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法学,复旦大学法学专业怎么样
筹创农院
1937年前,复旦大学仅有文、理、法、商四院,直到1938年迁至重庆北碚。当时由于大批人员涌入,四川的粮食、蔬菜、副产品供应极端困难,针对地方之需要,为开发四川培植人才,1938年秋,复旦大学在北碚设立垦殖专修科,是为复旦农学院之前身。
时复旦尚未有农学院,垦殖专修科隶属理学院。据《复旦大学垦殖专修科章程草案》,“该科以训练垦殖之实用人才从事垦区实地调查研究并计划经营垦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修业期限限定为二年,每天半日上课,半日田间工作,遇农忙时并得停止上课,全日田间工作,无寒暑假。”垦殖专修科于当年秋季正式成立,第一班招收学生23人,附设农场位于北碚隔江的夏坝,面积有二百余亩,每天的下午可以看到师生从事掘土耕作种植的劳动情形。
1939年秋,除垦殖专修科继续招生外,考虑到边疆垦殖事业与回民的密切关系,在复旦文学院教授马宗融协助筹划下,由复旦大学与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取得联系招回教学生,即为垦殖专修科第二班,共21名学生,录取标准、课程、待遇,完全与垦专第一班相同。同年秋创设园艺学系,“本系设立之目的,在造就园艺经营上与学理上之专门人才,一二年级修习基本学科外,并注意园艺基本知识及技术之学习,三四年级除加园艺专门学科外,并特别注意园艺特种问题之研究。”是年该系招收学生10人。
1940年5月,在孙寒冰、李亮恭、吴觉农等人的筹划之下,拟在复旦正式创立农艺系茶业组及茶业专修科。是年8月11日,复旦大学与中国茶叶公司依约合组成立复旦茶业教育委员会,并在北碚黄桷树复旦大学召开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9月,茶业组和茶业专修科正式设立,由吴觉农担任系科主任。自此,复旦关于农业的系科已有二系二科,即农艺系、园艺系两学系,垦殖专修科、茶业专修科两专修科,由此正式成立农学院。复旦大学便开始有了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由李亮恭任首任农学院院长。在夏坝的嘉陵江畔,复旦农学院整整度过了八年,由萌芽而发展,进步堪称神速,至1945年春,农学院注册学生人数已达158人,借助农院师生的专长,整个复旦校园料理得田园阡陌,一片绿野清溪,时有“夏坝天堂”的美誉。
农学院师生合影
农院师资
1940年农学院成立后,系科组曾作一定的调整。1941年秋停办垦殖专修科,改为四年制农垦组,与茶业组合并成农艺系。1944年农垦、茶业组停止招生,改以农作物为主的农艺系招收新生。因系科组的调整以及各系级数增加等因素影响,相较其他院系,农学院在人事上亦颇多变革,大致可分1941年春前后两阶段:
(一)1939年春至1941年春的筹创期。从馆藏1939年春教员名录来看,垦殖专修科在册教员仅有李亮恭、陈国荣、秦含章、王泽农四人,其中李亮恭任垦殖专修科主任,其余三人分任该科教授,陈国荣兼任农场主任。至1939年秋,成立园艺系后,由陈国荣任系主任,该系新聘教授曾昭明。垦殖专修科则添聘教授詹纯鉴、孙本忠。1940年9月聘吴觉农为茶业组科主任,次年该科又聘王兆澄等。
(二)1941年春至1946年的发展期。1941年春,除茶业专修科及茶业研究室外,自院长李亮恭至各系科教职员几全数辞职离校,农场仅留畜牧管理员及助理各一人。是年秋新聘唐启宇为院长,聘陈恩凤为园艺教授,奚铭己为副教授兼农场主任。1942年春,园艺系添聘教授毛宗良、曹诚英、杨衔晋,毛宗良兼园艺学系主任。是年秋农垦改农艺系后,聘冯传肇为农艺系主任,聘胡浩川为茶业组主任,园艺系又聘教授韩德章、姚传法、汪发瓒。1943年秋,唐启宇去西北考察农业,由毛宗良继任院长。1944年秋毛宗良辞去院长,由严家显继之。1945年园艺系又聘教授钟俊麟、谭其猛。至1946年春,园艺系、农艺系、茶叶组共有教员28人。师资阵容已较为充实。
此一时期的农院教师队伍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专家。如李亮恭,江苏无锡人,法国里昂大学理科硕士,曾任上海劳动大学院长,1938年秋到复旦任教授兼垦殖专修科主任,讲授“植物生理及植物病理学”。陈国荣,河南西平人,毕业于法国凡尔赛高等景观学校园艺系,孟伯里农科大学蚕桑科园艺工程师,曾任中央大学园艺科主任,1938年冬到复旦任教授,讲授“园艺学”和“苗圃学”。王泽农,江西婺源人,毕业于国立劳动大学农艺化学系,比利时圣布律农学院农艺化学工程师,1938年秋来复旦任教,讲授“土壤学”、“肥料学”及“农产制造学”。秦含章,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国立劳动大学,后获圣布律农学院农业化学工业工程师学位,曾任德国柏林大学农学院化学院研究员、比利时比京大学植物学院研究员等,1939年春任复旦垦殖专修科教授,讲授“作物学及植物生理学”。吴觉农,浙江上虞人,1919年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赴日本官费留学,进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研究茶叶,曾任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1939年与孙寒冰等创办复旦茶业组科,并亲任主任,讲授“茶叶概论”。陈恩凤,江苏句容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获德国克尼堡大学理学博士,先后在地质调查所和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41年来复旦任教授,讲授“土壤学”。王兆澄,安徽天长人,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系农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院继续研究三年,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等,1941年春到复旦任教授,讲授“农院化学”。唐启宇,江苏江都人,191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41年到复旦任教,讲授“农学概论及垦殖学”。曹诚英,安徽绩溪人,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士,后赴康乃尔大学获科学硕士,1942年春到复旦任教,讲授“实用作物学”。严家显,江苏苏州人,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44年秋到复旦任教授,讲授“害虫防治学”。毛宗良,浙江黄岩人,法国理学博士,1941年春到复旦任教,讲授“蔬菜园艺学、造园学”。钟俊麟,广东梅县人,获伊利诺斯大学理学硕士硕士,1945年秋任复旦园艺系教授,讲授“果品学”和“果树园艺学”。从上述所列教授履历不难看出,他们大都有留学经历,且各有专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当时中国农科学术水平的代表。
曹诚英教授聘根
值得注意的是,抗战时期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相比已有办学经验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复旦农院从无到有,尚处开创初期,在战时能有如此阵容的师资,实属不易。从馆藏往来书札亦可见当年争取优质师资之艰辛,如关于借毛宗良来复旦事,唐启宇在1941年8月16日给吴南轩信中写道:“毛宗良先生来函声称,已接受中大聘书,未能应复大农院园艺系系主任之聘,闻信之下深为惶惑。当于本日晨赴沙坪坝中大农学院访毛宗良及冯院长泽芳,商由校函中大借用一年。”“弟意中大调整另一问题,我方对于毛先生似不可不有所表示,即将聘书先行寄奉以示坦白,一方俟冯熊商妥有函到,宇时当即转函奉商,再办其他手续,即冯肇传聘书亦宜早为准备,当由弟转。此各方需人之际,机会稍纵即逝也,如何请斟酌示复为幸。”
时毛宗良为中央大学园艺系教授,冯肇传为西康技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农畜两科主任,皆是学术渊博、经验宏富的资深学者。唐启宇尽力争取各方支持,以求充实复旦农院师资阵容。后几经周旋,毛氏终得中大同意,借给复旦一年,任园艺系教授兼主任;冯氏亦接受复旦聘函,由西康行抵北碚,任农艺系专任教授兼主任。
教学内容及特色
从馆藏农学院各系组科目表来看,课程设置逐年完善。以园艺系为例,1939年创系伊始,尚未及开设教育部颁园艺学系必修科目,惟增设农场习作及农业概论两种。1940年秋开设园艺系必修科目六种,分别为“植物生理学”“苗圃学”“蔬菜园艺学”“果树园艺学”“土壤学”“图画”。至1943年春则为本系四个年级已开必修科目二十种之多,包括“植物学”“肥料学”“经济及农业经济”“蔬菜园艺学”“苗圃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果树园艺学”“花卉园艺学”“观赏树木学”“经济昆虫学”“农场管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技术”“果品学”“药用植物学”等。
尤其应该提到的是,复旦农场在农学院教学实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协助教学实验,准备各科教学及教授研究所委托农场预备之设备、材料等,农场实习也是农学院各系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如1943年的《复旦大学园艺学系课程大纲》即规定,“本系学生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在校修业届满四年,方得毕业。”“除修毕共同必修及本系必修学程外,并须从事每学期每周十二小时至十八小时及两个暑假之农场习作(在本校农场或本校指定之校外农场)”“本系学生须修毕农场习作规定之时数且成绩合格方得毕业。”1945年度的农场工作中即包括:协助园艺系暑期实习,园艺系暑期实习工作,由农场供给一切设备及材料,并指定技士负责协助;同时代农学院购置自动号码机、解剖器、土壤分析用具、晒蓝图纸及药品等多种。农场分为茶叶、园作、农作、苗圃及畜牧五区,每区面积略有大小,其中园作区有实习果树园,栽培各种果树,供学生实习实验之用,并有经济柑橘园,有蔬菜标本留种及蔬菜经济栽培区供学生实习实验之用等,农作区有水旱粮食作物及特用作物实习实验区及经济栽培区;苗圃有果树及观赏实习实验两部分等。
农学院最大的教学特色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如李亮恭的“植物病理学”,主要通过野外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方式,使得学生了解植物病害之性质、栽培植物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秦含章“作物学”,以农场实地栽培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国内各种农作物的特性,并熟习其栽培的方法;他的另一门“作物育种学”,则完全通过田间实地练习,让学生了解改良中国主要农作物的技术。杨衔晋的“观赏树木学”,常把学生带到自然环境中去认识树木,教学生从树形、树皮裂纹、树干颜色等分辨,然后仔细讲解它的观赏部分的物候和生长环境。
秦含章教授所填实际问题研究报告表
结合茶业的经济特点,茶业组科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四川原属中国茶叶之发祥地,以视湘、赣、闽、浙、皖所产并无逊色。然重庆北碚附近向鲜茶叶生产,大学校园经营种植非待七八年后,尚难达到采制阶段。1941年及1942年,茶业组科安排专修科学生赴铜梁县巴岳山生产实习。1943年春起,因铜梁原料奇少,当地房屋以及制茶设备又不敷住用,便组织学生远赴南川和川西实习考察。南川茶区较大,且有农林部垦务总局金佛山垦区可得便利。1943年3月底,茶业科一年级、茶业组三年级学生在组科主任胡浩川的亲自带领下,由北碚乘轮至重庆,再乘轮至木洞,步行过丰盛、白沙井、观音桥,一直走到南川实习地,考察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制茶工厂、茶叶运销及改良等。1944年春,由曲仲湘教授带队组成川西茶业组科实习参观团,以灌县、邛崃、名山、雅安、乐山、峨眉等川西各县为对象,见习茶业经营实况。师生一行从重庆经内江、成都至灌县见习,然后返成都调查花茶制销情形,再至邛崍、名山、雅安、新津、峨眉、乐山,最后由乐山经内江返重庆北碚,历时整整一个月。凡经较大的茶园茶市及茶厂,集中全体学生观摩,至于分散的茶业组织,则以小组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于教员,通过实习更可坚定自己的学术主张;而对学生而言,可从调查研究中提出极有意义的新观察,不仅在技术上能独立操作,在组织上亦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农学院师生野外考察后合影
学术研究及社团活动
除培养各系科人才外,农院教授依据具体环境从事各种学术问题的研究及实验。如开展“垦殖问题之研究及实验”,通过垦殖实验,对农具效率问题、垦区经营制度及垦民生活、垦区抗旱作物的选择、盐卤地的改进及抗盐作物的选择展开研究。又如举行土壤水分对于各种作物生长影响试验,对于冬作如小麦与油菜,虽以地下水高,约在五十公分左右,土壤水分不感缺乏,但适宜之灌溉,仍可增加产量;蓄降水或灌溉水足以影响表层十公分以内土壤水分含量,而此层土壤关系植物生长最切。而由陈国荣、王泽农、秦含章等亲笔填写的实际问题研究报告表中,可以看到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学理的探究,尤其注重学理的实施,将理论之所研讨者均立即付诸实验。如陈国荣《由唐棣改用榅桲作中国梨树的砧木》,在研究中国梨树对于榅桲的亲和性的基础上,大量繁殖榅桲以求普及全国,从而革除以往用唐棣作梨树砧木的习惯;王泽农《怎样增加酒精生产量》则是设计简单而廉价的酒精蒸馏器,改良完善后推广于旧式酒坊;秦含章《黄桷树之风土能否栽培棉花》通过试验中美各良棉的适应性,以及研究土壤与棉絮成熟的关系,进而在当地培植优质棉花。
1940年秋,筹创茶业组科时即特设茶业研究室,作为茶业学术研究的机关。研究员由茶业组科教授与茶业素有造诣的学者担任,除在茶业学术上企图有所贡献外,并领导组织学生的研习。研究室内分三部,各设主任一人:一为生产部,从事茶业产制的实验;二为化验部,从事茶叶的化学实验研究;三为经济部,从事茶业经济行政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研究室还附设有小型实验茶场和茶叶化验室。1942年生产部在铜梁仿制绿茶、毛峰、梅片、龙井、玉露、红茶等六种茶类,色泽香味,视上中级之道地货均无逊色。同时着重研究红茶的发酵,在制造过程中注重红茶发酵程度与水色,通过化验分析方法,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当时的科研也颇具战时色彩,如化验方面,主要利用废茶,提取茶为茶素、丹宁,以有助于战时药品之需,同时试制粉茶、晶茶、茶膏及茶汽水,以救战时运输之困。尤其是化验部主任王兆澄主持的茶膏制造研究,因茶膏可以提神助消化,又便于携带,为空军必需品。
尽管战时条件很差,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各系学生在课余之暇研究学术,先后成立有垦殖学会、园艺学会、茶业学会、农艺学会、农院学术讨论会、农友读书会等。垦殖学会是垦殖专科的产儿,初创于1939年春,先后聘请奚铭己、陈国荣、蒋涤旧、唐启宇为指导教授。该会分总务、学术、康乐、会计五股,每股干事一人,以农垦学理为讨论中心,元旦和校庆节各出壁报一次;每月举行农学座谈会一次;参观附近农场,垦区调查。该会的学生常利用农忙的时间在农民的田畔讲述改良作物的方法,以及防治病虫害的最好方法;出版壁报《垦声》,同时进行全国农作制度的调查。1942年2月中旬应垦殖学会之邀,农业部技正杜竹铭作学术讲演,讲题为战时农垦状况及战后新趋势,内容充实,意气恳切,在场学生皆受感染。
园艺学会成立于1939年10月,以联络感情及研究园艺学术为宗旨,先后聘奚铭己、毛宗良为指导员。分总务、文书、会计、事务、学术、出版、康乐七股,每股干事一人,该会筹募图书基金,购买本会应用书籍,举行校外实习。据《园艺学会1942年上学期工作报告》,本年该会请本系教授奚铭己、毛宗良两先生列席,并作有关园艺学术上的演讲。1944年间,又在毛宗良的带领下利用春假赴静观场旅行,观光当地农场,会员参加者二十余人。该会还在五月五日校友节为学校布置展览,由各同学负责布置而成一间园艺展览室。
从1938年秋开始,复旦创办农科,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此后农学院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农科教育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抗战胜利后,复旦从重庆回到上海,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茶业专修科迁芜湖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迁至沈阳,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成新的沈阳农学院。然因时间久远,早期农学院创办情况,近来虽有研究者讨论之,但寥寥数语,一些基本史实尚不清楚,故在此就相关史料略作梳理,希对烽火岁月中的复旦农学院创建史迹有所补正。
复旦大学法学(复旦大学法学专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