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考研,大连理工考研计算机408分数
日前,由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海超副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基于数字孪生的供热系统全网动态优化及低碳智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在经过预申报、函评、正式申报、答辩等环节的激烈竞争后,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科技部批复。该项目总经费1002万,其中由中国拨付的经费为449万。
基于数字孪生的供热系统全网低碳智慧调控技术
此次获批的“基于数字孪生的供热系统全网动态优化及低碳智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大连理工大学联合芬兰著名的能源系统设计、咨询和运营公司普兰诺拉(Planora)和国内最大的热力集团北京热力集团以及承德热力集团等单位,合作筹划超过一年时间。
中外团队分工
项目中方团队由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北京热力、承德热力、大连海心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华热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组成,拟解决低碳智慧供热技术领域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多环节耦合供热系统全网时空热传播机理和负荷匹配机制;2)随机扰动对动态热负荷的影响机理及全网协同动态优化调控方法。并突破供热系统在态势感知、负荷匹配、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方面的关键技术。项目预期提出符合我国供热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网协同精准供热路线,推动产业升级,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我国“低碳智慧安全高效”的现代供热体系的建立和“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牵头人王海超于2016年入职大连理工大学,现为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曾就读于芬兰阿尔托大学,获能源技术博士学位并开展博士后研究,与芬兰具有优良的合作基础。自入职以来,王海超副教授一直围绕建筑及供热系统低碳智慧调控及节能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领域为:智慧供热背景下热电联产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随机扰动下供热建筑能耗动态模拟和室内温度优化调控,烟气余热回收及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系统多指标随机可接受性优化等,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现已在Applied Energy, 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Renewable Energy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2项,正在申报发明专利6项,国际PCT专利2项。
此前,王海超副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已于2021年4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绩效评估,该项目研发成果成功获得技术转化并进行了落地示范应用,并入选大连理工大学具有转化前景和科技前沿潜力的项目。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积极聚焦重大问题,发挥科研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优秀成果。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学校在氢能、光伏、新型电池、生物质资源等多个领域“多点开花”,为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贡献大工智慧。在绿色发展方面,大工研究团队通过固碳、固氮、开发清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学校还在2021年10月成为“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创始成员。该联盟将聚焦碳中和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主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社会低碳发展,国家和地方实现双碳目标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提供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支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全体大工人将继续在相关领域勇攀科研高峰,再创佳绩。
大连理工考研(大连理工考研计算机408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