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剩余价值这一范畴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得出来的,剩余价值学说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增长与分配的本质,而且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缘起和根本界限,更加揭示了与资本主义财富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关于剩余价值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其丰富的财富思想。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生产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即物的生产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生产。物的生产,可以归结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其形式在不断丰富的人类历史中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组织方式为核心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组织形式是以人身依附关系的方式直接建立起来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要是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后,社会劳动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身依附关系向以商品的价值为尺度的劳动交换关系转变,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了相对独立的趋势。所以可以说,只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社会生产才具有价值生产的属性。价值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尽管简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已久,但它却不能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具有价值生产的性质。

只有当剩余价值生产这种表现形式出现并用以表达价值生产时,社会生产的价值特点才能得以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剩余价值生产为核心的,剩余价值本身包含了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关系之上的。正如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社会对人的意义所做出的论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并根据不同的人对于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割。正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生产包含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两个部分,进而包含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生产,所以商品的生产领域是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全部秘密的发源地。

因此,不论是考察现代社会的本质、存在方式、发展界限,还是考察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商品生产领域开始。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对社会生产进行考察的前提,首先就要划分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因素。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要素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根本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不在于使用价值的生产,因为构成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是所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共有原则,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根本标志。只有从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这一根本特征出发,才能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从而真正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

剩余价值的生产实际上是对工人劳动力的一种无偿占有,而这种占有是在工人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但是相对于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占有也仅仅是占有了工人的个人劳动。当工人的劳动力被对象化为商品,并且被资本家所占有时,商品中就包含了价值,而且这种价值高于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

此时,资本家所占有的商品价值仅仅是个人的劳动,尽管这种个人的劳动凝结了抽象的劳动力,但还没有被看作是社会劳动。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即使资本家得到了高于工人工资的价值的商品,他也只是取得了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时,虽然价值和使用价值已经存在,但是却不是以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形式取得对象化的独立的形态。劳动的组织形式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是共同体的方式。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共同体是以地域、血缘、宗法、政治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在这种生产共同体中,个人的劳动可以直接地成为社会的劳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社会性是以商品的价值作为尺度进行交换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个人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取得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形式,商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只有货币这种独立存在的商品价值,才能够成为一般的社会劳动的代表,进而行使支配社会劳动的权力。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劳动社会性的这种实现形式,剩余价值作为价值的高级阶段,同价值是一样的,虽然产生于生产领域,但是必须要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必须要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市场的形式来实现,那么,在现代社会的组织中,市场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剩余价值的生产对剩余价值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影响因素,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剩余价值的流通机制及其实现机制会在现象层面出现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相脱节的另一种规律,也就是市场调节商品的供给及其需求的规律,即市场机制的规律。

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社会劳动的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在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将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一方面,资本在各个生产领域中的流动促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一致,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则使得资本能够根据自身的量获得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非生产领域的资本分割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则是根据自身的量来进行的。

但实际上,无论是生产领域的资本还是非生产领域的资本,都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的表现。因而,资本无论是以利润的形式还是以利息的形式获得剩余价值,都需要根据对象化的劳动来对社会总劳动进行分割。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有一个群体是不通过占有对象化的劳动的形式来获得剩余价值的,他们通过占有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自然资源来获得剩余价值,而这种自然资源主要表现为土地,他们获得剩余价值的形式就是收取地租。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长期的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而这一规律用以深刻考察现实社会的尺度就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组织形式变迁。可见,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现代社会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和特点,即剩余价值作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共同体和基本组织形式,是现代社会建立起来的基础。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将现代社会建立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之上,也就是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作是现代社会劳动的组织方式。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实现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分析,揭示出了现代社会生产在人类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