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考研,广州大学考研报录比
“请说出你的抗疫故事”即日起陆续推出。
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疫故事,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邮箱:qpaaqp@126.com
电话:17788353927(王记者)
第9期
主人公: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时间:11月9日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姚华松居住在广州市海珠区米兰苑。10月24日以来,他与妻子、两个儿女,分别过上了上网课、陪上网课、听网课的隔离生活,小小的家庭顿时变成了一座“迷你校园”。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家庭阅读习惯的培养、家校群的变化……隔离中的种种新现象,都令他产生了新思考、新感动。
以下是他的自述:
居家隔离这段日子,上午通常是相对忙碌的时间。女儿在书房上课,儿子在客厅阳台上课,我在房间上课,孩子妈妈则忙于做饭与其他家务。对于尚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而言,辅导他的作业,可谓一个十足的“体力活”。他做题时嘻嘻哈哈的,一会儿抱怨这支铅笔削得不够尖,写的字不好看;一会儿把橙汁打泼在作业本上,伤心哭泣。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来,我经常需要出房门调和母子间的剑拔弩张。
平日里,我大多是在晚上或周末和孩子一起读故事、玩游戏、吃顿大餐、郊游。我们脱口而出的“爱”与彼此默契的“好”,更多是发生在我们相处不多的时间里。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从早到晚在一起,彼此间的“好”与“不好”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共存着。其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轻易妥协。
怎么办呢?在女儿的提议下,我们一起开了一次茶话会。每个人回顾了上周各自的表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化约为家规。允许表达不满、提倡换位思考、主张集体协商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内心生根发芽。
姚华松的儿子、女儿帮忙做芝麻包。
居家期间,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妈妈的不易。早上六点,她就要起床准备早餐,上午洗衣服、准备午饭、协助儿子上课;下午辅导孩子写作业,监督他们打卡、上传作业。经常是直到晚上11点后,孩子们都睡了,她才能适当放松一下。我感觉,居家封控让妈妈们更忙了,她们更容易焦虑。她们的付出与操心经常是自然而然、本心使然的。对于像我一样把“忙事业”当借口的爸爸们应该深刻反思与检视自己,并在行动上做出可见性的改变。
隔离期间,姚华松与儿女共同阅读、学习。
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静默期间,阅读不能“静默”。女儿的班主任李老师是语文老师,她一边备课上课,一边下沉社区做志愿者。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不中断,她倡议班里组成阅读小组,全班42名同学分7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有6名同学,各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阅读情况。时间大体包括两个时段:一是每天早上8:00-8:25的晨读,二是超过半小时的其他阅读。同学们通过阅读批注、阅读视频分享、阅读心得与感悟、好书推荐、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展示各自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场景,互相学习、督促,共同进步。
不能面对面交流,人们的交流与互动转向网络。这段时间,我注意到家长群里有一些细微变化。从前的家长群,很少有人说话,即使说话,谈的最多的也是孩子作业方面。现在不一样了,气氛热烈了很多。部分家长每天到点就转发新近疫情动态及相关疫情资讯,并讨论“今天的社会面增加了多少例”“今天又新增了哪些封控区”“哪些地方解封了”等话题。
有家长询问哪里可以找到牙科诊所,家长们纷纷响应。
此外,大家也习惯了相互提个醒,或公开咨询一些问题。“此刻某核酸检测点排队的人多吗?”“某小区里的钱大妈还有菜吗?”“我听说某片区有人确诊了,大家最近要注意一点哟!”“我家孩子牙疼得厉害,你们知道哪里可以拔牙吗?”“家里有老人需要看病,但我家住封控区,应该怎么办?”很显然,疫情没有让家长们“静默”,反而更团结、更和谐、更互助。
家长们在群中分享交通信息。
作为一个从湖北走出来的新广州人,我有着相对复杂的情愫。广州此波疫情的重灾区是康乐村、鹭江村,我知道这两个村里有很多湖北老乡。湖北人有抗击疫情的丰富经验,广州有高效务实的治理能力,大家众志成城,并肩作战,疫情终将仓皇而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受访者 供图
广州大学考研(广州大学考研报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