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东博社实习记者/马啸天)“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如若古琴只能被放在箱子里,被陈列在展览柜内而不得发声,那与“枯木”有何两样?只有当其能发出声响,才能谓之琴,而琴所发出的华夏之声,是谓“龙吟”。
2022年6月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先生受邀参加在广西北海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田青先生以视频参会的形式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让古琴醒来”的活化实践。
田青先生在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作题为《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的保护与“活化》的主旨发言
以创造力的课题,来唤醒被“尘封”的古琴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政府设立的全国唯一一家艺术学国家级科研机构,16个研究所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研究积淀。研究院的艺术与文献资料馆,收藏着共计92件从唐代到民国时期珍贵的“圣人之器”——古琴。但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能让这些“国宝”被完好地保存,资料馆的工作人员把古琴都放在了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不能被触摸,不能被演奏。
而田青先生深知,乐器是有灵性的,乐器不能像其他的文物一样被锁在黑暗的库房里,琴需要被演奏,需要和人交流。
于是,2016年,一个创造性的课题被田青先生提出——“让古琴醒来”。
以机构邀请专业人才,借现代科技助力古琴“复苏”
“让古琴醒来”就是让那些被尘封在暗匣内,沉睡在展柜中的古琴,跨越百年千年重新面对光明的世界,也让它们重新接受现代琴师饱含珍惜的轻抚,更让千百万从未听到过古琴声音的青年人去认识古琴,了解古琴。
“枯木龙吟”琴 连珠式 晚唐 图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年,该课题获得了当时国家艺术基金的赞助,针对该项目的专门机构也在不久后被成立。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琴师、研琴师、历史学家、文物学家纷纷受邀参与到该课题中来,最终团队在对92个古琴进行科学的测量研究后,选出一张唐琴、一张宋琴、三张明琴作为修复整理和上弦醒琴的对象。
田青表示,之所以能够做这样的项目,是因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有一个音响科技室。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的录音和科技的设备,对古琴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测试。
据介绍,这个科技测试的过程是,研究人员把从库房里拿出来的、50年没有演奏过的琴,张上弦、录音,再把这张琴交给琴家演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在同样的情况下,同样温湿度的环境里,用同样的手法,在同样的弦,同样的徽位上弹同样的音。在大量量化数据的支持下,田青及其团队发现:库房里的古琴,刚拿出来时的声音,和演奏一段时间之后再录制的声音不一样。人类听觉与现代科技技术都支持了这一研究结果。 田青说,“起初的噪音,不和谐音都在‘醒琴’之后消失,音色达到了最好,文物古琴在专业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共同加持下真的“活”了。”
以“苏醒”之姿,传递古琴“活化”之声
从2018年开始,这些苏醒之后的古琴便开始出现在一系列的演出之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方,唐琴、宋琴、明琴纷纷在最好的琴师手中被演奏,音符穿越百年千年与现代的青年人展开精神上的交流,观众无不赞叹古人艺术的智慧与典雅。
2019年2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古琴的苏醒与发声似乎也在呼唤着那些依旧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古老乐器,让其快快醒来,田青表示“让古琴醒来”课题的成功,为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古老乐器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范式,也拓宽了其他类型文物修复活化的思路。
田青认为,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把文物的“活化”作为论题非常重要,因为,文物是人类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非常宝贵的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就是提供一个今天的我们和祖先灵魂交流、对话的机会,也是一个让历史不中断,而且能够延续、向前发展的机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