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高度重视。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诸多挑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冲击日益频繁、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的途径日趋多样、网络新媒体等新兴科技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发起的挑战日渐明显,等等。形势任务愈加复杂,挑战斗争愈加严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历经近40年的发展,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复杂形势中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在“守正”中“创新”,在“不变”中求“变”,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变”中守正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外部环境怎么改变,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有其坚守的政治任务,人民教师应有其恪守的初心使命,青年学子应有其笃守的理想信念,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1、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从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来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在其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
其次,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观察、分析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站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阐释教育问题,才能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使教育发展的方向道路更加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变”中守正,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其落脚点就是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方向正确,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成为可能。
2、引导教师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既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要做产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靠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教师这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提出期许和希望:新时代教师应“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一方面,教师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这是在“教书”层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在传统观念里,教书(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可见,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书匠”的首要职责。但事实上,“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之中仍以“传道”为重。这里的“道”,其中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做好产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是在“育人”层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以往,我们更多关注教师所承担的“教书”职责,而容易忽视其所应承担的“育人”职责,即“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先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教育学生锤炼品格、塑造品行、提升品位,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
教书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育人是教育的目的和归止,两者不可偏废。2021年,我国第37个教师节的主题是“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就是要求人民教师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踏踏实实做好教书和育人的工作。
3、教育学生笃守“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视角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如何站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任重而道远。
青年学生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时代在变,青年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未曾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线,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斗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学生继承先辈精神,“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35名学生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多作贡献”的行动口号,以及北京大学学生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一代代青年学生在党的带领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生机和活力不变的背后,是不变的理想与信念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后继有人,为了让青年学生在接续奋斗中不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誓言。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不变”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不变”的道路上主动求“变”,以适应时代的改变、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就必须积极创新,与时代发展并进、与学科建设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
1、体制机制方面,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从施教主体、施教时间、施教内容三个方面,统筹考虑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实现时间空间内容全覆盖。
首先,全员育人应突出一个“全”字,关键在于共同发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全校教职员工都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重任,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作用。高校各级党委应在建立“全员育人”队伍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优秀校友、社会贤达等人力资源,共同加入到育人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全过程育人”从时间维度对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时间要素优化协同、要适时施教、要善于调整活动时间节奏、把握适当的时间间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四年始终,但在不同时间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学生自迈入大学校园起,在大学生涯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由大学学习生活的特殊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共同决定的。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具有转折性或阶段性标志的时机,积极回应学生的合理诉求,因需设教、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工作,育人效果势必立竿见影。可以以时间轴为主线,梳理了自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各个阶段思政工作能介入的时间点,精心设计一张全过程育人“课表”。
再次,“全方位育人”从内容层面对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大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大学期间的教育内容设计好、实施途径构建好,将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实、落细,既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可以以《实施纲要》为基准,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设计全方位育人“菜单”。
2、形式内容方面,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思政课程要勇于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程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都包含有“不变”与“变”的成分。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方面,为了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就应摈弃“死知识”用活“新知识”;在“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方面,教师在给学生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既要讲明白正确的观点,又要用好批判的武器,敢于剖析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方面,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思政课,还要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在“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方面,尽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有统一要求,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仍可以灵活多样。坚持八个“相统一”,关键是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勇于创新,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是指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观念要“变”、行为要“变”。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坚持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相结合,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高校可以尝试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备课制度,内容互通、形式互鉴、优势互补,打通两者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3、技术手段方面,建立精准思政与智能思政相结合的工作样态
我们的施教对象(学生)从来不是千人一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该千篇一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顾及学生个性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变”与“不变”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为“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以数据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制造着也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了精准思政与智慧思政的范式转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进路。
大数据催生精准思政。精准思政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做人的工作,如何关注、关心、关照到每一位“现实的人”,将“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准思政为我们带来了思路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精准到人,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伴随着信息化和数据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甚至是学生的作息时间、消费情况、社交关系都能有全面的掌握。海量的数据为思政工作者将教育对象客观地分层分类:面对经济困难生如何有的放矢地开展资助育人,面对心理异常学生如何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育人,这是“精准思政”从实践层面迈开的第一步。数据的“叠加”“筛选”为思政工作者将教育对象进一步细分,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分类指导”的精准化目标持续迈进。
人工智能孕育智能思政。智能思政以数据的描述、挖掘、预测和算法推荐为手段,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新的桥梁,是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样态。数据是“冰冷”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工作的“温度”,消除数据“偏见”,是智能思政的目的和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思政是精准思政的“升级版”。它不仅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更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为思政工作者描绘学生的思想特征、行为习惯和观念倾向,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变化规律,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由信息化、数据化转向智能化,由标准化、个性化转向定制化的质性跨越,在学生的“拔节孕穗期”进行科学化“精准滴灌”。(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