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考研(法大考研分数线)




法大考研,法大考研分数线

澎湃新闻 | 作者 程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马怀德。受访者 供图

自去年9月“纪检监察学”被设为一级学科以来,纪检监察学科的建设受到社会特别是学界的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马怀德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了“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要点。

马怀德指出,纪检监察人才如果从本科开始培养,可能会导致人才的知识面过窄。因此,当前主流观点是从硕士阶段开始,重点培养复合型的,具备纪检监察基本理论、基本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建设方面,马怀德认为,当下各相关机构和高校需要进一步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等,按照一级学科的相关要求来设置二级学科,设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或研究机构。

马怀德介绍,“纪检监察学”被设为一级学科后,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纪检监察学院,并设置了相关的二级学科和方向,开始了相关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并计划从今年开始,招收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复合型法治人才缺口较大,马怀德建议,高校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推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他还表示,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国政法大学将把涉外法治领域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希望取得新成效。

马怀德。受访者 供图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马怀德的专访:

建设纪检监察学科,需要整合拓展相关学术、师资资源

澎湃新闻:去年9月,“纪检监察学”正式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请问将“纪检监察学”设为一级学科有何必要性和意义?

马怀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体制。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设置纪检监察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凸显。

设置纪检监察学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三不腐”重要论述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加快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繁荣纪检监察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

设置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必将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澎湃新闻:与其他法学类人才培养相比,纪检监察人才在培养形式、目标,以及师资要求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马怀德:纪检监察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及实践。不仅需要研究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更需要研究二者之间的贯通机制。政治学、法学、公安学等一级学科虽然涉及其中部分研究领域,但均无法完全涵盖纪检监察学的研究范围,也难以真正以整体的、融合的视角研究“纪检”与“监察”之间的贯通机制。但这些一级学科是纪检监察学的重要支撑学科,纪检监察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在人才培养上,不同性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肯定不同,形式上也有所区别。比如,一般的法学人才,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人才,都是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的,但纪检监察从本科开始培养就有可能会导致人才的知识面过窄。所以,现在主流观点都倾向于从研究生阶段开始,重点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目标是要适应纪检监察实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这一学科要培养复合型的,具备纪检监察基本理论、基本实践能力的人才。

师资方面,作为一个新学科,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中国政法大学来说,我们一方面通过博士培养在培养新的师资,另外一方面希望有从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的,以及从事公共管理、廉政学、党内法规、党的纪律学的人才,可以转行或转型到纪检监察方向上来,从事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推动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建设。

澎湃新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设立的与纪检监察相关的研究机构已有100多个。这些机构是否能满足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纪检监察人才需求?

马怀德:是否能满足纪检监察人才需求,不能完全按相关研究机构数量去看。因为这些机构原本的类型不尽相同,有的机构过去是专门从事廉政研究的,也有专门从事监察法研究的。

我想,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原有机构都面临着怎样重新整合资源、规划发展的问题。各高校的相关机构都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相关学术资源,集聚相关师资力量,按照一级学科的相关要求来制定相关规划,比如设置二级学科,设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或是研究机构。

法大已设立纪检监察学院,计划今年开始招研究生

澎湃新闻:中国政法大学在2013年就将“纪检监察学”作为政治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招生,这在当时是出于哪些考虑?目前学科发展情况如何?

马怀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绕党内监督、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政治学、党史学、法学等学科都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以党内法规学、廉政学、监督学、纪检学、行政监察学等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法实施,政治学、法学、党建学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在学术专著、期刊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纪检监察学科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我们发挥自身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优势,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申请设置了全国首个纪检监察学二级学科,开始进行纪检监察学硕士和博士招生培养。

自2013年以来,我们学校已先后招收了100余名纪检监察学(国家监察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纪检监察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初具规模。

澎湃新闻:去年“纪检监察学”被设为一级学科后,中国政法大学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或者新的计划?

马怀德:纪检监察学设为一级学科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纪检监察学院,并设置了相关的二级学科和方向。

我们计划,从今年开始,招收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开设开全所有相关课程,并着手开始编写相关教材。目前教材的大纲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年内有望出版教材。另外,我们也准备开始为纪检监察学的各个二级学科招聘人才。我们校内有一批相关学科的人才,现在也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一些纪检监察相关人才。

澎湃新闻:如果当前有些高校有意愿新开设纪检监察相关专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马怀德:目前,有关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目录和相应的二级学科标准还没有发布,等官方目录和标准发布之后,应该就能比较清晰地知道如纪检监察学博士授权点、硕士授权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申请。

涉外法治人才、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亟需加强

澎湃新闻:你曾说过,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做到三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推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这三个“结合”为何重要?

马怀德:因为现在法治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其中之一就是应用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疫情三年,学生的实习实训都受到了一些影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够。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精神要求,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所以我们也是在落实这一要求,把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会有所提高。

我提出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因为就目前来看,单一的学科无法回答和解决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新技术、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实践的问题。比如信息网络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新发展模式,都对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

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推动法学学科与数字技术、与外国语言学科,以及与经济学、金融等商科交叉融合,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回答实践中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及数字经济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主要是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角度提出的。

因为当前学生培养仅靠我们自己的师资还不够,还需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力量,包括一些兼职教授以及专业上较强的实务专家,来加强我们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我们也在做一些探索,比如请外交部、商务部、贸促会等领域的实务专家来给学生开设课程讲座,指导学生。

要“走出去”是因为我们学生的眼界和实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拓展。疫情之后,我们希望能派一些学生到海外去学习、实习,了解和掌握国外的法律制度。这样可以加强国别法研究、比较法研究,也有利于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让这些涉外法人才真正成为外语、法律双精通,对国内法和国际法、国别法都熟悉的人才。

澎湃新闻:近几年,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很受社关注和重视。目前这两类人才的缺口是不是比较大?要做好这两类人才培养,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怀德:现在涉外法治人才、复合型法治人才的缺口确实都比较大。过去,我们培养这两类人才的数量较少,现在实践应用场景在不断变化,社会各类行业领域里这方面人才都非常稀缺。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下,在处理涉外法律业务方面,还有很大人才缺口。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中央依法治国办,包括教育部、“两高”都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指导高校做好这些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法大也在加紧推动培养涉外律师以及国际仲裁等方面的人才,我们在法律硕士层面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慢慢会补上。

另外,由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且需要用开放的国际化方式来培养,所以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专项政策,提供专项经费和专项的研究生层次培养项目支持。重点支持像法大这类有法科特色的大学,稳定、长远、有序地去拓展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力量,较长久地或大规模地去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双一流”建设将加强涉外法治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

澎湃新闻: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国政法大学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马怀德:去年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迎来70年周年校庆时,我们总结了一个办学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世界法治文明做贡献。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围绕“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要求,我们希望全面建成“优势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法学学科优势更加突出、法学以外学科实力显著提升、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协同发展格局。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成致力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澎湃新闻:相比第一轮,法大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那些新特点?

马怀德: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上,我们主要聚焦几个方面:一是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包括法治中国建设战略,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领域,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各个方面,都要做好国家战略支撑和智力支持。学科建设也要围绕服务这些方面做好工作。为此,我们也将要大力推进学科布局调整,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稳步增设新的法学目录内二级学科,优化调整法学以外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布局结构。

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这也是我们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比较强,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学科建设任务。

三是涉外法治,前面我已经说到了,这也是国家战略需求。我们把它单独列出来,希望中国政法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能够在涉外法治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成效。

另外,我们将深入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着力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评价标准,探索制定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法学目录内二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毕业生要克服恐惧和焦虑,勇敢去基层历练自己

澎湃新闻: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中国政法大学在推进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如何?有没有什么难点?

马怀德:我们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本科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本科生中不考研的,以及考研失利的一部分人是要就业的,他们在就业上遇到困难的话,我们就要助力他们顺利就业。

法大很重视就业工作,对那些有困难的同学采取了“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比如身体有残疾的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又或者考研失利后就业难的,我们都是一对一帮扶,做各种各样的就业推荐、培训,包括资助他们参加就业考试、面试等,目的就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要求,只招研究生,导致本科学生的选择面比较窄,顺利实现就业的难度相对大。另一方面,也存在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的问题。

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体制内,抑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就像我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里说的,还是希望毕业生们能转变就业观念。因为去基层岗位锻炼、历练,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肯定会有收获。而且现在不是“一岗定终身”,很多人一年都换几个岗位,更别说一辈子。所以,毕业生们要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勇敢去面对就业市场,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积累经验、历练自己。现在公务员招考很多岗位都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有了经验,以后参加公务员招考也好,再换一个工作也好,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开放更多的岗位,不能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这一点需要政府多措并举,也需要社会协同发力。

澎湃新闻: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您提到中国政法大学有330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边疆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人才到西部、到基层、到边疆工作,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何意义?

马怀德:这对法治中国建设很有意义。因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体系构建、法治国家建设,都是在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它不分地域、行业、领域,是整体推进,且都需要法治人才作支撑。

但我们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法治人才的分布也太均衡,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的法治人才较多,西部、边远基层法治人才比较稀缺。

所以,在就业方面,我希望、也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家都挤在大中城市,都想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从个人的成长的角度来讲,未必是最优选择。事实证明,很多优秀人才都是从基层历练中成长起来的。

法治人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我们培养这些人才,把他们输送到大江南北、输送到边疆、基层,目的就是支撑法治中国建设,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大考研(法大考研分数线)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