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摘要:从现代话语分析理论揭示的话语所具有的“实践性”“情境性”“互文性”“建构性”等特征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存在话语语境缺场、思想内容滞后、交往关系失衡和话语权力离散等诸多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可以从重塑语境生态、更新思想内容、转换交往关系、创新实践范式等方面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分析理论; 话语困境; 优化路向
主要内容
一、现代话语分析理论审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构成
二、现代话语分析理论观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实困境
三、现代话语分析理论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优化路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科使命,这一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形式作为载体予以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问题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学界对这一命题的整体研究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在话语语境缺场、思想内容滞后、交往关系失衡、话语权力离散等层面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运用现代话语分析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转换中亟待破解的难题进行研判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
一、现代话语分析理论审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构成
在当代思想理论界,话语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个话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以获得国际话语权;二是指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非简单照搬西方;三是通过更新和转换话语方式来提高实效性[1]。应当说,这三个方面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但是最直接相关的还是第三个方面,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问题。进一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在学术研究、专业教学以及宣传教育实践中实现话语转换;从狭义上讲,仅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转换而不涉及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话语转换问题[2]。
现代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和形成主观认识的媒介,还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建构性要素,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学领域中对词语和语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句法分析或者对语义内容做经验性分析,而是必须深入到话语实践及其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中。事实上,尽管存在诸多思想流派,但现代话语分析理论一般都强调话语所具有的以下四个本质性特征:第一,“实践性”。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话语具有行动取向,其把话语问题看作行动和实践问题而非单纯的语言学现象。第二,“情境性”。语境构成了话语实践的条件,话语具有“语用学”特征,而且也表明人们对话语的实际运用与解释因情境而不同。第三,“互文性”。任何话语实践都必须在与其他话语进行对话的序列中才能展开,而且表明,即使在同一个话语实践中,不同的主体也会运用不同的话语系统来相互影响和塑造。第四,“建构性”。话语不是一种客观而透明的信息媒介,其建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概括来看,话语分析理论并不试图发现话语表达者的语言陈述反映了何种事实,而是去分析他们为何在不同的情景下会运用不同的话语方式、这些话语方式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它们会产生何种效果。话语分析理论不是把语言看作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想和相互沟通的中性工具或媒介,而是致力于通过话语来揭示知识的社会建构属性,话语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和形成主观认识的媒介,还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建构性要素[3]。换言之,话语实践不仅塑造主体,还建构现实。话语分析的关键在于辨析话语在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具体运作的。话语分析理论对话语的“实践性”“情境性”“互文性”“建构性”等特征的揭示,能为建构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换言之,可以从话语对话语境、话语思想内容、话语交往形式、话语实践范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 话语对话语境
语境是任何话语实践得以展开的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来说当然也不例外。话语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是丰富的社会实践在符号层面的反应。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必然在话语语境层面有所体现,话语语境既可以从宏观的时代历史语境的角度加以展开,也可以从话语交往主体的角度加以展开。话语语境是内在于话语实践和主体行动的内在环节,既包括普遍性层面,也包括特殊性环节。
(二) 话语思想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此种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带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立场和价值取向,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以此来看,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不同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下话语交往形式会必然包含不同的思想内容。
(三) 话语交往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形式和互动关系中,才能把相对稳定的思想内容传递到受教育者身上,但正如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也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任何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只有在特定交往形式下才把特定的思想内容传播给受众,因此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四) 话语实践范式
只有在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现代话语分析理论所说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体”以及“以言行事”的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在宏观的意义上,在不同的时代语境特别是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实际上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范式转换。
二、现代话语分析理论观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 话语语境缺场
首先,从宏观的时代语境来看,目前学界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话语语境进行关注和研究,但是阐释清晰且研究深入的著述并不多见,因此很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内容的整体理论脉络;其次,在话语实践过程中经常脱离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语境而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言说必然效果有限,而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素养和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话语主导性的发挥;再次,在具体的话语沟通中,缺少对具体情境的把握和分析,必然会影响话语沟通的效率和有效性;最后,在话语语境延伸方面,无法使话语内容向生活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和国际语境等新的领域延伸[4]。
(二) 思想内容滞后
随着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之时代语境的变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育话语内容并没有随之而加以更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之一为“人们仍然使用传统阶级政治的语言来表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内容”。比这种做法稍好一点的做法是: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新时代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在这些学者中很少能正确地处理阶级话语与改革开放话语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如果这种逻辑关系尚未理顺,便无法真正把握到最真实的话语内容。在微观领域,这种滞后性则表现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社会现实、受众思想观念的融合度不够,特别是无法适应以微阅读、微观赏、微购物、微幸福的获得感为主的“微生活”模式,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针对社会存在的现象、问题及受众思想困惑给予及时而有效的解释和排解。客观地讲,也有少数研究者针对当代受众的兴趣感、生活方式的微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针对此变化倾向已启动了应对微环境的具体措施,在各种微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具体理论和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多半只是出于无奈而被迫适应环境,仍然落后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世界[5]。
(三) 交往关系失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只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交往关系中予以展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固化、方法的单向度、传播模式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等弊端越发显露[6]。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典型的“主体—客体”模式,在其中,教育者成为理所当然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成为义务“客体”。教育者的话语逐渐成为话语交往关系中的强势力量,此种“家长制”“一言堂”的话语机制导致了受教育者的“失语”,以及话语诉求无法得到表达,甚至话语建构的理念也为教育者的话语所吞噬[7]。任何话语交往关系正当性的确立都离不开语境,“主体—客体”模式在革命和战争的时代语境下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合理性甚至必然性,但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需要对这种话语交往关系模式进行反思和重建。
(四) 话语权力离散
从理论层面来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观念引导和价值塑造当然需要依靠受教育者的自主参与和互动才能完成,但实际情况却是教育者往往只是将话语内容直接灌输于被教育者,使受教育者陷入“欲说不能”的境地,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被“闲置化”和“边缘化”,导致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教育者单向灌输的“独角戏”舞台,最终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总体陷入“虚弱化”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讲,话语权力离散是话语交往关系失衡的直接后果。正是由于受教育者话语权的缺失,教育者自身也越来越由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主导者沦落为缺席者[8]。实际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交往关系中并不是此弱彼强、此强彼弱的二元对立关系,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弱化和缺失不但不会强化教育者的话语权,反而会引发教育者话语权的虚化,并最终导致总体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离散化。
三、现代话语分析理论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优化路向
(一) 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生态
语境既是所有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得以传递的环境和背景,也是任何话语实践和话语交往关系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语境的话语内容才是有张力、有活力的话语内容,只有符合语境的话语形式才是有现实力量的话语形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大繁荣等多元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言说方式、交往模式落后于多元语境的发展,在主体话语交往中易出现语境的倒置、错位、混乱、异化等现象,导致受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原初文本内容及意义的误读或曲解,背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及意指”,因此,必须对多元语境进行类别化、融合性研究和运用[9]。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场域,集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于一体,对语境进行普遍化研究基础上的特殊化分析,是具体话语实践有效开展的首要前提。面对现实的思想政治话语实践过程中宏观的时代语境、话语实践主体语境、具体话语实践语境和多元话语语境延伸等多重语境缺场的困境,必须从语境维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的优化,只有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复杂话语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进行层次性分析,对话语思想内容和话语交往形式所开展的话语语境更加自觉,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内容
1.实现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的转换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开展,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建设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内容规定性上也必须加以更新,话语内容的更新可以从多个视角和不同层面切入,但其最核心之处必然与对革命话语和阶级话语的超越密切相关,使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在总体上与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统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文献经常使用的话语,它的直接目的就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也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对此党和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但毕竟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这套话语在社会公众面前不是流行的话语,频繁使用会适得其反。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媒体时代所特有的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现代话语。现代话语不同于传统话语,它往往既融合于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又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在日益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现代社会,必须超越传统抽象和普遍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青年人乐于接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新型话语[10]。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阿尔都塞等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观点,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并不是社会现实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参与到社会现实过程的再生产中,因而是建构现实社会关系的一个要素[11]。
2.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话语。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涉及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而是说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相互关系中,精英话语总是代表强势的一方。精英话语包含不同的层面,既包含政治精英话语,也包含理论精英话语,前者主要体现在政治文件和党的文献中,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中的学术话语和理论话语。尽管政治精英的话语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理论精英的话语内部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更是显而易见甚至彼此之间完全对立,但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往往体现为政治精英话语与理论精英话语的“共谋”,在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过程中,往往体现为以政治权力和行政命令为依托的直接灌输,此种转换方式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当代显然早已不合时宜[12]。也就是说,政治精英和理论精英的话语只有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体意识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精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大众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抛弃精英话语,而是说要对精英话语进行创造性转换,使其更具包容性,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精英与大众相结合的新的伦理政治意识。如同葛兰西所言,在政治上,脱离大众的纯粹精英意识是一种狭隘的“社团精神”,但是在知识上,人民大众与高级精英之间总是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关系中并始终由后者来引导。在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与高级文化的“知识立场”之间存在张力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在于,政治立场在实践中规定着知识立场的方向,而知识立场是对政治立场的理论自觉,它确保了政治立场可以通过不断的理论批判来消除其‘自发性’”[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实现“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
3.实现从“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的转换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不仅要实现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以及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而且更要实现从“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的转换。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转换,本身就是从“现成话语”向“生成话语”的转换的体现。只要摈弃现成性思维方式就会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是“一种业已完成并被固定化的现实存在”,而是“随时代主题转换而不断更新的动态性生成性话语系统”,正是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吸收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其次,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不仅是从“现成话语”向“生成话语”转换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其最重要的环节。如上所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抛弃精英话语,而是说要对精英话语进行转换,使其能够融入微观领域,更加符合大众实际,使其更具包容性,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精英与大众相结合的新的伦理政治意识,这种“新的伦理政治意识”正是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对话”甚至“博弈”中形成的新的话语内容。从动态的角度看,由于“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异质性永远不可能消除,并且“精英话语”对“大众话语”的知识领导也始终只能在与其他“精英话语”的竞争关系中展开。这就决定了“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对话”不可能最终结束,而只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同任何其他话语实践一样,必然是“互文性”和“情境性”的,这就决定在任何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话语思想内容都会随着情境和交往形式的不同而变化[15]。从“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的转换,不仅包含时代变迁带来的话语内容转换,而且包含精英与大众之间话语内容的相互渗透甚至互动博弈过程,除此之外,更包含因话语情境变迁和交往形式转换而带来的话语内容更新。与本文前面所论述的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以及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角度不同,这里突出强调的是话语内容本身的动态性特征。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从“现成话语”到“生成话语”的转换已经不仅仅关系到话语的思想内容,而且与其话语交往形式密切相关,在话语思想内容变化的背后,是话语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的深刻变革。
(三) 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关系
由于话语权威及其所导致的话语交往关系的不平衡,目前已经极大地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从“强制灌输”到“平等协商”、从“宏大叙事”到“生存叙事”新型话语交往形式的现代转换。展开来论,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这一传统话语交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效果明显降低。现实经验表明,没有受教育者参与对话,话语交往关系将无以为继,这反过来导致教育者为受众所“压制”,进而“倒逼”教育者改变话语交往模式[16],建构“平等协商”式的新型话语交往关系。因此,一方面必须将受教育者看作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话语实践主体,赋予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主体地位[17];另一方面,实现话语交往关系从“单向强制灌输”向“双向自主互动”的模式转换,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心理和姿态,认同受教育者话语实践的主体地位。
当然,如何在坚持教育者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以及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中究竟是何种关系,对于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过,实现从“宏大叙事”向“生存叙事”的现代话语交往关系的转换,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视角。现代话语分析理论已经表明,话语不仅是中性的信息沟通媒介,还是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因素,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往往也是社会权力关系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相反,生存叙事话语则通过弱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纯粹的政治性规定,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规定实现现代性转化从而使其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生存叙事是“叙事现象”和“叙事策略”的统一。生存叙事话语既要叙述“事理”,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也要叙述“情理”,更要叙述“哲理”[18],在平等协商的交往关系中培育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各自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共同参与设计未来之自我,而此种自我必然是二者面向未来之共同“大我”。
(四)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范式创新,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创新性重构和再定义密切相关。以往人们习惯于把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看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内容看作与之相关的固定性存在,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谈论话语形式的转换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元问题”的解答,其解答方式必然随着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延续和拓展[19]。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内容的核心规定性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本身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不同的话语思想内容总是与相对稳定的话语交往形式紧密一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国家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经不可能由官方垄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话语思想内容方面,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了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从“现成话语”向“生成话语”的现代转换;在话语交往关系方面,传统“主体—客体”模式的话语交往关系,实现了从“强制灌输”向“平等协商”、从“宏大叙事”向“生存叙事”新型话语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的现代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更新与在交往形式方面的转换是内在相关并且相互渗透的,二者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范式创新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范式不仅蕴含话语的实践性特征,而且内在地包含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等三个要素,因此,实际上表征着话语实践的总体性。只有从这一总体性的高度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才能被看作“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体”并从“以言行事”的意义上被理解和把握。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范式转换,就不是在抽离语境和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单纯进行话语形式的转换,毋宁说,这种范式转换背后牵涉的是时代语境和特定时空中不同话语主体背后的利益、身份和意义的多重博弈。也正是在这样的多重博弈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现了从“一元管控”到“多元并存,一元主导”的范式转换。
整体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与当下中国现实中的社会结构转型紧密相关。因此,创新具有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范式,必须立足中国实践,立足传统文化,立足时代精神,立足全球语境,既要大力扶持现代媒介平台下和“微生活”条件下的受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又必须依靠教育者主体的话语主导权,针对受众媒介依赖“过度化”以及文化和价值迷失现象进行话语澄清、引导和治疗,创设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共同在场的对话性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小华,储著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三个维度[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3):6-10.
[2]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123.
[3]王鹏,林聚任.话语分析与社会研究方法论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2(5):69-74.
[4][5][9][16]孙丽芳,戴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症候探察与多维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11-16.
[6]于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87-88,91.
[7]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31-35.
[8][12][14][17]林振东.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37-140.
[10]尤红姣,侯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99-202.
[11]王晓升.从再现生活到再生产权力———意识形态概念的新理解[J].天津社会科学,2012(6):29-35.
[13]陈越.领导权与“高级文化”———再读葛兰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30-37.
[15]向绪伟,张芳霖.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15(9):189-193.
[18]孙月娟.生存叙事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建构[J].江苏高教,2016(6):127-130.
[19]卢岚.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
作者:赵文东,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 高校德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4期。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