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真题,历史考研真题及答案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官厂商办
官厂商办是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派官员管理的商业组织方式。在官厂商办的模式中,政府和商人是庇护人与受庇护人的关系。洋务运动时期,引进新式企业需要巨大的资本。清政府拿不出巨款直接投资,结果还是引用纲法的老法子,向私人募集股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派员管理,这种方法称为官督商办。
2.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3.《实业计划》
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建设的专著。1920年《实业计划》完稿。(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书),是为“物质建设”。1921年由林云陔、马君武等人译出中文本,孙中山在广州发表中文自序,《实业计划》中提出六项计划,分港口建设、铁路、道路建设、采矿业、治河道等八个范畴。而对于此计划书,孙中山在其自序中提到,希望借助外国资本与技术,与中国政府签约一同开发中国。
4.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普鲁士式道路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形式之一。因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典型,故名。从1807年至1850年,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法令,用偿付赎金的办法,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义务。容克地主以得到的巨额赎金作为资本,逐渐把农奴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式道路使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并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6.罗斯福新政
美国罗斯福政府为克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于1933年3月~1939年间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政策。新政具有3方面内容:①恢复陷入大萧条的经济。②救济失业者和贫民。③限制垄断资本的某些弊端。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大规模赤字开支为主的办法,使美国基本克服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大大加速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在广大人民群众斗争面前,局部改进生产关系,稍稍限制垄断资本某些极端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群众政治经济处境并缓和了阶级斗争。新政为此后美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意义
(一)1928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主要采用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种,不许土地买卖。1929年4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等。
(二)1930年冬,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阶级路线: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三)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根据地深入普遍的掀起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各解放区普遍的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农民则必须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四)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五)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1、外国列强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的又一个主要敌人即中国的封建势力。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根源。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中起一定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一基本特征揭示的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的地域广大,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这一特征揭示的是中国革命存在的可能性。
6、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期间的经济政策
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减租按抗战前租额减低25%,以抗战前后为界限,只减今后的,多年欠租,免交;减息是减过去的,以1.5分为计息标准,抗战后的息额,听任民间自由处理,在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团结了根据地各基层人士积极抗日,同“三三”制相结合,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下的特殊政策。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官厂商办
官厂商办是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派官员管理的商业组织方式。在官厂商办的模式中,政府和商人是庇护人与受庇护人的关系。洋务运动时期,引进新式企业需要巨大的资本。清政府拿不出巨款直接投资,结果还是引用纲法的老法子,向私人募集股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派员管理,这种方法称为官督商办。
2.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3.《实业计划》
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建设的专著。1920年《实业计划》完稿。(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书),是为“物质建设”。1921年由林云陔、马君武等人译出中文本,孙中山在广州发表中文自序,《实业计划》中提出六项计划,分港口建设、铁路、道路建设、采矿业、治河道等八个范畴。而对于此计划书,孙中山在其自序中提到,希望借助外国资本与技术,与中国政府签约一同开发中国。
4.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普鲁士式道路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形式之一。因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典型,故名。从1807年至1850年,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法令,用偿付赎金的办法,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义务。容克地主以得到的巨额赎金作为资本,逐渐把农奴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式道路使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并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6.罗斯福新政
美国罗斯福政府为克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于1933年3月~1939年间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政策。新政具有3方面内容:①恢复陷入大萧条的经济。②救济失业者和贫民。③限制垄断资本的某些弊端。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大规模赤字开支为主的办法,使美国基本克服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大大加速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在广大人民群众斗争面前,局部改进生产关系,稍稍限制垄断资本某些极端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群众政治经济处境并缓和了阶级斗争。新政为此后美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意义
(一)1928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主要采用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种,不许土地买卖。1929年4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等。
(二)1930年冬,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阶级路线: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三)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根据地深入普遍的掀起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各解放区普遍的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农民则必须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四)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五)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1、外国列强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的又一个主要敌人即中国的封建势力。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这一基本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根源。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中起一定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一基本特征揭示的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的地域广大,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这一特征揭示的是中国革命存在的可能性。
6、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期间的经济政策
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减租按抗战前租额减低25%,以抗战前后为界限,只减今后的,多年欠租,免交;减息是减过去的,以1.5分为计息标准,抗战后的息额,听任民间自由处理,在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团结了根据地各基层人士积极抗日,同“三三”制相结合,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下的特殊政策。
历史考研参考(历史考研参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