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梁尚华,包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主编出版古籍校注及文献整理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从包头到上海,出生在内蒙古四代中医世家的梁尚华,在家庭的影响下,继续从事中医事业。凭借阅读大量的古今典籍、学术著作和不间断地临床新医案研究,成为一名传播中医文化的学者。

传承中医文化

梁尚华自识字时起,就开始背诵《药性歌诀》《方歌》等中医文献,自小就打下中医理论基础。

小时候,家里来人看病或者家人出诊也经常会带上他。在会诊中,梁尚华听医患聊天,也会独立思考和感悟其中道理。当他看到患者对解除疾病痛苦的渴望与对医生的信任,看着一根根小针、草药发挥出神奇的效果,梁尚华开始对中医产生兴趣,默默在心底种下了“医者仁心”的种子。

1989年,梁尚华顺利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开始系统学习中医。1994年,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与管理。

任教期间,除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之外,梁尚华更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向学生输出中医里蕴含的传统文化。

“我要求研究生入学后阅读传统文化书目,比如《中国通史》《历史研究》《中国哲学简史》等书目。”梁尚华说,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文学、哲学、历史均相关,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方式和能力,把文化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中医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中医的传承人,梁尚华持之以恒开展中国医史文献整理、典籍医学史研究和中医数字化。“中国古医典籍汗牛充栋,存世的古籍都值得研究。每个方向上都要有人去按照朝代、病种深入研究。但大多中医人注重临床,缺少对中医经典古籍的研读,而对古籍中的中医临床医疗研究需要现代科技手段去深入挖掘。”梁尚华说。

至今梁尚华还在重点研究《唐宋医学》。梁尚华和他的团队对中医古籍进行深度挖掘,如今有关医史文献的学术论文已超过50篇,有一些学术著作已经成为学校教材。

始终坚持“多临床”

中医的价值和核心在于临床,任何学习整理和研究都是为指导临床,这就是梁尚华一直坚持下临床的原因。

在临床治疗方面,梁尚华主要侧重于原来的“大内科”——脾胃消化、心脑血管以及中医妇科这三方面。在他看来,人身体是一个整体,血脉联通相互关联。“中医需要整体思维,不应该分科太早、分科太细。如果分科早了,不利于中医发挥。早期应该综合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下,积累若干年后,可以把重点放在自己有感悟或者较有成效的某个科室上,然后再去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钻研。”

作为中医界的专家,梁尚华认为一位真正优秀的中医需要同时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中西结合。

梁尚华从医受家族影响很大,他从事中医事业的经验体会是要多学多背、多临床、多写多记多体会。中医靠背功,小时候梁尚华背的古医书,至今依旧有“童子功”,多学多记多背,依旧是他带徒弟教学生的方法。同时,家族给他最大的影响是“多临床”。

梁尚华师承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老先生,裘老经常告诫大家:对中医的未来必须充满信心,中医的发展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努力。

梁尚华则将发扬中医作为自己的责任,潜心钻研学习,不断探索实践。他认为中医正迎来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期,他希望中医能够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希望中国医学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在上海已经28年的梁尚华,对家乡的想念从未间断过。他说,不管离开家乡多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未割舍,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利用所学所长所专,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包头日报记者:樊佳疑;通讯员:荣萍,许庆)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