、发放和雷神山医院建设、方舱医院改建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即便是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大学也不能只重点发展实用性强的学科,学生也不应“势利”地紧盯易就业、收入高的专业。只有维持一种相对的均衡,才不会出现某些领域人才供过于求、另一些行业捉襟见肘的尴尬。大学所培养的是不是“人才”,在平常日子或许难以分辨,在危机时看其能否发挥扛鼎的作用,这是人才最好的试金石。

突然想起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1901年山东巡抚上奏光绪皇帝的《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中的一句话:“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寥寥数语,概括了大学办学与学子求学的目的,即便在今天读来也不觉得过时。

准备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不管你上的是热门专业,还是进入了冷僻领域,只要将自己锻造成真正的“人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为所有人提供适合自己施展的舞台。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论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