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网(历史学考研网课)




历史学考研网,历史学考研网课2000年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4分/题(任选10题,40分)

1.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在乌垒城。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三长制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太和十年(486年),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内容包括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5.进士科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中。唐代,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元祐四年(1089)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明清两代,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6.主户

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等、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等、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承担。

7.千户制

蒙古汗国军政合一的制度。将全国的人民和土地划分为95个千户,由大汗分别授予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那颜(首领),使之世袭管领。 千户下分为若干百户,百户下为十户。千户制是基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军事封建制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青壮年男子皆为战士,编入军队,自备马匹和兵器,由千户长、百户长率领,随时听命出征。千户也是行政单位,平时管理居民户籍、生产、税收和司法等行政事务。

8.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1264年忽必烈始置,初名总制院。1288年因所统藏族地区军民财赋事关重要,改称宣政院,院使升正一品。宣政院设于大都,在西藏境内设宣慰司。遇地方有事,设行宣政院驻地方处理;重大军事,则由宣政院与枢密院合议处理。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9.郑和

原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世代信奉回教。燕王起兵靖难,郑和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因为他既有能力、有意志,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成祖选中,负责远航。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28年,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文字狱

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明清统治者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大兴,见于记载的有七八十起。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11.地丁银

清康熙年间实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清初,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清廷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另外,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60分)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说,试参据相关史实揭示其各自的含义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土地归王所有。周建立后,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周武王在助手帮忙下,创建的有西周特色的国家体制,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他通过分封建立了周天子与中国大地各区域的广泛联系。两种人,亲属和功臣,由血缘建立的联系,像周公在山东,召公在河北,唐公在山西,这些是血缘关系联系的。另一张网是功臣,都让姬姓女儿嫁给他们,通过婚姻关系建立了另一张网。婚姻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政治联姻。通过两张网,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周天子能影响到的辽阔区域。远远超过商与夏。这逐渐建立起一种理念,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是由分封体现出来的普天之下,皆是王土。

2.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句话,在中国的经济史学界,可以说,近年来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常常被不同的学者引用,它说明了政治权力与大规模占有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传统社会,封建特权的确是影响土地买卖和占有的重要条件,仕途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最佳选择。张仲礼就写道:“官职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权力和威望。……这种地位给了绅士们迅速积累财富的最大机会。在向绅士提供的各种机会之中,当官不仅是最荣耀的职业,而且几乎是获取巨额财产的唯一途径。在中华帝国,授予官职,同时也就是赐予财富。这种情况在明代法令上特别明显。明太祖朱元璋于开国之时,正式给予官绅阶层以特殊优待。“谕中书省,自今以后,百司见任官绅之家,有田土者输税租外,悉免其徭役。著为令。”

2、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向谈谈你的认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3、试就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代张居正改革进行比较,并予以简要评价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 (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2000年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4分/题(任选10题,40分)

1.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在乌垒城。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三长制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太和十年(486年),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内容包括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5.进士科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中。唐代,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元祐四年(1089)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明清两代,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6.主户

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等、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等、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承担。

7.千户制

蒙古汗国军政合一的制度。将全国的人民和土地划分为95个千户,由大汗分别授予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那颜(首领),使之世袭管领。 千户下分为若干百户,百户下为十户。千户制是基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军事封建制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青壮年男子皆为战士,编入军队,自备马匹和兵器,由千户长、百户长率领,随时听命出征。千户也是行政单位,平时管理居民户籍、生产、税收和司法等行政事务。

8.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1264年忽必烈始置,初名总制院。1288年因所统藏族地区军民财赋事关重要,改称宣政院,院使升正一品。宣政院设于大都,在西藏境内设宣慰司。遇地方有事,设行宣政院驻地方处理;重大军事,则由宣政院与枢密院合议处理。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9.郑和

原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世代信奉回教。燕王起兵靖难,郑和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因为他既有能力、有意志,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成祖选中,负责远航。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28年,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文字狱

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明清统治者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大兴,见于记载的有七八十起。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11.地丁银

清康熙年间实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清初,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清廷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另外,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60分)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说,试参据相关史实揭示其各自的含义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土地归王所有。周建立后,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周武王在助手帮忙下,创建的有西周特色的国家体制,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他通过分封建立了周天子与中国大地各区域的广泛联系。两种人,亲属和功臣,由血缘建立的联系,像周公在山东,召公在河北,唐公在山西,这些是血缘关系联系的。另一张网是功臣,都让姬姓女儿嫁给他们,通过婚姻关系建立了另一张网。婚姻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政治联姻。通过两张网,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周天子能影响到的辽阔区域。远远超过商与夏。这逐渐建立起一种理念,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是由分封体现出来的普天之下,皆是王土。

2.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句话,在中国的经济史学界,可以说,近年来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常常被不同的学者引用,它说明了政治权力与大规模占有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传统社会,封建特权的确是影响土地买卖和占有的重要条件,仕途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最佳选择。张仲礼就写道:“官职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权力和威望。……这种地位给了绅士们迅速积累财富的最大机会。在向绅士提供的各种机会之中,当官不仅是最荣耀的职业,而且几乎是获取巨额财产的唯一途径。在中华帝国,授予官职,同时也就是赐予财富。这种情况在明代法令上特别明显。明太祖朱元璋于开国之时,正式给予官绅阶层以特殊优待。“谕中书省,自今以后,百司见任官绅之家,有田土者输税租外,悉免其徭役。著为令。”

2、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向谈谈你的认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3、试就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代张居正改革进行比较,并予以简要评价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 (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历史学考研网(历史学考研网课)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