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6次上岸复旦,值吗?




考研6次上岸复旦,值吗?

摘要

要回答“考研N战值不值”的问题,还需先想清楚:自己为何要坚持?

“6战考研上岸,我几乎踩了所有雷。”最近,网友玄雀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经历。他表示,自己是2016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6年来,他将复旦创意写作专业(MFA)作为唯一目标,独自“流浪”在上海,三年在职考研,两年居家复习后,终于成功上岸。玄雀的分享,也引发了不少网友有关“多次考研值不值”“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失利”等话题的讨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几年,考研热度持续升温,全国报考人数从2021年的377万人攀升至今年的474万人。随着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屡败屡战的“考研N战生”也逐渐增多。不久前,《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落榜生选择“二战”“三战”甚至“五战”“六战”。

要看到,这种考研执念之中,夹杂着上进、不甘、无奈等各类复杂情绪,毕竟如果能一次成功,谁也不想循环经历这种备考“折磨”。通过“6战考研终上岸名校”等故事,人们也看到了这些年轻人不畏挫折、追求梦想的毅力。

不过,对于越来越多的“N战考研”选择,一味鼓励他们“坚持就是胜利”“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虽听上去很励志,却未免有过于理想化、简单化的问题。毕竟,备考数年意味着自己要为此付出宝贵的青春时光,要面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的挫败感,要直面无法顺利推进人生进度的“停滞感”,还不得不面对家人不解等问题。

而且,在学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今名校的研究生学历早已不是获得理想职业的绝对保证,若是期待过高,甚至误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就难免会造成人生选择的误判。

因此在决定坚持“N战”之前,想明白自己为何坚持,充分考虑好未来规划与继续学业的关系,懂得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进行人生选择,也十分必要。

在坚持考研的“N战党”中,固然有一部分人目标明确,清楚考研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被动的坚持”。很多人一开始并未充分考虑过读研的必要性,只是按部就班地顺应“社会时钟”,因此难免会面临动力不足、考试表现不佳等问题。

此后,越是一次次周而复始地备考,越是容易陷入一种两难境地:继续备战,对自信心和耐力都是一种挑战;可考虑到为此付出的沉没成本,又很难下决心放弃。

而且,多次考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形成不小的考验。一方面,一次次努力后的失败,很容易让人丧失自我价值感,陷入心慌、焦虑、孤独、不安等负面情绪中。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后不管是租房,还是在家里备考,都意味着自己要在相对封闭的“茧房”环境中与题海相伴,长此以往,便会有社交能力“退化”、与社会逐渐脱节的可能。很多“N战生”就表示,因为脱离社会太久,一想到要找工作,就会产生畏惧、“社恐”心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这些问题,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社会,都需要正视和警惕。对学生来说,有必要保持一份现实感,在大学阶段就做好职业规划。很多时候,由于久居象牙塔中,一些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如何进行职业发展等想法并不清晰,只觉得考研是件“应该做的事”。

可事实上,考研并非人生成功的唯一路径,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生活也可能并不适合自己。若是没想清楚,就为考研徒然耗费多年时光,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对此,高校还需在开展职业规划辅导上持续发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兴趣与特长,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业和求职方面的努力。大学生也有必要在本科期间多去实习,多做尝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把是否进行研究生深造纳入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中考量,而不是一味盲从考研大潮。

对于相对“沉默”的考研“N战”群体,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关怀,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高校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为多次考研的毕业生提供备考指导和心理疏导支持,也可以帮助他们同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建立沟通平台,使其对读研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社区可以联合志愿组织,给考研“N战生”提供学习场地和心理咨询服务,为其创造更多归属感。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保持与社会的必要联结,尝试通过“半工半读”等方式进行备考。

总之,不管最终有没有上岸,多次考研的经历,都注定会有诸多心酸与不易。也许,要回答“考研N战值不值”的问题,还需先想清楚:自己为何要坚持?

来源/中青评论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欢迎常来漫游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