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指南(考研指导)




考研指南,考研指导

前阵子跟考研的朋友聊天,突然想到我 7 年之前总结过一些经验,就找出来整理了一下发给她,顺便重新读了一遍。

读罢发觉,虽然过去很久了,考研对我的帮助依然十分巨大。这些我过去是全然没有意识到的。

考研对我的帮助至少体现在:

项目管理。考研不像日常上课,没有老师安排、没有日程规划,都需要自己完成。这就对在象牙塔里二十年的我们有了新的考验:怎么做项目规划和管理?许多同学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大半年时间就不分科目、不分方式地随便看书、随便做题,效率极低。

迭代。考研的规划未必精准,在复习过程中时常要检验和修正。比如单词背得比预想中顺利,就要把时间匀给其它科目;有的内容啃得吃力,就多加加班。

ROI 。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词,通常用的是性价比。比如同样是数学科目,哪些部分复习起来成本低、得分多,哪些相反,识别出来就很有意义。或者同样的时间,花在看教材上速度快,还是做题库速度快,也是可对比的。

内容输出。考研结束后,我发现很多学弟学妹跟我开始时一样,处于对项目管理、迭代、ROI 这些概念十分混沌的状态,所以就把各种经验做了总结,写了许多文稿,整理出来分享。(还做了视频,叫《阿飞考研讲座》系列,早年在计算机考研圈还是略有知名度。)这些帮助我后来写产品经理分享时有极大的帮助,算是一次 MVP 的实验。

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写过一本书,标题就是《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最近看我当初考研的这些经验,莫名想到这句话。感觉自己如今的许多境况,无论是做产品经理,还是做自媒体,与当初的诸多选择和努力都有关系,都串联起来了。

还想到身边很多厉害的人,无不是如此。曹德旺 13 岁就跟父亲偷偷做生意,背着书包翻山越岭,之后深谙经商之道,走上富贾之路;半佛仙人从小学就爱写东西,写了 11 年文字,终于在公众号和 B 站的时代抓住了机会。所以耐心一点,只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上升的一切,总会在高处汇合。

以下就是当时写的考研经验的全文,恐怕有 90% 的读者看来是无直接价值的了,分享出来是觉得,一来可以看到我当初对考研的思考(几乎很少有具体考研内容的辅导,均是思维方式),从中能得到些许启发;二来若身边有考研的朋友,也可以分享给他/她。

全文 44000 字,可收藏后阅读。

考研真相

成稿于 2012 年,百度阅读电子书名为《考研真相:考研复习实用指南》(已下架)。

目录

1 基础

1.1 为什么考研

1.2 考研考什么

2 入门

2.1 春季复习方法论

2.2 性价比概论

2.3 单词和辅导书

2.4 计划的重要性

2.5 数学复习资料

2.6 考研心态

2.7 辅导书的选择

2.8 新大纲发布前如何对待旧大纲

2.9 考研自习室

3 进阶

3.1 学会算账

3.2 学会吸收

3.3 学会调整

4 高阶

4.1 英语方法论

4.2 专业课方法论

4.3 数学方法论

4.4 政治方法论

4.5 考试注意事项

考研需要什么技术,考研不就是埋头读书吗?

考研不就是找个自习室,堆一桌子的书,背背单词、看看公式、做做习题?

考研不就是租个没有电脑和电视的单间,早出晚归,吃着方便面,喝着矿泉水?

考研不就是报个辅导班,听着老师讲讲段子、念念课本,然后自己写写笔记?

考研不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日积跬步以至千里?不就是天道酬勤、有耕耘就有收获?

是的,所有人都这么说。

你只是找到自习室、报了辅导班、过上深居简出的生活了,当你面对这一年的复习生活时,你仍然会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你也会听说哪间自习室最值得常驻,听说哪本辅导书最受欢迎,听说报哪个辅导班成功率最高,听说考研复习又累又苦需要坚持……但有人告诉你下一步吗?

我选好自习室了,然后呢?作息时间怎么安排?

我买好辅导书了,然后呢?要逐字细读,还是大概浏览?要多久看完一遍?要不要做里面的每道习题?

我报好辅导班了,然后呢?每节课都去听吗?那个老师说的这个看几遍那个看几遍,我要严格遵守吗?

我知道考研复习要坚持,然后呢?怎么坚持?坚持不住了怎么办?

就好像你准备驾车驶向一个目标明确的地方,所有人都凑上来说,要沿着这条大路走、要掌握好方向盘、要加满油再上路、要保持精力别疲劳驾驶。但是没人告诉你离合器在哪、手动挡怎么用、加汽油还是柴油、累了到什么地方休息。

你在驾驶座上发呆,旁边的家人和朋友还在喊:开啊!于是你跌跌撞撞地开起来。

这本书就是你此时急需的驾驶员技术指南,告诉你在通向考研成功这条路上必需的知识、经验和技巧。

这些知识、经验和技巧有些可能幼稚可笑,有些可能荒诞无稽,有些可能让人匪夷所思。不过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你才知道,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 11 年的考研成绩:

1 基本知识

1.1 为什么考研

上路之前,别着急开车门,我们先讨论下为什么要考研。

我在网上找到不少关于考研理由的文章。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下面这几种情况:

1) 学术追求。

这个毋庸置疑,想读研读博走学术这条路,倘若没有保送资格,也就只能考研。对于学术追求,我不予置评。但是想要在研究所、国企过上踏实的科研生活,就不要觉得硕士毕业就可以了。钻研学术不仅需要大把大把的精力和时间,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家里又无钱无势,只是听说体制内的花天酒地就欣然神往,劝你早早打消念头。没有哪个体制肯收留你这样的人。

2) 就业。

关于就业,我觉得需要分情况看待。

如果仅仅是因为找不到靠谱的工作,想多度过几年轻松而悠闲的大学生活,把赌注放在几年后,我劝你最好也打消这个念头,屈指一数我们在校园的温床里已经16年了,若是再一事无成地混个文凭,你一生的1/4就这么迷迷糊糊地过去了。况且,现在就业形势既然不容乐观,谁也不知道你研究生毕业那天就业会是一副什么景象。把这两年的悠闲让步给两年在社会上的打拼,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如果你是预测到几年后你的就业状况确实能值回这几年的宝贵时间和金钱(钱的话还好,二十几岁最珍贵的是时间),那我绝对支持你的决定。不过你还要做一个比较,就是如果这几年的时间去工作,到时候的状况和读研之后的状况相较如何?有很多专业,特别需要实践和经验的,像营销、管理、软件,几年时间用来背书做题还是到社会上去摸爬滚打,不用我帮你选了吧?

3) 排解空虚。

这个……有些同学毕业工作了几年,结果发现自己生活实在是平淡如水没有什么动力,或者有些同学本科玩了几年,觉得荒废了学业想在研究生阶段把它们补回来。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不过同样要慎重考虑,尤其是前者的情况。在不能保证产出的前提下,不要贸然投入。

4) 其他的原因。

比如,因为家里的期望,或者因为自己自尊心很强想要证明自己,或者跟随身边同学的决定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理由源头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目标并非那么明确。这是一个危险的定时炸弹,会让这些考研的理由在你努力到一半时烟消云散。

我觉得作为考研的准备工作,准备一个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能站得住的理由是至关重要的。可能你有很多看似不错的理由,我们不妨来举两个例子试试。

“大家都在考研,我反正也没事做,况且考上更好,考不上找工作也来得及。”

这个理由就很危险。现在的招聘会很多都在秋季也就是研究生考试初试之前。试想,你抱着这个理由在自习室里认真看书的时候,手机突然来了一个短信,班里哪个哪个同学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你还有心思坐在那儿看书吗?如果在招聘会和自习室之间来回折腾,结果往往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家里想让我考研,我快被他们烦死了。”

这个理由的危险性在于你会把考研的动力转移到别人身上,而在别人身上的动力,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着漫长而艰苦的考研岁月。我敢说,大部分抱着这个理由的同学,复习到一半便开始把注意力从怎样把厚厚一摞书搞定转移到怎样劝家里人打消让自己考研的念头了。

这是我随便举的两个例子,周围由于动机混杂在考研中途放弃的故事已经可以编成小说出版了,而没有很好的动力,即使坚持到最后,这中间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摧残,也要比别人要严重得多。

这时候估计有人会问我,那要不要考研呢?阿飞你给我个考研的好理由呗?每当有学妹学弟问我这种问题时,我总觉得他们像在问我:那我傻不傻呢?阿飞你觉得我傻不傻呢?

就跟前面说的,我只给大家一些抽象的建议,告诉大家要有坚定的理由才能好好准备考研的复习,而这个理由需要你们自己去寻找。当然,要实在找不到觉得非问不可,可以去百度知道。

另外,我发现网上有一则有趣的新闻说,有大学生因为考研成本高所以犹豫不决。这就好比要去金山挖矿却担心路费太贵,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报道里说,因为各种辅导班和外出租房以及购买辅导书的钱需要很多,家庭状况不好就开始犹豫了。且不说辅导班只是小撮人在报、考研的同学也并非全都搬出宿舍,就按他换算出来的一共合计3000元的“高消费”,难道对考研来说算多吗?我觉得以大部分人考研为就业的目的,毕业后如果工作一个月还不能赚回考研半年这笔开销,那真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投资。当然,不以就业为目的的考研一般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更不必在乎这些花费。

本章结尾附送一篇文章,是我的学长对于为什么考研的命题作文,供参考。

送给大家一句话:不要等到走了太远,才想起当时为什么出发。

我们是否应该考研

@葫芦娃HS

每个人考研都有他不同的理由,理由这个东西,就跟理想差不多,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能说为了学术的人就比为了找个好工作的人更牛叉,也不能说为了自己喜欢的妞放弃北大考哈工大的人很傻逼。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认真思考过、能够让你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的理由都是好理由。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分析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其实不论是做什么样的选择,都需要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比如说性格,一般来讲,性格内敛的人不适合去做些人际沟通的工作,平时三分钟也坐不住的人也不适合去做学术研究。拿一个朋友来讲,他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很乐观很积极,但是也有粗心和懒惰的一方面,让他跟人交流沟通比让他调试代码更让他高兴。

2.思考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清楚的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还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最难的一步。有很多同学,得过且过,只考虑过晚上吃什么,下周去哪玩之类的事情,却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未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是这件事情是必须在大学毕业之前考虑清楚的,不然一辈子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浑浑噩噩,虽然你不情愿,但是也必然成为“随大流”中的一员。根据我的朋友对他自己的分析,他发现,他不想过平平静静毫无波澜地日子。所以,体制内安逸的生活不适合他。纯技术类的工作也不适合他。走技术管理、产品管理或者创业这样的生活比较适合他。也是他想过的生活。

3.要过这种生活,需不需要考研?读研能让你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吗?对我我的朋友来讲,他希望能先去一家国内比较大型的IT企业从事技术相关的职业,详细的了解企业的流程之后再出来自己创业。但是他现在的技术能力很差,本科四年没怎么正儿八经写过程序。如果现在直接去工作,基本就是各种打杂,估计对他的成长没什么好处。然后他就决定读研,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先通过了IT巨头的门槛之后,再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

当然,可能我的这个朋友的想法还很幼稚,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生涯是个怎么回事也没有什么体会。但是,至少,他在决定考研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动力。他很清楚自己是什么人,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也明白只有通过考研才能让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一个理由,完全能够支撑他走下考研这一年的艰苦。也只有这样的分析之后,考研二字对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你不过是在成为考研大军中普通的一个分母而已。

1.2 考研考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刚刚上路的同学可能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大概知道考研会考数学、英语、政治以及专业课。这四门课除了政治是亘古不变几乎人人必考,其他的都会因为专业不同而不同。数学分为三种,也就是数一数二数三。英语现在也分为英一和英二。专业课统考的还好说,不统考的就特别复杂,学校自主命题也是五花八门,需要自己取经自己研究。

作为贴心的技术指导,我经过思考,决定不讲这四门的内容,因为你在百度视频随便一搜,网上的介绍琳琅满目。我想告诉你的是,考研考你的哪些方面,需要你具备哪些素质。需要具备素质听起来实际上是挺滑稽的一件事儿,来面对似乎枯燥乏味的备考生活和目的性很强的笔试考察,我们真的需要素质吗?

我的回答是:特别需要。

不要着急,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心酸的笔试人生。

从小学开始,我们的个人能力就跟考试成绩挂钩了。而中考和高考,更是应试能力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你觉得拿出中学那份心劲儿来努力一把,无非都是做卷子,估计也能一样的金榜题名。但是问题就在于,考研的备考跟中学的备考一样吗?而且,那时候的你跟这时候的你,一样吗?

拿数学来说,试想中学时期,每天都有两节数学课,老师能够拿出一星期十几节课的时间来讲一章的内容,就连记忆力最差的同学也能牢牢记住那些公式和概念。然后,在考试前夕,我们会有海量的测验、作业,我们会熟悉所有的题型、会知道所有的考法。于是,在考场上,我们只是把平时的那些应试的能力惯性地发挥出来。

而考研的数学,利用这种方式有可能吗?

首先,考研的数学内容繁杂。我记得网上有个总结,数一的知识点好像在800个左右。而且考研数学的每道题目按规定都得是多点结合,必须是三五个知识点凑在一起这样命题。也就是即使你做过千题万题,也几乎没有可能碰到原题。如果不会精确快速地读懂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这道题仅靠之前做题的惯性,是绝无可能做得出来的。不相信的同学可以翻出自己的中学卷子,每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一看便知,而考研数学绝非如此。这就预示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素质:读题,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迅速判断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题目考察的知识点。

其次,考研的备考是独立劳动。这时候,没有老师再总结什么知识点而且给你做成讲义和测试卷让你熟悉,更没有周围许许多多的同学跟你一起探讨难题研究方法。这一点要特别清楚,这需要我们掌握一种素质: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最后,前面我提到的,这时候的你已经不是中学时候的你了。你经过十几年应试的洗礼和备考的摧残,也应该足够成熟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你应该有能力把考研变成一种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冒险,去面对这场宏大的战斗。至少对于我来说,这些看似应试的能力考研之后都成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对我在处理事情时如何规划、如何针对性地准备以及如何适当地具体操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只是想告诉每一位有志考研的同学,一定要用头脑来化解困难,用素质来打败应试。

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万余人身着节日盛装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

A.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8周年

B.西藏自治区成立44周年

C.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

D.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这是2010年的政治真题,我很喜欢这道题,它完美诠释了考研题目和素质的关系。

对考研政治有大概了解的都知道,政治考试有五大部分。其中四个部分是我们大学期间学习过的政治课本内容,最后一部分是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中形势与政策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事。而每年的时事都是没有官方考查内容的,也就是得自己总结。各种辅导书和辅导班都会给出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记诵,然后许多同学看到广告就受到诱惑,买了一本甚至许多本大部头的考研时政书在那儿研读。考研最后最最宝贵的两个星期,耗在政治上的同学不在少数。

我们只要稍作思考,这种行为的荒谬就毕露无疑。我们看命题的分数设置:时事历年只会考2个单选和1个多选,很多时候也都是跟前面四部分结合的,完全不需要记诵的内容。而这几道题即使都是记诵的内容,也最多值4分。为了考研500分中的花时间不一定拿到、不花时间也不一定拿不到的4分,许多同学就心甘情愿地把弥足珍贵的这段时间坦然浪费,然后成了考研政治的炮灰。

好了,我们再回到这道题,看一看题目。这个事件说实话并不会作为时事的主要记诵点,而且几乎没有时事的书会猜到它。我们跟当年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没有见过这条新闻,但是别慌,我们看一看选项。

第一条和第二条,成立44周年?解放58周年?根据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成立和解放这种事情,中国人更喜欢拿带尾数是5和0的周年来庆祝吧?

第三条,九届人大?还是第二次会议?而且是西藏的?似乎不是很重要吧?当然也有可能在会议上做出了特别重要的决议…等等,题目中说的是“召开”。哪有还没召开大家就未卜先知隆重集会的。

这样来看,最后一个选项才比较靠谱。简单的排除,这道题的分就拿到了。而且在做题时,思考的时间不会比之前记诵过的同学花费的长太多,但备考时的时间成本,那可是天壤之别。

你看,懂得对时政这一小部分如何备考和操作,就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才是考研所考查你的方面。

而假如一直死读硬读上面的例子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首先,因为信息不对称,备考时候自己的复习规划将无法跟考试大纲相结合。

其次,因为没有考虑到性价比,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在没必要的方面。

最后,因为不会解读题目、运用常识来进行简单的推理,遇到生题只能靠蒙。

考研考的方面很多,但并不是要求你方方面面都很完美。只是在某些时候,掌握一些技巧,多一些思考,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有些弯路对你考研备考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所以,我们考研要拥有这样一种素质,而且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素质打败我们当前的敌人——应试教育。我会在后面,慢慢告诉大家,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掌握更多的技巧。

我从来不承认考研成功的人智商就高,也从来不认为考研成功的人必须要付出不舍昼夜的时间精力。你如果能够拥有我前面所说的这种素质,虽然考研自习室里看似所有人都在一样地按部就班一样地早到晚归,但你毫无疑问已经超车走在了前面。

2 入门指南

2.1 春季复习方法论

说到春季复习,就得跟其他阶段的复习有所比较,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下考研备考的几大部分。

一般来说,暑假是考研备考的重要分界点。暑假前,暑假中和暑假后是三大部分。暑假前,我们暂且称为春季复习阶段。暑假是单独的一个部分,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承上启下的工作。暑假后就是最关键的几个月,这段时间的学习才是正式的备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来。

春季复习具体什么时间开始,也就是说考研复习具体什么时间开始,这个说法很多也难有定论,主要是大家情况都不太一样。一般来说,3月份开学的时候就得开始了解考研的信息,这个信息包括你对口的专业情况、招考你想报考专业的招生单位情况、你想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情况等等。另外,对于你今后的复习安排也得早做打算。比如,可以打听下考研比较权威的辅导书和比较好的复习资料,可以观察一下你可以长期自习的教室,可以了解下秋季学期的课程是不是比较繁多,是不是还有其他会影响到你下学期复习的事情没有解决,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特别特别重要,不要像中学那样等着老师发给你资料然后告诉你怎么做。我感觉我自己去年在这期间获取的信息还是太少,只是闷头看书了,如果这时候多花点功夫搞明白考研的很多东西,后面有许多时间就不会浪费了。

获取这些信息呢,除了在网上各种百度之外,请教一下上届考研的学长学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来他们能够告诉你你们自己学校和专业的情况,比如秋季学期的课程会不会跟自习有太多冲突,比如一般在哪儿自习环境比较好,二来他们可以告诉你专业复习的许多内部信息,尤其是学校自主命题的科目,也能对辅导书有些好的建议,要是能给你一些命题有关的笔记和讲义的话就更好了。

这些各式各样的信息,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些你考研的软实力。经常听到有人说,哎呀我复习时间不够啊或者没有好的自习室啊或者我用的辅导书不如别人的好啊等等这些问题,然后开始抱怨自己运气差别人那是走运,其实把诸如此类可以早作打算的事情全推卸责任到运气上,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上面这些是春季复习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同学问我,是不是9月份复习就晚了呢?实际上,春季这个阶段即使没有大量的学习,之后还是可以靠勤奋赶上来的。但是如果还是愣头青一个,考研考什么也不知道,专业课有哪几门也不清楚,复习计划需要怎么安排也不了解,就会发生南辕北辙的悲剧,这些即使再勤奋也补不回来。

除了主动获取信息之外,春季期间当然要保证适量的学习。适量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定。一方面不要太早地高强度学习,搞得自己还没到暑假就疲惫不堪,没有耐心继续复习;另一方面也不要以前者为借口,认为自己不能长期坚持,所以还是花天酒地的,寄希望于暑假之后。

春季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渡的。估计现在看视频的90%以上的同学,现在平时去自习的强度是远远达不到考研应具备的强度。许多课程比较松,课余活动又比较多的同学,更难有在自习室里坐得住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渐进的日程表。比如4月份每天上一个小时自习,5月份每天去两三个小时,6月份保证半天在自习室,到暑假就慢慢调整到一个白天,下学期正式开始就可以顺势变成全天候的自习。

这时候即使对自己太有信心,也不能太不在乎春季的这段时间。试想一下,你今天还正过着上午玩dota下午逛校内晚上看个片儿的美好生活,明天就让你上午英语下午数学晚上专业课,你能保证自己能看得进书去吗?

除了有搜集考研信息和提前适应的作用,春季复习当然还是要有实际的学习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英语。英语的性价比是整个考研中最低的,但又是不能不注意的。倘若政治的性价比低,那还罢了,因为政治裸考都几乎不可能不过线。可是英语过线率却一直是单科过线率中最低的,每年都有无数猛士卡死在英语这堵墙上。

英语的难复习在于想短期提高是非常有难度的。尤其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5000个单词背完就精疲力竭了,再看考研阅读那些叫人内牛满面的题目,真是连死了的心都有了。

所以,春季复习,不管英语水平如何,无论你是已经过了六级还是四级都没过,必须都得先打好英语的坚实基础,至少要把那5000个单词读熟。秋季复习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给你昏天暗地地背单词做阅读的,那时候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任务等着你。

春季来说,其他内容的复习机动性就很大了。可以自己随意挑选。但是这个挑选不要按照喜好,要按照你自己的情况。如果觉得自己对这个没有概念,我的意见是把数学和专业课的课本通读几遍。这个通读包括全书的各个部分,不管是讲解、例题还是习题,都要通读一下,通读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公式拿出来你知道它如何证明又能推出什么结论,章节拿出来你知道它前后的关联,习题拿出来你可以立刻想到思路。通读多少不是问题,重点在养成一种注重质量的读书方法。这里提一下,有同学问我,通读是要通读几遍呢?我读这本高数课本,读几遍才行?

其实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通读有不同的解释,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读法。我见自称过几天通读一本书的同学,但是一个月下来读了七八遍什么东西都没记住。也有的同学花了一整个春天才读了大半本,但是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和概念,考研的真题也能自己做出许多了。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只问量的多少,自己还去盲目地追求,是非常可笑的。

有同学可能问,你没提到政治。没错,政治在春季复习甚至暑假期间的复习都是无足轻重的,即使有同学在认真读政治书,但往往是读着玩儿,这类同学读的肯定都是近代史。政治春季不接触的理由有这么几个,一个是这是门存在大量记忆的科目,春季背诵的东西,到了秋冬基本幸存不了多少,即使记住几段内容,想在春季记住这4本书的东西而用到冬季的考试还是有点蚍蜉撼大树。

第二是政治的真题有很多继承性和连贯性的内容,每年都能总结出考查的重点,而现在使用的大部分是2011年的考研辅导书,认真复习必然是南辕北辙。

第三是政治每年的大纲都有变动,而且这些变动都对真题有几乎十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指导作用,大纲未出,政治最好不动。具体的政治复习,放到后面的讲座里去说。

说了这么多,可能都是抽象的东西,听着也没有什么味道,不过的确很重要。最后还是给出几个关键词,大家最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春季的复习。

信息(网上搜索和前辈请教):考研专业和科目、自习室、考研复习资料(教材、辅导书)、课程冲突情况等

过渡:逐步提高自习强度、开始有早睡早起的习惯

内容:英语单词、数学和专业课的权威课本

2.2 性价比概论

性价比是我们买东西时常用的一个名词。衣服的材质样式或者电脑的配置性能跟价格相除做一个比较,然后选取自己感觉性价比高的那件。

考研也是如此。倘若你分配时间和精力不考虑性价比,就会发生很多悲剧。比如说,每天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你把这10个小时按考研500分总分换算,然后平均分给四科,也就是两个小时政治,两个小时英语,三个小时数学和三个小时专业课。你按照这种看似可行的分法复习半年,我敢保证会酿成巨大的悲剧。

性价比在考研里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应该这样描述: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大的收效。这个收效,是能且只能通过考研初试分数来衡量的。

我慢慢来解析这个定义。

第一,时间和精力并不完全对等。不要觉得时间多了就是用功了。时间跟精力的高度结合才能产生高效率。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早上、下午和晚上理论上自习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精力会完全不同。如果中午没有休息,或者白天复习太累,到晚上的精力就跟不上,看似同样的时间用掉后,学到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多。另外,状态好不好我们自己也都有感觉。如果复习一些内容一直是状态不好的时候,那么付出的精力也不能跟时间对等。

第二,收效特别重要。并不是说,拿一本书全学会了就是达到一本书的收效了,其实以考研的角度来说,可能大纲规定了只有一半的内容在考试范围,这样就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收效。另外,以分数衡量就要求我们不能单单是掌握某些知识点、会背过某些单词,更重要的是,能把他们跟考题联系起来,知识点会用到做题中,单词会用到阅读中。

性价比在考研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每当你开始准备一段时间的学习时,可以先思考一下,这段时间的性价比如何,怎样安排才能使性价比最高。

下面我们从最重要的方面来分析下性价比,也就是如何安排几门课程的复习。这里还是以绝大多数理工科同学的情况,将考研科目分为政治英语数学和专业课。

我们先看政治,政治考卷中选择题打酱油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单选,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基本能答对一大半。多选不说,后面的综合题只要写字就会给分。这样裸考政治50多分是差不多的。而政治短期记忆的内容特别多,所以考前1~2个月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努力学习,提高到75分以上应该也问题不大,即使是随便翻翻背背模拟题也能到65分以上。所以,就政治的总体来看,小的付出有比较大的收益,性价比很高。当然这个前提是考前大量复习。如果现在就开始政治的背诵,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跟我在上期讲座提到的,性价比是非常低的。

再看英语。英语的提高非常困难。大部分六级通过的同学分数会稳定在50-60之间,如果考研复习期间没有再巩固,可能会降到40-50。而想从50多分提高到跟上面政治说的65分以上甚至75分以上,那就需要比政治多出数倍的精力。从5000个单词来说必须非常娴熟,而且阅读能力有大幅度提高。这样性价比就非常低。实际上确实有能够在考研复习中大幅度提高英语的例子,但是就我了解的情况,更多人还是在保证英语单科过线的基础上稳定了原本的英语水平。于是,现在普遍的说法都是春季背单词,秋季做阅读,考前背作文,基本上是性价比最高的做法。

最后看数学和专业课。数学和专业课一样是必须循序渐进的。既不能像政治一样突击过关,也不能跟英语一样先紧后松。秋季学期的复习重点应该在这两科。而且这两科性价比并不低,因为英语和政治即使可以提高,在总分上能提高的潜力不大。我们初试成绩的总分,主要就是靠这两门给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性价比就不能单纯以复习花费时间精力和最终得分来计算。要考名校的同学,再怎么往这两科下功夫也不为过。

当然这期跟上期一样,也都是泛泛的理论。不过就是这些提炼出来的经验,才是过来人能留给大家的精华。像有人发帖描述自己具体到某月某日的考研复习日程表,我觉得是特别误人子弟的。虽然可能得罪人,但我确实觉得假如我之前用的是别人的日程表,现在就连学都没得上了。

还有一点,可能有同学疑问,本来不是说要用素质打败应试吗?为什么分析出来是冷冰冰的性价比,好像我们考研是在做生意一样。其实正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目标,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切以这个目标为中心。有同学可能觉得复习的时候依自己的兴趣多看点儿东西,不要带太多的功利性,说不定以后还能用得上。比如学政治,多看点儿政治经济学;学数学,多读了点儿喜欢的数学历史和数学人物。试想,这些耗费了大量精力不说,也会给大家的学习产生很多副作用,会让复习失去重点并且精神上变得松懈。最危险的是,养成了一种没有目的性没有计划性的生活方式,这样不仅仅考研会成问题,今后的学习生活肯定也会让你茫然失措。

只要掌握了性价比,大家就可以知道,今天上午究竟是翻一翻阅读好呢还是背一背单词好,下午是读读数学课本好呢还是做做题目好呢。在考研有多门科目,而且每科里面有许多部分的情况下,有性价比做一个风向标,会让你不再茫然失措,不再面对着大把大把的时间最后却只能扔进考研的垃圾桶里!

2.3 单词和辅导书

每每提到考研单词,必定是哀嚎一片。单词的背诵,不如背语文有意思,顺便可以感受下字里行间的意境;也不如历史好玩,可以前后有关联,上下有铺垫。每个单词看起来都像一个独立的个体,一望无际的5500,让人望而却步。

放弃背单词直接开始复习真题的同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说真题复习顺便就能背到很多单词了,有的说单词太耽误事儿了不如直捣黄龙。有很多同学可能会举出我上期讲座提到的性价比的例子,说单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啊,这么多时间却并没有直接对考研英语有帮助,这样值吗?

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注重性价比高的内容不是说就不注重性价比较低的内容。我已经说过,春季复习最最重要的是打好坚实基础,这个基础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了复习的良好心态、有了披星戴月去自习的恒心和有了相对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另一个是英语、数学和专业课的基础知识。

举个例子吧,比如有两款手机,一款是诺基亚1280单色直板,现价不到200,如果你充一些话费,甚至都可以送你;另一款是苹果iphone,采用视网膜屏幕,功能强大,外观精致,不过需要5000块钱。前者性价比自然很高,因为就打电话发短信的要求来说这就够了,但是当我们有足够预算的前提下,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台iphone,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能够面面俱到才是最重要的。当复习时间越来越短、复习的计划越来越紧迫时,我们才需要越来越注重性价比。不知道这么说大家明白吗。

况且还有一点,单词可能比大家想象的重要的多。

我们来分析下英语的基础知识。单词(包括词组)和语法是处于底层的,不管题目简单或变态,无论题型常见或特殊,每句话全部都懂永远是王道。

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就是将其灵活运用来做题。

看考研英语的几种题型,第一是完型。完型填空我们都不陌生,这20道题10分,明显都是对词义和语法的考察,没有别的可能。完型这20道题在命题时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个规律不可能被修改,就是考察的几方面,如名词词义、动词时态、助词应用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在语句中的含义等等,都是必须考察到的。单词的背诵跟完型填空的紧密关系我想毋庸置疑了吧。

第二,阅读。阅读中的许多题目都有需要一定词汇量才能读懂的情况,例如下面这道题:

我们看到这里面有几个相对陌生的单词,incurred和suspicion。而这个动词完成时态作为形容词然后跟名词搭配,就略显复杂。如果对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不是很熟悉,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道题:

这个对单词的考察显得更深入。AD两个选项里的单词可能就比较陌生,而这道题的答案是B,带入原文是用到了它的坦率、直爽这个意思。我在做这个题的时候就只觉得frank有坦白的意思,而AD两项都不熟悉,于是错选了self-centered,自我中心这项。

还有一道:

这个也是直接与单词词义有关的一道题。

这几道只是说直接与词义有关,而在题干或者选项里,整个句子的意思的推敲也必然跟一些我们不够熟悉的词义有关。在很多时候,文章中原句会因为特殊的单词词义,例如词义本来就有褒义贬义之分的,或者词义中本身就含有肯定或否定的方面,都会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的作用。

翻译就更不必多说,完全就是考察词义和语法的一部分。

写作可能是关系不大的一个部分,暂且不说。

我花这么长时间来讲述单词的重要,只是想让大家对单词有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简单说下单词背诵注意的方面。

第一,辅导书。

这个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网上流传的大量所谓的考研指导和经验之谈往往都是以辅导书为主,时间表为辅,最后是各种鼓励各种抒情。时间表因人而异的原因我在前几期的讲座提到了,关于为什么到现在才提到辅导书,理由是相同的,完全因人而异。后面我会单独有一期讲辅导书。

既然讲得这么细,我就特别提一下考研英语单词的辅导书。英语单词需要一本比较权威的书作为主要复习对象。而市面上获得好评最多的,推荐程度也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就是俞敏洪的那本红宝书。这个我也举双手赞成。

这本书其实我刚开始读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好的地方,因为我一直觉得单词书嘛,无非就是从词典上把考研大纲上的词汇一个个对着抄下来。不过到后来,我发现它的确有两个不同。

第一是记忆方法。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记忆法的词汇书,广告词上都说开创了某某记忆法,有分类记忆的有看图记忆的有搞笑记忆的等等。我曾经特别痴迷于词根词缀记忆法。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记忆法的书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努力让所有大纲词汇以他们自创的记忆法解释。这样解释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为毕竟不是5500个单词都可以画出记忆图来,或者都能分解出合适的词根词缀。红宝书的方法就好在没有固定的记忆法,怎么好记怎么来,这点是比较优秀的。

第二个是短语和例句。其实我背了几个月的单词只是想方设法把它们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他的意思看都没看,例句也基本忽略掉了。我也是后来发现例句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记忆单词的意思。比如一个单词:

假如背诵“财政金融”和“为xxx提供资金”这两条,只看中文估计很难记清,或者说很难把这个单词放在句子中理解。而单词后面给出的几个短语和例句,看过一遍,虽然不用完全记住,但是有这么一个印象,大学里的金融学这个金融,还有政府提供贷款的这个提供资金,这两条背起来就不用太麻烦了。

我这样明目张胆指名道姓地提到红宝书,不仅是因为它已经被历届考研的同学所证实确实比较优秀,更因为我是凭着良心说的,问心无愧。可能被指有托儿的嫌疑,我事先再做一个声明吧,因为后面很可能还会做一些推荐。

我的推荐完全是个人经验,与别人无关。认为确实有帮助的同学我不取分文,认为我在瞎扯淡的同学我也不予争辩,孰是孰非试过便知,我尽最大努力保证我的公正。

好了,回到辅导书。一本考研词汇书是必须要有的,一不要拿雅思GRE或者四六级的单词书随意地背必须要在5500个单词范围里去背,二不要只弄一份考研单词表,没有足够的注释和例句,三也不要觉得辞典上的注释最全就按照辞典一条条地背。好的词汇书要有好的记忆方法、挑选出来适用于考研的注释和针对这些注释的例句。手中已经有一本考研词汇书的同学当然没必要非要换红宝书,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就好。

另外呢,我个人建议再配几本词汇书。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单词枯燥无味,尤其是顺序排列的单词,背了一个月发现H都没背完于是心灰意冷。新东方有本乱序的词汇书,其实跟红宝书没什么区别,即使不会因为开头字母而纠结,看到书已经背到哪儿就心里有数了。所以我当时的做法是弄了两本旧书,它们的单词顺序和内容跟红宝书差距很大,然后这三本交替着背,就不会觉得特别枯燥,而且不会背了后面忘了前面。其中一本读真题背单词的书,效果不错,不仅能背背单词,还能了解真题中单词的考法。

最后,希望大家都印一份考研词汇表,包含全部单词和简单的解释,单词在左边解释在右边,这样可以折叠起来做测验用。这个我会上传一份到我的考研交流群里。我们的复习必须讲究效果,只是背来背去永远不能知道自己背单词达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几种背诵。

有没有同学发现,虽然同样说是背诵,但是你跟周围别人的背诵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也许你的背诵只是能看得懂单词,也许你的背诵你了解单词的各种意思,也许你的背诵可以达到直接运用单词到作文中的效果。

我们背单词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其实上述的几种背诵都要有。但是英语大纲里没有像数学大纲一样把单词考察的程度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注意。

我大概地说一下吧,实际上这个还是在大量的单词记诵中慢慢体会出来才好。

第一种,就是既要明白意思,也要默写出来,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类的单词非常少,而且就考研作文来说,语法达到四六级的水平也就够了,单词可以借用很多模板来写,平时大家复习的时候如果觉得这个单词的意思比较特殊,比如像与最近比较火的事件有关的词汇:核电、海啸、地震、环保、道德等等,或者一些华丽的形容词,都可以单独背诵,以备写作使用。其实即使在现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忽略掉这一种背诵,到考前临时准备作文模板也是完全可以的。

第二种,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了解单词的常用词义,而且看到它在句子中,立刻就能想到在这里它是什么意思。这类单词是相对于第三种而言的。

第三种就是用到最少的,只是留个印象,知道词性就可以的单词。比如有一个大纲单词是chancellor,英国的大臣法官、德国和奥地利的总理以及大学校长。倘若死脑筋先把单词背熟,c-h-a-n-c-e-l-l-o-r,再背英国的什么德国奥地利的什么还有大学校长,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而实际上看这个单词,翻译考到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假如阅读考到的话,也会类似the chancellor of English这样的出现,实际上在看到之后我们只需要判断它是英国的某一个职位就好了,所以记诵的时候只需要知道chancellor这个音以及它表示的是重要职位。

原本5500个考研单词,通过剔除掉第三种单词,再去掉四六级已经熟悉的单词,实际上需要我们真正记诵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除了辅导书和背诵的程度,背单词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前面说过单词似乎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很多单词还是相通的。通过词源,也就是找出词根词缀,来背诵单词的确是很好的方法。不过单词在形成过程中毕竟会经过各种千变万化,如果词根词缀的字母排列或者原本的词义已经变得满目全非,还是不要用词根词缀法硬记某个单词因噎废食。

用大声读的方式背单词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对我来说出声念单词会扰乱我的思考,安静地在纸上抄写更有效果。还有推荐一边听MP3一边记单词的方法,这个也很不错。正版的红宝书有女声朗诵,效果挺好。大家可以都尝试一下,选出适合自己的最好方法。

现在背诵单词不是说以后就不用背了,数学公式或者专业课的概念即使暂时忘记最后冲刺阶段回忆一下还是相对容易的,可是单词如果中间有一两个月没背,之后再记就特别棘手。所以就要求我们考到哪记到哪。从现在到初试的前一天晚上,背单词都不能停下。

我记得网上有很多专门为单词准备的记忆时间表,罗列了每天记多少个单词可以防止遗忘,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周期来背几千个单词,那个还是很有用的,可以做参考。

单词的背诵是每个考研人都必须经历的第一个困难,它确实需要下功夫没有捷径可走的,不过也让你最先尝到甜头。当秋季复习,许多人还在看着一篇一篇的考研阅读文章茫然失措又回头无奈地背单词的时候,你已经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真正需要你投入的地方了。

2.4 计划的重要性

我也是在复习了很长时间才体会到计划的重要性。计划这个词看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给复习安排下任务而已。但是这个安排却有很多讲究。

例如,春季计划学数学,暑假计划学专业课,秋季计划把所有内容都复习一遍。这是一种计划。上午把昨天没完成的数学章节读完,剩下的时间背些单词,中午好好休息,下午做一套英语真题,连同晚上的时间把这套真题的解答搞明白。这又是另一种计划。

假如在平时的复习中只有前面的计划而没有后面的计划,你会变得越来越被动,积攒的未完成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虽然你在自习室的时间比所有人都长,你付出的精力也看似比所有人都多,但就是学得比人家少。最后苦不堪言只能归结到智力高低上。这是很悲哀的。

计划有怎样的重要性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计划会让你确实完成适当的任务。

对比一下我们突击平时的考试所经历的情况:假如没有计划,前段时间会比较松懈,总觉得放到后面来学还是来得及的。可是到了最后几天突然发现还有一大半的内容没有完成。这时候破釜沉舟夜夜通宵,总算可以把落下的内容给补回来。

可是考研可能吗?

没有计划的复习对考研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对你来说,做完一个复习的总计划之后,也许春季的确是要好好学数学,但是春季复习的每一天,分解出来的每一个小小的部分,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数学并不能靠一天两天来完成。于是你很容易就抱着这个态度一天天地过去了,时间在没有计划的荒野里风驰电掣。春季结束后,你回望当初,左手拿着日历表上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自习时间沾沾自喜,右手又拿着远未达到目标的零星收获自愧不如。后来你就会加大复习的强度,增加复习的时间,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这段时间的过失。于是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任务永远完不成,知识点永远那么多,题目永远做不完,直到考试那天。

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

因为当你没有比较细致的计划,没有给每天甚至每个小时一个翔实的内容来复习的话,你会优哉游哉地恣意而为。拿到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你可能花费半天甚至花费一天来搞明白它,翻各种资料,进行各种求证,最后再彻底演算一下,得出答案,在深夜到来之前对着这个题目沾沾自喜,对这一天也非常满意,因为一整天都在看数学题,而这个数学题确实是考研数学复习的内容,也包括在你当初的总计划中关于这段时间复习数学的安排。

如果你能屈尊,即使只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给自己做一个计划,比如今天要完成一套习题,因为完成一套习题才能保证我后面的复习稳步前进,到春季结束可以复习完数学。这样计划之后,当做到上面说的那道难题,你会发现它有可能浪费很多时间,或者说你做到一半发现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复习了,于是你会毅然决然把它暂且搁下,只是大概简略地看一看答案的解答,倘若有疑问就记在某个笔记本上等到日后有时间慢慢求证,转而去做其他的题目。

看到没有,同样是一天,同样是在自习,一种情况下只做了一道题,另一种情况下却做了一道题。即使在理论上,两种情况都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但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做题上面,所有的复习都很适用。

好的计划除了确保你完成适当的任务,也能通过各种层次的计划环环相扣,自下向上地把考研的所有内容分散到每天的学习中去。复习将不是5月份数学、6月份英语、7月份专业课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是每一天必须看完的课本、必须做完的题目和必须记完的笔记。这样自己对每天有详细的打算,如果没有做到,第二天就加把劲弥补回来;如果提前搞定,完全可以放松下自己去看电影玩游戏。

这样当你完成任务优哉游哉吃着火锅唱着歌走出自习室去哈皮,看到旁边一起考研的同学投来鄙视的目光的时候,心里就不再有一丝的愧疚和不安,因为你可以看到他桌上翻开的书从早到晚一直都是一个页码。

2.5 数学复习资料

数学呢,是考研科目中比较难的一门。虽然是专业课,但我想难度应该是可以说凌驾于其他专业课之上的,当然这个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比较,毕竟大家另外一门专业课题型不太一样。我就见过一张卷子就几道简答题分析题,也见过一张卷子密密麻麻全是选择题。不过数学大家几乎都是考一样的,8道选择,4道填空,9道大题。前面12道小题每道就是4分,后面重要的大题如果没有思路很可能都无法下笔。因此,数学要足够重视,而且要根据它的命题规律、卷面的情况来重视。

为什么我要分析它的题型呢?因为从题型看到,我们必须对所有的知识点都烂熟于心,至少不能在基本的概念定义和公式上失分,小题分值太贵了,我们丢不起这个分。另外最最重要的,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知识点要综合看,有了知识框架才能妥当地分析大题并快速地找到解决办法。而综合地看,就千万千万不要绕过教材。

先看一个例子吧。

就说关于极限这个知识点,我们来看教材和全书的对比。这里教材使用同济高等数学第五版上册,全书用李永乐的2010年考研复习全书。

对极限的定义,全书上只有三行,一行一个定义。定义1.1定义1.2定义1.3。后面罗列了极限的几个性质,列举了两个重要极限。然后是一个例题,判断极限大小和有界。

教材呢,先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详细地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割圆术的极限思想,然后讲数列,并把数列在几何上进行描述。并且通过对数列层层分析,用具体的几个实例来完成具体到抽象的讲解。紧接着是三个例题帮助理解定义。后面性质等等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与全书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基础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内容的篇幅有巨大的不同,更在于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连贯性。

知识点的连贯性可以让你对所有内容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前后的关联何其重要。你会知道数列的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关系,会知道极限与导数的关系,会知道微分积分和极限的关系等等等等。而这些在全书中是找不到的,你只能找到一个个独立的定义定理和公式,作为单独的个体去死记硬背。后果就是你只会做每个定理后面给你安排好的题目,只会硬生生地往里套。当真正上考场时,你猛然间发现每个题目上面居然没有写什么定理和公式,于是就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用哪个,甚至说有哪个公式定理可以用都毫无概念。

当然,内容的丰富也不会浪费你宝贵的复习时间。你可能说,这个定义我从大一就背熟了,现在都可以默写出来。可是你知道定义是从何而来吗?你知道割圆术用极限定义是如何解释的吗?或者说没有对定义充分的理解,如果遇到变化了形式的考察定义的题目,你保证可以联系到这个定义上吗?

所以说,我们复习的一切要以会做题为准。会做题就绝不仅仅是背过公式和定理并且把书后提供的几道例题看会。会做题要背熟所有的知识点,并且,最最重要的,看到题目,你知道该用哪些知识点。这就好比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后者是数字1,前者则是数字0。当有了1后面填补的0才有意义,当然填补得越全越好越多越好。但是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都没有意义。

前面说这么多就是想证明,教材的确很重要。我观察了论坛里许多高分同学的经验,无一不说对教材十分重视。甚至可以说,如果个人的总结能力和判断能力足够强,只拿一套教材和考研大纲,照样可以征服考研数学。

当然全书并不是不重要的。全书毕竟是为考研而生,它主要是对考研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并且给出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题型。这其实是省去了我们正常复习中的记笔记的环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拿着一套笔记复习半年就奔赴考场,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地,教材永远是王道。

这其实又回到我前面经常提到的,考研复习要学会思考,要与中学的那种题海战术那种没有目的地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状态划清界限。全书就相当于又有人给你悉心地总结、无微不至地照顾,并且把总结好的讲义和卷子一股脑儿地交给你,让你重复中学的学习模式。拿它最后铺垫和整理思路是能节省相当多的时间精力的,但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只看全书是并不合适的。

上面主要说的是教材和全书的讲解内容。那么就做题来说,我个人还是建议先完成教材上的题目,而且是全部完成,一个不落。有同学质疑完成这些题目的性价比很低,或者说这样进度会比别人慢很多。似乎人家看全书,哗哗几天把一章看完了,自己却还在做第一节的习题这样赶不上人家。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做题方法。不知大家有没有开始做同济高数的习题,在前面有大量的计算题和重复的定义题。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做。比如我在做导数和积分的题目时,就会简单分类,基本运算的选几道,三角函数的选几道,有根号的选几道,有幂函数的选几道等等。这样就保证做题覆盖了大部分的计算类型。而另外有些计算复杂的题目,完全可以选几道做,剩下的只是列出公式或者定理,心里简单想一下计算过程就可以了。既然要的是效果就不要像以前中学那样费力不讨好地把做题当成做作业一样的任务,很死板地一步一步做出来,这样的确是影响复习的。第二个呢,就是比进度的问题,这属于心态范畴,而不是学习程度的范畴。拿别人的进度来要求自己很让人匪夷所思。适当地鞭策自己是可以的,而时不时害怕复习不完就放弃考研这就人神共愤了。具体我下期讲座慢慢说。

我当年是在8月份开始看书的,起初也是觉得教材用处不大,草草用了一个月看完了所有数学课本。9月份、10月份一直看全书。结果两个月下来做了一些自我测验,发现结果惨不忍睹。但我痛定思痛,再用11月份翻阅了一遍教材,就如同醍醐灌顶,对前后不明白的地方全都恍然大悟。于是12月份又看全书,所有知识点综合了一下,就迎来了数学的考试。不管是比学习的时间还是学习的内容,我都比不过别人,我周围有同学在暑假前就完成了课本,全书用四个月重温了四五遍,我想要是进度能决定考研成绩,我早该直接退出了。但是从最后的成绩来看,我数学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最后呢,对具体的资料说一下。同济的高数,浙大的概率论,还有清华的线代是公认的权威教材,经典之作。全书方面建议配备一本儿,使用方法如上面所述,不过具体大家可以去书店试读一下,李永乐和陈文灯的全书都各有千秋。有其他一些辅导机构的老师写的全书也是不错的,择其善者而用之。另外,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也是公认的。其他的书就半斤八两了,也是自己选择吧。

2.6 考研心态

我们在开始复习的时候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究竟要以怎样的心态来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决斗之中呢?在我们潜意识里,考研往往会跟几个词很有关系,高考,炼狱,神经衰弱,浑浑噩噩,深居简出等等。它们都会以非常负面的情绪出现在我们考研漫长的路途中。当你自己已经把考研描绘成魔鬼的化身,你自己就逐渐变得无法战胜它了。

就我看来,考研心态往往存在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看似可笑又不那么可笑,看似不重要又不能无视。但是考研的良好心态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又不可或缺。

考研心态会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很多。下面这些是最近我通过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发现的近期复习的出现比较严重的方面,0在今后的讲座中,我会陆续讲到其他的一些方面。

考研心态中,借鉴、模仿和拷贝的问题。有一句话说的是,每一个成功都无法复制。但考研学子,尤其是第一次准备考研的同学,却常常深陷在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这个沼泽中不能自拔。我前面的讲座提到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无法比较。即使你详细地记录了某个成功学长每天的日程表,你也只是记下了日程表而已。你不可能知道他在这张表内安排的时间里做过什么。更危险的地方在于,也许你请教的学长学姐,或者网上查阅到的别人的经验,用在你身上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比如你数学看的慢,自己也发现按照别人推荐的方法可能学不完了,但是你却坚定地认为这时候抛下数学再去看看英语是人家已经成功了的经验,于是你带着这种心理安慰坦然地放弃了数学转去看英语,也同时坦然了放弃了考研成功的机会。

可能有人问,那阿飞你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完全自己去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经验都不管吗?当然不是。

我这样说只是因为现在我所接触的同学都多多少少对成功经验有一些迷信,信手拈来。这就好像我们经常嘲笑那些天天读着什么成功学的名著叫嚣着自己要创业啊自己要牛逼啊但是连下顿饭都不知道在哪吃的人0。虽然看起来可笑,但我们真正遇到这种事情,更多的是悲哀。0这就要求我们对待经验有一个自己的判断,适当的借鉴可以怡情,但完全的拷贝必然伤身。对待经验有借鉴、模仿和拷贝这三种不同的方式,我始终建议使用第一种。

考研心态中,比进度的问题。0这个我实在是不想多说了,考研复习的进度跟作业进度、工程进度或者别的什么进度都不一样。因为作业进度和工程进度都可以看你是不是做完规定的任务了,是有可以量化的标准的。但是考研复习进度用什么衡量呢?难道能用做了几套卷子、看了几页书来衡量吗?有人两个小时就解决完一套卷子,有人花一个上午做完,还有人可能一整天都在研究卷子,这如何量化?那用时间衡量?不过两个小时的复习就一定比一整天的复习效果差吗?就算时间和精力都综合来看,但复习的这套卷子,看的这几页书,就真正能够对考研起到作用吗?

所以,一切的一切,衡量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在考研初试那天,得到应该得到的分数。其实这么来看,进度的问题就清晰得多了,综合我在第四期讲的性价比和第六期讲的,我们只要有自己稳定的复习步伐,有自己翔实有效的复习计划,并且能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我觉得我们自己也就没必要对周围同学的进度做太多的比较了。

考研心态中,不要让复习影响正常的生活的问题。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相同,所以不要以为考研就必须拥有同样平淡无味的、同样卧薪尝胆的生活。在大家心中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势,比如考研就不能谈恋爱,比如考研就必须每天都要自习等等。这个不仅是毫无必要的,而且是有可能起消极作用的。

一方面来说,假如你根深蒂固地有了某种思想,把自习的考研方式无限缩小并且强制限定了,例如考研复习期间除了吃饭睡觉永远不能走出自习室一步,这是非常危险的。当你实在累得不行,宁愿在自习室里对这一道题端详三四个小时,也不愿走出自习室稍作休息,去散散步或者跟同学聊聊天。因为你感觉假如你走出自习室,你的考研必定失败。这样会慢慢让你走火入魔,即使有一天你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但你还是走不出自习室去,因为它已经成为你唯一的心理安慰,可以告诉你别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所谓的成功经验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只要死心塌地地在自习室里学习就好了。你会害怕告诉自己之前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时候你自己都不会相信自己了。

另一方面,当考研不但没有融入到你正常的生活中去,反而像癌细胞一样开始吞噬你原来有条不紊的生活时,你的考研复习就岌岌可危了。因为你不仅要应付大量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应付被你自己整得面目全非的日常生活。举个例子,准备考研的很多同学都有疑问,说假如考研,是不是要放弃跟朋友交流的机会,甚至说放弃某些友情呢?如果随随便便就放弃一些友情,那么在自习室里我想你郁闷难过的时间要比你认真学习的时间都要多。

实际上,如果这些朋友对你实在非常重要,你何必非要把考研跟朋友对立呢?自习结束后招呼朋友一起去吃饭,周末复习累了偶尔跟朋友出去踏青出去喝酒,都是考研复习完全可以接受的。况且,真正的朋友怎么会不支持你考研,只是由于你不跟他们玩儿就结束了这段感情的朋友不交也罢。

这是个简单的小例子,不要让考研影响正常的生活,首先就不能让考研成为你生活的敌人,不能自己去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保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是平时正常的休息不能影响,有人就是比较缺觉,睡觉时间少就不能学习,那何必苦撑着非要跟别人一起起床一起入睡;二是保持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尽量不要把自己完全跟世界隔绝起来,除了周围的研友,偶尔也跟好朋友或者家人聊聊天谈谈最近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注销了校内,关上了手机,这都是形式上的隔绝,心如止水是不必太在乎外界的干扰的;三是不会影响考研的生活习惯适当保留。爱看电影的同学不用戒掉电影,爱吃零食的同学也不用戒掉零食。自己有节制地有计划地调整一下即可,否则当考研复习剥夺了你的爱好,你会对它怀恨在心,以这种心态复习,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我的考研复习来说,我觉得考研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在生活的对立面。我跟之前三年一样正常起床洗漱,穿衣吃饭,在自习室潜心学习,晚上自习后,还会跟女朋友打情骂俏一番,偶尔还上会儿网。周末的时候会睡个懒觉,自己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考前一个月,我甚至还去电影院看过电影,还有一两天没有去自习。虽然我也一直担惊受怕,去网上问一些很2的问题,诸如早晨起得很晚考研会不会就考不上了或者找了女朋友,考研会不会就考不上等等,不过半年下来,我能够以相对还比较好的心情、比较健康的心态去参加考研,结果让我很满意。考研让我没有失去原来的生活,而且有了新的收获。我的生活方式自然不是给大家一个模板,让大家也去睡懒觉,找女朋友,看电影玩游戏,只是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考研生活才是最最重要的,当考研严重影响你的心情的时候,不是那摞厚厚的辅导书打败了你,也不是永远不够用的时间打败了你,而是你自己打败了你自己。

2.7 辅导书的选择

辅导书是亘古不变考研必然会讨论的话题,而考研辅导书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许多很有意思的潜规则。辅导书的良好利用对考研的帮助我想不用多说,而对于数学、专业课来说,大纲没有任何指定教材和辅导书,就要自己去找出合适的资料来配合学习,英语更是连教材都没有,这让许许多多从小的学习模式就是伸手就来的同学很是忧虑。

这里我还是要格外提醒一下众多的伸手党,千万要小心自己这种依赖于别人的学习方式。没有老师,好,没关系我去报辅导班;没有资料,好,没关系去网上下载别人总结好的;没有方法,好,没关系去请教学长学姐。这些做法不仅仅将你的考研复习破坏得支离破碎,更是让你心态上一直保持忐忑不安的状态。这在辅导书的选择中表现出来,就是对一本书评价高低的迷信,和对辅导书好坏的失去判断。

比如,你已经跟一个考上清华的牛b学长要到了一份书单,你觉得这份书单就好像藏宝图一般,有了它就迟早能获得琳琅满目的宝藏。当你复习到一半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有本书写得很晦涩,写得很难懂,而旁边有位研友所用的书则非常容易理解思路也清晰,这时候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矛盾的境地:是继续用自己的还是借他的看?

一种情况是你不屑地瞅了那位同学一眼,自己嘀咕一声,我那考上清华的学长明明说了,我这本是好书,你那本不是好书,所以你丫就考不上了。于是继续啃自己这本晦涩的书。

另一种情况是你决定放弃自己的这本,选择那本用起来更适合自己的。但是你会经常纠结:我放弃了清华学长的建议,是不是会有不好的结果呢?每当有题目做不出来时,你也会想到,难道是我当时没有用那本书吗?

大家看,这两种情况都很危险,一种是死心塌地地迷信了别人的经验,另一种是心态上飘忽不定惶恐不安。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我为什么不公开自己的考研分数,或者自己的考研信息了吧。假如我的成绩在你自己的要求之上,你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我的经验就是必须接受的,只要听我的话就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假如说我的成绩在你自我要求之下,你会立刻关上视频还嘀咕一句,才考成这样就来教育别人,我还是去参考清华学长的经验吧。

无论怎样都是我不想看到的。因为我一直说,我的经验由你自己分辨,好的接受,不好的丢掉,这样才能为你所用。而不是树立一个诡异的标杆,要么无条件地追随,要么就无条件地摒弃。

似乎又跑题了,不过上面我说的至关重要,如何对待考研生活中永无止境的指导、劝告、建议和怂恿,就决定了一个人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考研。

说到这里,辅导书的好坏如何评价呢?

其实我原本打算暑假再给出辅导书的建议,因为我提到过,现在的考研复习还在基础阶段。基础就是像我第七期说的,需要教材来提供综合的全面的知识框架。所以至少在暑假之前,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针对考研的辅导书的。

可惜现在有不少有些急功近利的同学,已经开始给自己配备各种辅导书和辅导资料,似乎这是万无一失的准备。实际上,准备的书能为考研提供多少帮助还未可知,买来的资料直到考研那天真正能看完的也是未知数。考研之路这么的漫长,现在就往背包里塞进一堆一堆的资料,只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不过既然都在谈论辅导书了,我还是给出一些简短的建议吧

最近在群里我发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对话。有同学A问,某某书怎么样。另一个同学B说,这本书不好,今年tmd又涨价了,坑爹啊,不要买。然后同学A就说,嗯,知道了,不买了。还有同学C问,某某书怎么样?另一个同学D说,这本书都是抄的,不要买。然后同学C就说,嗯,不买了。

大家不觉得这两个对话很荒谬吗?

一本考研辅导书就因为涨价了,就变成坏书了?另一本考研辅导书就因为内容有抄袭的嫌疑,就变成坏书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容易分辨的偷换概念,我觉得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了。

涨价了性价比低了确实是出版商从商业利益考虑的,他利用考研来赚学生的钱,可能的确有些坏,有些龌龊。但是这个坏跟这本书本身的好坏有半点儿关系吗?

另外,一本辅导书的内容肯定会包含许多的教材知识点和历年的考研题目。而教材的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内容都是无法原创的,所谓的雷同或者抄袭的嫌疑其实很多书都有。这点突出表现在政治上。政治辅导书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要照搬政治大纲解析上的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就因为这点否定一本书的好坏,岂不也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的做法?

阿飞在这里恳求大家为自己的考研负责,不要随随便便就判定一本书的好坏。我看群里很多同学批评声讨的辅导书都是我当时用着如鱼得水的好书,而大家批评声讨的理由千变万化,就是没有一个在点儿上。

除了上面我说的两个诡异的理由,其他最多出现的则是:推荐你那本书的学长考的是xx大学,我的学长是xx大学的他说这本书好。简直是狗屁不通臭不可闻的理由。假如说不好,你可以说里面章节的编排不好,里面对题目的解析有问题,里面讲解的部分与大纲脱节等等等等,这都是与考研有关的,也能给大家给自己一个判断的机会,有同学认为更需要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同学则更需要整个书的内容写得易懂写得顺畅。就跟长年对李永乐和陈文灯全书的评价,永远是两个阵营对骂。其实前者更侧重于基础后者更侧重于提高,完全不冲突本身也没有苛刻的好书坏书的界定。所以书的好坏不是这俩字就能说明白的,是需要自己去判断自己去体验的,你考上xx大学的学长管什么用。

我在考研复习的过程对辅导书也曾经处在迷茫和迷信的状态,不过在后来我懂得了只有对自己考研有帮助的才是好书,决定放弃了很多本早就买好的被称为经典的书,而找到了几本小众的但是细节方面做得不错的书,一路走了下来。

其实我个人认为,多花时间逛书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要为了蝇头微利就从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那儿买二手书,也不要在网上订购一大批评价五星的书。平静一下心绪,安抚一下心情,在书店多翻一翻辅导书,只要这本书有你需要的东西,这本书有你认为是亮点的地方,它对你来说完全有理由被称为是一本好书。平时关注网上的经验帖子或者辅导书推荐的文章时,也要善于找出每本书的优点与缺点,以自己的情况多加分析,决定要不要用这本书。

一本书的得心应手对你来说,比一本书在网上被夸得天花乱坠更有效果。

2.8 新大纲发布前如何对待旧大纲

说到大纲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定义:考研大纲是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出版的、规定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应科目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权威政策指导性考研用书。它既是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每本书后均附有最近三年的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如果对这个定义不明确,很容易误入歧途。对每个考研的同学来说,大纲就是圣经对于基督徒古兰经对于穆斯林一般的存在,你可能今天听学长的建议明天上辅导班去学习,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指导和建议,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是在准备考研,那么大纲就是唯一必须遵循的准则,服从它就是服从了考研的要求,学习它就是学习了考研的内容。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同学就立马跑到书店去买一套考研大纲来学习了,或者还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没听说学长学姐买过考研大纲啊。这还是我说的,做事之前一定要多思考。大纲很重要就一定要买吗?即使买来,真的会看的又有多少?

大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囊括了考试要求、考试范围,不过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头撞死在南墙。

不同的科目大纲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大纲的使用方法也很不一样。我在这里简要地叙述一下,对于详细的使用方法我会在新大纲发布之后再说。

先说政治,政治大纲这本书不用买,因为我一直建议必须要买大纲解析,大纲解析和大纲同样是命题组编写,里面包括了完整的大纲内容,而且有详细的解释。最最重要的是,考题范围就是一本大纲解析。

所以每年辅导机构对政治大纲的分析其实往往都是对大纲解析的分析。这点我想不用多说。政治大纲类似于我们平时考试前老师划重点,有一个知识点的汇总。大纲解析好在囊括了所有会考的内容,不好之处当然就是内容太多,需要掌握技巧。

英语大纲这本书更不用买。英语大纲是没有知识点详解的,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没用。为什么没用呢,看这句话“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还应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和产品介绍等。”什么叫读懂,这么抽象的词语绝不像政治一句一句板上钉钉的各种政策各种事件或者数学里一个一个确凿翔实的公式定理那么好理解。后面大纲又说了:“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等等一共八条。

我敢打赌假如找一个外国的教授来给他篇考研文章解释解释什么叫主旨要义什么叫具体信息什么叫概念性含义,他也说不准,也不能把命题组所想的都能想到。那么这些该怎么去理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真题、读真题、学真题,与其死啃这些模糊不清的句子倒不如从真题中领会命题的趋势,这也是英语不同于其他几科的地方。这是说大纲前面叙述考研内容的部分,而后面95%的部分是考研单词,没有一个注释,一点儿用都没有。要背单词,完全可以参考辅导书已经总结好的考研词汇。所以说英语大纲唯一有用的就是考研英语的题型,通过这个看每年的新变化。10年考研大纲大换血,许多很大的变动,其中有一条就是小作文增加了一个题型。而据我了解,就在今年11年考研初试之前,还有很多同学并不知道有这回事。所幸今年没考新题型,否则又有不少人大眼瞪小眼了。对题型有了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谓的英语基础好,即使再好遇到从没见过的题目也会手忙脚乱的。

数学大纲跟政治大纲类似,不过也不同买。因为数学大纲的内容实在太少了,考试知识点没几页,后面都是网上有、其他辅导书里也会有的历年真题,而且只有三年。数学的知识点不像政治大纲解析那么详细,往往就是了解xx的性质,理解xx的概念,掌握xx的定理。这三个词了解理解和掌握,用微妙的方式来表达出了知识点的重要性,这个后面再说。不过他们没有表达出知识点会如何考察。因此数学大纲划出的范围很大,就像老师划重点只划出了章节,而没有划出很具体的范围。

专业课的大纲基本上跟数学是一样的,当然除了统考各个学校命题的方法也都不一样大纲的使用也千变万化,但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2012年的大纲发布还晚,所以等大纲出来再复习,或者等大纲出来再详细地复习认真地复习,唯恐自己复习多了复习错了。其实新大纲还没发布不代表旧大纲就没有用途。

在新大纲发布前对待旧大纲,要了解几个方面:

第一,每年的大纲与前一年相比,改动往往不会特别大。2009年政治和数学大纲做了很大的改动,这预示着在近几年政治和数学将会是比较小的改动。尤其对2012年的大纲来说,按常理应该跟2011年大纲区别不大。数学的旧大纲放心使用就好了。对于政治大纲我在春季复习的讲座中提到了,政治新大纲的发布非常重要,这也是现在不建议复习政治的理由之一。英语就如我上面所说,旧大纲的确没什么用途,新大纲重要性在于题型的改动,现在复习还是老老实实背单词、做真题比较好。

第二,考研大纲在历经这么多年的改动、变化之后,对考研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仅表现在当年的考研中,还表现在通过它每年的变化来了解命题的方向。这个突出表现在政治上,每年变动的内容都是考研政治的热点,会在当年的试卷中出现的几率很大。

第三,我不建议大家购买大纲,只是因为性价比很低。对于旧大纲的知识点,手里最好还是要有一份,电子版的也可以。很多不靠谱的辅导书每年都忙着重印,忙着赚钱,就不踏踏实实地针对每年的大纲改动来修改书的内容。复习时对比着大纲的内容,如果有超纲的果断放弃,不要迷信辅导书,即使是奉为经典的作品。

总的来说呢,旧大纲虽然已经有些过时,但现在还是应该作为唯一的指导;而新大纲还未发布,大家现在的复习就应该以基础为主,英语的大部分单词和历年真题,数学的重要公式和定理,都是不可能因为新大纲发布而受到影响的。这样即使新大纲发布,对大家的考研复习也不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了解大纲其实就是了解命题人的想法,知彼知己,对考研复习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2.9 考研自习室

可能有同学一想到要花至少半年的光阴在考研自习室中,心里就打退堂鼓了。炼狱般的生活,座无虚席但死气沉沉的教室,堆在桌子上半人高的书本资料,无一不是相当恐怖的画面。其实要能在自习室里坐得住,还是在于心态的调整,第八期我讲过心态的重要性,它反映在自习上就要求大家首先抛开一切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以平常心投入到考研自习中。

我曾经考研的自习室并没有原来想象中的那么恐怖,甚至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是大学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经历。我和同一个自习室的几个哥们中午和晚上一起到食堂吃饭,那短短20多分钟是每一天最开心的时候。我们会讲笑话,聊八卦,偶尔还会互相提几个问题,当然,我们很少比进度。在每天自习室里的同志们开始自习之前,往往会闲扯一会儿。到考前一个月的时候大家就常常聊政治,各种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根本、本质等等拗口的政治术语就是在那时候耳濡目染的。初试前一天晚上,教室里的几乎所有人都齐聚一堂,开玩笑或者聊政治缓解压力。大家以战友相称,在精神上成为考研的重要动力。上面这些方式都是可以参考的,但没有必要全部模仿,只要让自己在自习室的生活变得舒适,就好了。

说到舒适,我指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不是物质上的。桌子上面摆着盆景和布娃娃,桌洞里是吃不完的零食,桌子下面放一个大暖壶,买个高档的杯子并且天天泡名茶、泡咖啡。为了补充营养可能还要带到自习室各种水果,为了缓解压力可能要用mp3和耳机……大家想想看,这种舒适能为考研提供帮助吗?其实自习的时候开小差并不是有的人会有的人就不会,只是因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同而已。当你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时,其他的感官就不会太影响你了。假如你刚做几道题,就看到左边的零食,右边mp3,这时候开不开小差真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了。我的建议是桌上保持干净整洁,计划表可以放在显眼的位置以鞭策自己。这样就够了。

另外,刚到自习室的时候花一定的时间先让自己淡定下来,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想想之前的计划,并且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有个好办法就是,分析一下自己自习的时候是怎么开小差的,想到什么东西容易导致自己开小差。比如说,政治大纲刚刚发布,而这一天的计划是学习数学,所以很容易就变得浮躁。这就可以先自己考虑一下,安排第二天早上开始好好看政治大纲的内容,心里有底这样这一天的数学学习就不至于太浮躁了。否则做完一个题就纠结一下啥时候看政治啊政治大纲都出了自己却还在学数学怎么办啊之类的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段时间并不是在浪费精力,而是为了后面更好地安心学习。有的同学刚开始静不下心,就觉得自己效率低,然后就越来越浮躁,反而进一步降低了效率。

这里我想讲一下沉没成本的问题。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许多同学常常深陷在沉没成本的沼泽中不能自拔。比如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学习,结果总结时发现效果很不明显,有可能是方法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效率太低。然后就开始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浪费这一周的时间简直就是十恶不赦,而且会自己意淫出来一个景象:就是这一周时间里所有其他人的考研进度已经赶在自己前面了。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所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适当地感慨一下总结一下是最重要的,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后悔来自己吓自己,只会耗费更多的沉没成本。

自习室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心态的问题。除了上面我提到的几点,还要注意不要因为自习室占座或者被别人影响就破坏了考研的邻里关系。我有个朋友在自习室里跟别人因为座位发生了冲突,后来虽然勉强解决了,但他再也没有心情去那儿自习。我想大家也都有类似的感触。

论坛里有人说他特别讨厌自习室的一个人自习的时候嗑瓜子,听起来就像苍蝇飞来飞去,到后来他脑袋里全都是嗡嗡的声音,完全看不进书,大怒之下到黑板上写了几句抗议的话。实际上这种处理方法虽然当时可以泄愤,但是事后跟嗑瓜子的那个同学关系肯定就变得很僵,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处。这一类的事情千万不要特别关注,听到有声音心里就开始骂:他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啊,这样还怎么学习。这种心理暗示会让你原本不会受影响的心态遭到破坏,越想越烦,越听越恼,直到把之后的学习时间全部浪费在纠结这种无聊的事上。

3 进阶指南

3.1 学会算账

这一章我教大家算两个账。考研里这两个账算好了就能赚,算不好或者压根就不会算,就会亏本。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账,就是很影响大家心情的时间账。

大家似乎是很习惯去故意纠结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这个不够用,它的理论基础在哪呢?有什么根据吗?很多同学给出的理由是,当年学长学姐都是春季就开始复习的,或者辅导班的老师说了,考研复习要趁早,一年的时间都不一定够等等。

作为一名考研的学生,没有一定的独立判断怎么行呢?

时间不够用的另一个理由是内容太多,复习不完。其实这个也是毫无根据的,尤其是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大部分对于考研到底要学多少东西根本毫无概念。

就看数学吧。数学作为考研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具有代表性。它需要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记忆的公式和定理也有不少。所以很多同学看到课本就打退堂鼓。不去想每天克服一点儿考场上分数就能多得一点儿,而是愁眉苦脸杞人忧天。

我当时用了一本小册子,是某辅导班的考研数学必备手册,定价五块,打完折三块钱。这本册子记录了考研用到的95%的需要记忆的东西,同时它也能疏通知识点、给出大概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手携带,每天都多多少少翻一翻。这本册子呢,128页,除去前后没用的内容,还有中学就学过的特别简单的那些部分,最多也就是100页的知识点。这100页知识点,每页不超过10个定理或者公式。这样的话,假如100天的复习时间,如果安排得当,数学拿出平均每天5个小时来看,平均一个小时就只需要完全掌握两个定理或者公式。这个难度很大吗?时间特别紧张吗?有的同学花费一整天功夫去背那么两三条公式,自然会用更多的时间,这样不光100天不够用,给他一年时间都不一定够用。

我们换个方式算算账,看数学的章节。以数学一为例,高数在考研数学中占分数的比重是一半左右,当然就难度来说相对比较大,所以花费的时间在70%左右比较合适。我们就按70天的复习时间来看,大纲里一共有8章,第一章算特别简单忽略不计。后面7章,每章基本是9节的内容。相当于每天完成一节就可以了。对于大家想象中苛刻的考研复习强度来说,一天花费5个小时来完成仅仅一节的内容,应该也不算难事吧?

当然这个账只是个比较抽象的计算,对于实际操作来说,要考虑要随时复习之前的内容,巩固提高才可以。尽管如此,这笔账对于安抚我们焦虑的心态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第二个很重要的账,就是分数的账。有的同学只看着总分,想象着能考很高的分,或者担心着会考很低的分,可就是从来不再多想一步,想想具体怎么拿到这些分。

我在第一季里已经讲过性价比了,也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分情况地来对待考研的复习内容。比如,占分数的比重一样的两部分内容,要优先考虑比较简单的,因为这部分事半功倍。特别难的、特别麻烦的东西,先放一放,甚至可以弃之不用。这些东西苦思冥想,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很多同学就爱钻这个牛角尖,越复习困难越觉得这些一定会考,不搞明白不罢休。这就是典型的自虐狂心理。在考研生活中是相当危险的。

那么我说的这个分数的账就是自己来计划一下,怎么得到理想的分数。不要觉得多学一点儿是一点儿,这些看了到时候分数就肯定高一点儿,所以就无止境地复习下去,这样永远复习不完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我在复习的时候,桌面上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纸,上面是分数的规划。最开始,纸上只有一个数字,就是总分350分,这是一个对刚开始复习的我来说,比较满意的分数。后来,纸上写出了对350分总分来说,四个科目适当的分数,是政治70,英语70,数学105,专业课105。

再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对考研英语的理解有了质的提高,所以就把英语的目标改为75这个比较有把握的分数,并且针对考研英语的每个部分列出了理想的分数。像完形填空,这个6分就是比较理想了,也符合我了解到的辅导班或者其他的考研机构给出的平均分,因为这部分内容分差不高,性价比又很低,所以放到次要的位置。阅读理解A是重头戏,对往年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20道选择题,如果答错的题数在3道以下,就完成目标了,这样预计的分数就是34分。阅读理解新题型,就我做真题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所以10分预计能拿到8分。英译汉和写作是比较麻烦的一部分,这些是主观题,没有好的测试办法,做真题也不能给出评卷老师会给出的分数,但我搜集了过去几年的考研主观题得分情况,把平均分作为自己的目标分数,这就比较合适了,所以27分就作为主观题的目标。这样6+34+8+27就等于75。是就我自己来说,最合理的分配方案。

有了这个方案,最后一段时间的英语复习就胸有成竹了。每个部分会有浮动,假如哪个部分用真题或者模拟题测验的分数偏低,那么就找一下问题在哪错误在哪;哪个部分基本上趋于稳定,都能达到目标分数,那么这一部分就可以放到一边去了,把时间精力留给更重要的复习内容。

也就是用这种方法,通过复习的感觉和做真题的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订一次计划,预计的分数也在稳步提升。复习到最后一个月,桌上的这张纸已经写得满满的,上面从总分到单科的分数,再到每一部分,甚至每一个题目的得分,都已经清晰可见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哪些分数是肯定丢不掉的了,哪些分数是还有些危险的等等。这样就不会出现有的同学学到最后,就知道自己一直在看书一直在做题,却始终不知道自己会得多少分,于是必然就心中没底,直到上考场还是觉得多拿一分是一分,把考研复习完全当成了日复一日漫无目的的看书做题。这样自己就算这100多天只在看同样的内容也不觉得荒废时间,因为心里以为看书做题就是复习。不仅是复习质量上,到最后连心态都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同学们,抓紧时间算好这两笔账,时间够不够用的账,还有分数要怎么拿的账。这两笔账算好了,你就是考研复习中最牛B的会计。

3.2 学会吸收

我们应该如何吸收别人的经验、并适当地消化呢?其实在前面我多多少少提到几次,要理性地对待别人的经验,尤其是在评价一个人的考研方法的时候,不能只拿结果来看。

我觉得很多同学现在对于考研经验的态度急需端正。有同学曾经劈头盖脸地就上来问,英语怎么复习啊,我做不对题呀。或者,政治怎么复习啊,我背不过概念啊。然后一副想得到什么秘籍宝典的样子,好像我能传授一种绝技,学会了考研就必然得高分。

还有些同学呢,愿意听故事,爱打听各路高分学长学姐的考研经历。故事听完,觉得过瘾,自己复习的时候却找不着北。有的在网上查到了各种复习方法,什么84分英语考研大牛笔记,什么初试状元复习经验,全都复制粘贴。一项一项照葫芦画瓢。这儿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假如前辈们的方法不太一样呢?没关系,比比他们的考研分数,高分是王道嘛。于是拼凑出来这么一份考研的复习方法。大家觉得这样出来的办法有用吗?

经验教训,这些是个人的方法,不是普遍的技巧。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学习经验还要看鸡蛋是哪只鸡生的吗?

举个例子,网上流传着一份考研英语的复习办法,我以前也看过,觉得写得也很不错。但它也属于个人方法的介绍。在背诵单词的时候,他提到将生词制作成卡片,随身携带,方便记忆。于是有同学就埋头苦干,花了好几天时间,总算把卡片做好,然后每天照着念,没头没脑地瞎背,过了一段时间卡片背完了,发现复习时间也差不多没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这个方法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做卡片是背单词的一种方式,而背单词也只是考研单词的一部分。单词又是英语复习的一部分。英语复习重点是阅读,单词要服务于阅读。每个单词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不懂了,这岂不是全废了。

所以说,方法要收为己用,不要拿来主义。

我复习英语的时候也想过做卡片,但是一来特别麻烦,费时费力,二来做这么多卡片不方便用,而且容易丢,看起来也不舒服。于是我找到一份打印版的大纲单词,40多页,摆在桌子前。背诵的话还是用红宝书。每天到点自习,先翻开这摞单词,不会的跳过,会的打钩。然后背一会儿单词书,开始其他的复习工作。时间一长,这40多页单词表上打钩的越来越多,每天需要背的越来越少,这样就慢慢完成任务了,绝不耽误其他的复习。

对比来看,我是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的方法。卡片是为了方便随时去看,但我复习都在自习室,有书可以看就没必要做卡片了。卡片另一个功能是做测验,会的扔一边去,不会的留下来继续背。其实这个效果还不如单词表上做标记。卡片扔了就不会再看了,或者说也不知道已经扔了的还记不记得住。单词表是可以根据标记的数量来判断的,可以先背标记少的,再背标记多的。

这就是如何对待别人用过的方法:一,要清楚这个方法是用来做什么的。卡片就是来背单词的,你把政治书全抄在卡片上,倒是也方便,但并不适用。二,知道做什么,就要明白这个方法要使用多久、要如何使用。有同学觉得卡片这方法真好用,然后天天看卡片,什么都不干了。或者什么时候都在背卡片,吃饭吃不好,睡觉睡不踏实。这都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有时候我也爱看别人的励志经验。故事一般都很曲折,主人公一般都很幸运,读者一般都很受启发。搜集这些来看,对我来说主要是心态上有一个帮助。复习生活相对比较孤单,在各位周围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研友。而这些励志的故事,能让你体会到全国各地都有无数前赴后继的同学在一起奋斗,这时候不管算是鞭策也好安慰也好,会让复习的心情好很多。除了千万不要照搬复习的方法,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太在乎里面的数据。有人确实是9月份看完了两遍复习全书,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考不过他。

最后还是一句话,考研的成功需要的是有些“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方法,加一定要滴水不漏脚踏实地的辛劳,再加上坚持到底破釜沉舟的气魄!

3.3 学会调整

我在前面提到过心态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调整心态以及调整考研的生活,在这里我给出七个方法,大家自助挑选,好用就行,未必面面俱到。

1、心理暗示之舍我其谁

我记得有一则状态,在我考研初试的前几天广为流传:

全国考研151.4万人,其中36.9万人找到工作不会去,29.7万是裸考,40.2万不能正常发挥,15.4万会迟到,28.9万不和你考一个学校。剩下的1000人,369人不如你,513人有各种心理问题,117人忘带文具,那么你剩下的对手只有一个:你自己!

这段话很经典,虽然一眼就知道是开玩笑的,但是这种文字读起来会给自己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你至少知道真的会有裸考、不正常发挥、没带文具的人,假如在考场上发现还真有人没去考试,那心情必然就大好,肯定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舍我其谁就是时刻保持自信,心里认定,别人能答对的题目我为什么不能答对,别人看书这么快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快,这种看似很幼稚的心态如果加以利用,也是会在考场上厚积薄发的。只有把自己看成对手才能保证正常的心态,要是把五湖四海全部考研的都算作能击败你的对手,那想想就得愁得要死,哪里有心思好好复习好好做题。

2、心理暗示之别人都不行

这种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强项,没事儿就跟周围同学的弱项比较,如此以来心情肯定能好不少。比如你看数学比较早,全书看完了在纠结真题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时候,问问周围的同学,结果全书都没看完,你得意得笑一笑,就会觉得其实慢慢来就好了,只要不焦躁,再做题时,效率必然有所提高。当然这种方法使用要适度,天天这么想,也就容易作茧自缚,死得很惨。

3、做运动

这是对我来说一种治疗失眠的绝好办法。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就起来做几个简单的运动,身体疲劳了,睡觉就更香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考研的体质。

记得有段时间自习室被学校强制征用了,我们都很艰难地找地方自习,往往也看不进书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围着教学楼走了几圈,然后去体育场跑一会儿步,路上听听音乐,想想事情,很快就把烦心的事儿给忘了,回到自习室心旷神怡。有同学则干脆当成给自己放假,收拾书包回寝室睡了几天。我是反对这种迁就环境的做法的,即使自己找时间给自己放假也不要因为客观原因就不来自习了,这样容易养成太容易屈服太容易迁就别人、迁就环境的习惯。

4、回忆美好的事物

有种理论说,人总是会将美好的回忆记得清楚,而不美好的瑕疵都是会被忽略的。所以常常回味一下过去的美好事物,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至少在情绪方面会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可以回想自己最优秀的时候,回想高中时铁杆的兄弟和至交的姐妹,回想自己做过有趣的事情,等等。在潜意识里考研是恐怖的无趣的乏味的,但回想这些生活中的美好,能让考研也变得美好起来。

5、想象美好的前景

这个很简单,大家的考研一般都是为了更好的前景,那么在想象中考研成功后会发生什么,你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些都是能够鞭策你激励你的,而桌上的一本本复习资料,也会变成通向未来美好的必经之路。

当然这个办法的缺陷很明显,就是想得多了往往会造成更多压力,心理脆弱的同学就转而去纠结考研失败了会怎样。

6、跟老朋友交流下感情

这是我个人一个调节情绪很有效的方法。如果看书头晕眼花了,或者实在坐不住了,那干脆出去,到幽静的地方跟老朋友打几个电话。虽然我们常说考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是周围能交心的研友可能不多,而且人家都在学习也不方便打扰,就给以前有时间的老同学老朋友打个电话,聊一聊最近的烦心事,也一起说说过去好玩的人和事。这样既缓解了紧张的情绪,也增进了互相之间的感情。

7、时间周期和时长较短的娱乐

这是放在最后的,也是最需要注意的。娱乐在考研中并不是不能有的,但也不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能在苦行僧的生活状态中坚持下去,不考虑什么娱乐活动,不上网不玩游戏也不影响心态,那样最好。如果做不到的话,就要适当地放松一下。

但是对于这些娱乐的选择要动点脑筋,知道哪些可取,哪些碰都不能碰。一些耗费精力太大的,像网络游戏,是绝不能玩的。其他容易上瘾的也是少碰为好。剧烈的运动,篮球足球,偶尔可以参加一下,但不要太频繁。

我的推荐是可以看看书看看杂志,或者玩会简单的游戏。只要不会耗费太多精力,时间控制好,频度也不算太高,这样就很有利于考研复习的调整。

还可以在每周的计划里分出一点时间来作为自由活动的时间,只要计划执行得严格,这段时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可以安排周日的晚上到图书馆看杂志,这样每周就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期盼,觉得周日可以去休息一下。不至于憋得很惨,否则一周一周毫无时间概念地日日夜夜坐在自习室里,可能哪天考研的心态就会突破崩溃的边缘。

上面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但是得视情况而定的,缺乏自信的时候需要心理暗示,情绪紧张的时候需要适当的心理安慰,举步维艰的时候需要适度的休息和娱乐,只要这些调整做好了,那么考研的心态也就不再是复习的拦路虎了,你在考场上最大的对手也已经被你搞定了。

4 高阶指南

4.1 英语方法论

本章我们就英语考试的各个部分来说一下。

完形填空,这个我前面提到过,别纠结于这一部分,甚至不看也行。为什么呢,就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完型的选项考的很多都是语义、单词的习惯用法、同义词的比较等等。连一本厚厚的单词书都已经让大家头疼不已了,还要把所有可能考到的单词用法和同义词比较这些东西通通背过,这不是要命吗?我建议的办法是,好好花半天或者一天时间,找一本完型的辅导书或者一套完型的教学视频来看,一定要看针对考研英语的。可能书里或者视频里讲的细节很多,那么就选一些好记住的能理解的来作为自己做题的技巧,比如说哪些助词一般都是正确的、哪些连词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等等。计划的时间过了怎么办?过了就不管了,花这么多时间浪费在你这完型上已经很给面子了,剩下的时间爷不伺候了。

阅读A,是英语真题的核心部分。这些题也是有一些潜规则的。比如,最简单的一条,其实大家都懂得,就是乍一看很像答案的选项肯定就不是正确答案。还有,选项里很多单词跟原文里一模一样,那这个选项也肯定不是正确答案。阅读A的题目恶心就在于它总要拐几个弯才能找到结果。我在做题的时候,确实没找到特别巧妙的一蹴而就的办法,还是得一点点地看,从原文里找。

这里我就推荐下自己的做题技巧,有很多辅导班老师也提过,就是浏览一遍原文,标记一些单词,包括生词、带感情的词、特有名词像人名机构名国家名等等。这样以来,大概知道了文章在讲什么每一段在讲什么,做题的时候就能快速找到原文,再进行细读。标记的部分主要用在像问2011年真题第22题(请自行搜索原题)这样一个人如何评价另一个人的地方。直接看原文有这两个人名的地方,再看有表达个人主观感情的词,问题就好办了。

除此之外呢,就是这部分的学习要好好总结错题,这是跟其他部分跟其他科目不太一样的。数学错了,可能是不会分析题目,可能是公式记错了,也可能是算错了,跟答案对比后立刻就能找出问题。但英语阅读完全不同。你看到答案,只是知道它为什么正确,但是不仔细思考的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其实可能你每次都错,但都是错在同样的陷阱里,那么这个无论怎么做题练习都是没用的,要好好看错题是哪里理解错了,以后修正。

阅读B有三种题型,都是跟文章段落的顺序有关的。顺序推断的根据有两个:一是段落大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通过段落大意来看最好分辨的,就先拿出来;二是有承上启下的词语,这个很重要,能迅速找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像2011年真题的阅读B,里面的段落B,开头就是“his concern is”,这说明上一段的最后必然得提到一个人,还是个男人。这样的话就可以肯定B前面是F或者G,因为只有这两段最后提到人名了。

阅读B做出答案后,要放进原文中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当然如果考试时的时间紧张,这项工作可以放在最后做完其他题以后。

翻译这部分我总觉得很陌生,因为说实话我从没正儿八经地复习过翻译。这个跟完型一样,也是很综合的一个题目。要能翻译好,首先要明白句子的意思,明白句子的意思就得知道所有单词的意思,这样又得把所有单词掌握好。但这里提醒大家,难或者说不好复习,并不代表就一定得分低,大家知道翻译这儿已经是主观题的部分了,主观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有时也是坏处),就是掺杂了很多判卷老师的主观因素。所以确保两点:第一点,句子通顺,意思明了。即使有些地方对句子的意思还是没太有把握,也要像很有把握一样写得通顺,不要涂改,不要留下位置给不懂的地方、留个空什么的,即便翻译得有些啰嗦甚至有些错误也要把句子写全;第二点,就是字写得漂亮。这样的得分是不可能低的。

作文的话跟翻译也类似。模板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推荐大家临考前一个月背诵,而前面这几个月就是总结和摘抄。有同学问我,作文模板大家都看书上推荐的,会不会撞车,让老师看烦了。我说,那你就不能用一些非主流的模板吗?你完全可以拿一本书,从第一篇模板里摘出第一句话,从第十篇模板里拿出第二句话,这么自己拼凑出来的模板,肯定只有你自己用。其他要注意的不多,市面上流行的作文书都可以借鉴,因为这部分始终不是什么重点。

这样英语的部分就说得差不多了。还是那句话,好好背单词,偶尔做做题,一直撑到考研那天,想不成功也难。

4.2 专业课方法论

本章我们讲专业课。限于我个人专业是计算机,所以这里以计算机的专业课为例。当然,复习的方法也适用于报考非计算机但同属统考专业的同学。

我认为统考这件事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应该是很有好处的,第一就是公平了,没有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基本上大家都是通过同样的渠道获得同样的信息;第二呢,就是内容固定,有往年的大纲和真题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题目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大家不会见到模棱两可的答案或者纠结恶心的题目。

计算机的考研复习是能验证我之前讲过的性价比的很好的样本。首先我们看,计算机一共有四科,它们的难度不同,考察方式不同,复习方法也就不一样。

第一科是数据结构。它应当是四科中最难的。但是,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出一个定义,就是难是指什么方面比较难。我们潜意识里,听说什么很难,就会接着想到这个很难学,然后题目很难做,最后就是很难拿到分数。其实很难理解、很难学,并不意味着就很难做出题、很难拿到分。数据结构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说它难是指内容很难,尤其是在后半部分,要理解并记住那些算法并不容易。不过,数据结构的题目却难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考点不多,能考察的东西也不多。虽然算法很难,但是选择题大部分都是计算题,做多了也就是那几个种类,综合题里考算法就是有限的十几个,只要理解好了,根本不是问题。而且算法到目前为止,都没考过比较复杂的,都是菜鸟级别的线性表实现等等。

数据结构的复习,就是以每章主要的那几个算法为中心,理解透了,基本这一部分就可以手到擒来。有很多同学认为这部分特别难,大都是把很多复杂的算法当成重点,大量的代码都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学起来觉得累,也很浪费时间。更有甚者,以为数据结构必须要写出大量可以运行的代码,在电脑上调试成功才算学会,这是很荒谬的。

数据结构从来都是笔试,没有机试,在调试的过程中很多错误很可能都是语法错误或者环境配置的问题,且不说现在考研复习时间紧迫,就算是平时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而不是程序开发,是完全没有必要上机实验的。

在我看来,数据结构虽然跟组成原理占同样的分数比重,但需要花费的精力应该要小于组成原理,大概占计算机复习时间的25%就可以了。

第二科是组成原理。这一部分是最棘手的。其实大部分知识点分别拿出来看,都是不难理解的,题目也都不算太难,可是问题就在于组成原理的知识系统特别庞大,内容很多,知识点琐碎,甚至可以说整个组成原理前后都没有什么关联,简直就像是一套英语词汇,记住一个单词很容易,但背完一本词汇书就难上加难了。

这一方面操作系统也比较相像,都是知识点零碎,内容很多。这两科不仅在这方面相似,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交叉的部分,比如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这两部分。所以这两科可以同时复习,采用同样的方法。

复习的时候,题海战术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很多人批评题海战术说只是靠希望蒙到一样的题目来得分的方法,其实这有些片面。平时我们的学习当然要优先考虑理解为主,做题为辅,但考研复习长期作战的特点就要求我们还是要以做题为主,教材为辅。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温故知新,通过题目来巩固知识。

有很多同学问我,知识点太多了,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背了中间前面后面都忘了,这该怎么办。我一般都是说,要缩短复习的周期,多看几遍,而且要偶尔翻一翻之前看过的内容。题海战术呢,正好可以作为补充。

我当时复习的时候,就是做完一本书,去找同学借一本书或者去书店买一本新书,继续做。遇到做过的题,正好就作为检测,看有没有进步,遇到没有做过的题,就可以作为知识点的巩固,而且又多见识了一种题型。这样的题海战术,何乐而不为。

这其实也是我对待辅导书的态度。对于这种知识点散乱琐碎的部分,我就多参考几本辅导书。不夸张地说,当时我复习计算机的时候,市面上能买到的辅导书我都看过了一遍。只要注意看的方法,保证看书效率,其实这不是难事。

这样来看,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比较重要,加起来大概占复习时间的60%。

最后是网络。这个部分看起来跟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非常像,也是由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成。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年的真题显示,这部分的题目难度都不小,考察的内容也有些非主流。所以我认为在上面描述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再多参考一些教材和资料。把方方面面的知识盲区都搞定,尤其是像报文和数据帧这样的部分,在教材上和辅导书里介绍并不多。题海战术在这里可以放在次要位置,主要是搜集一些网络方面的资料,多看多读,多理解多记诵,也许效果会比较好。

对于整个计算机的复习来说,还有几点我强调一下:

1、因为知识点特别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要略过,也不要一碰到就钻牛角尖,先查教材,书上没有结果,就简单记下来,记了一定数量之后,分批地跟周围的研友讨论,这样来解决,如果没有讨论出结果,就到百度去搜,到计算机考研论坛或者其他论坛去问。一方面不要因为某个题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搞不明白的地方都丢掉不管。

2、计算机的考试只有选择题和综合题。所以不要过分地去背诵大量的内容,保证在做选择的时候可以理解题意,并且能记起相关的知识点就好,不必严格详细地表述。综合题同样也不需要很严格的描述,只要清楚大概,理解原因就可以。

3、对于算法题,如果不能一字不差地把具体代码记下来,那就把步骤牢牢记住。保证在做题的时候能够自己写出来而且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再次提醒大家,计算机考研的内容非常多,一定要常常做题,保证自己没有忘掉很久之前复习的内容。

4.3 数学方法论

数学跟专业课很相似。首先要注意,大量的知识点需要系统地复习。在开始打基础的时候,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可以不用关心互相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后续秋冬季的复习阶段,必须要到更高的境界才行。

这个境界的要求是,我们要把原来散乱的知识点和计算方法给汇总成可以迅速对题目作出判断的知识结构。

我们可以先回忆下中学时候的数学题都是怎么做的。往往都是用什么什么方法计算什么数据,或者用什么什么方法证明什么公式,如果题目中没有表明具体要用什么来做,那就是把心里能想到的所有公式啊定理啊全都实验一遍,恰好能用,那就万事大吉,没找到那也没办法。

现在估计很多同学也是这种笨办法,虽然你可能不承认。比如你见到一个题,出现了积分,那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关于积分的各种公式定理,然后心里在演算它们是不是能用上。这样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会解决问题,但对时间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考场上,如果对一道题用这种匹配的办法去试来试去没有成功,那心态会变得很不好。一个公式似乎马上就想到了,但一紧张又给忘了。这样整套卷子很可能就陷入恶性循环中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我建议的方式是这样,不断地细分构架。先把数学分成高数、线代和概率论,当然数二的同学只需要分成两部分。这些都是大家肯定已经能够分辨的。然后其中一科比如高数就可以大致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极限、积分、微分、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和常微分。大多数同学到这个阶段也是可以分辨的,至少能看得出来哪个是积分哪个是微分。不过这时候你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看到一个数列就自然而然想到级数的什么公式或者定理,而是看到一个数列,想到是级数这一部分,再去考虑用什么方法。看似多绕了一个弯儿,但是这其实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你不再是拿这个题目去匹配一个又一个不确定的公式,而是正确地匹配了级数这部分内容,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再从下面细分的更小的部分里去找到解题的办法。级数在考研大纲中有11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更小的部分,对这些知识点要耳濡目染,而且要知道每个公式和定理是属于哪个知识点的。

还是举个例子吧。

像这道题,如果用前面所说的方法,可能大家大脑中会先掠过很多的公式,从极限到导数,最后再到偏导数。然后就继续想偏导数有哪些公式啊,这些公式里哪些跟二阶连续导数有关、哪些又与函数可导有关、与极值有关?这样最后终于找到合适的公式来解题。

我说的方法的流程正好相反,是要先判断这道题属于高数的微分这部分,而且是多元函数微分。之后再根据总结的知识框架找到多元函数微分中偏导数的内容,再从偏导数的内容中获得关于这道题的信息,最后解出题目。

看似差不多,但在很多知识点特别隐晦,或者说考察了多个知识点的情况下,后者往往更有效果。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很有帮助的好处,就是当你把所有的知识点罗列到草稿纸上或者全部在脑海里回想之后,你会觉得这道题总会属于哪个已知的部分,只是暂时还没有选出有用的信息来解题;而前一种方法,会让你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只是不停地在演算、不停地在尝试各种解法,这样不踏实的感觉会严重影响考试的情绪。

以上是我最想说的部分。下面再简单说几点:

1、就数一来说,应当说是高数的难度要大于线代和概率论。而概率论的难度要大于线代。就跟我上一期所说的一样,这个难度不是说知识点本身的难度,是说考试得分的难度。高数后面的一些知识点和线代、概率论都不会出很难的题,尤其是线代,基本上每年题型都差不多。在复习的时候,还是要以微积分和级数作为重点,这些内容虽然好理解,但是每年的题目千奇百怪,杂糅了很多知识点,如果学得不透彻,会很麻烦。

2、线代推荐李永乐的辅导讲义。这个我已经说过了。具体也没必要多讲,这本书前后多看几遍,线代就不用多管了。

3、数学是可以做一些模拟题的,但是真题仍然非常重要。从真题里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概率论的一些知识点虽然在大纲里提到,但很多年从来没有考过,那么这个部分就可以暂且放一放,留到以后再说,不用作为重点。这些都是要自己体会的。

4.4 政治方法论

政治的话,我当年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上面,因为这门课太适合冲刺阶段复习了。以下是一些政治的复习方法和做题方法:

政治的考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选择题,一部分是主观简答题。这两部分的做题方法完全不同。就选择题来说,是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可以用很多方法判断,当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知道正确答案,第一眼就看出正确选项。还有就是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辅助判断,像2011年的真题第一题,就算从没有看过马原的相关内容,也会猜到这个跟适度很有关系,连题目中都出现了合适这样的词,你还等什么?题目基本上都能看懂是政治跟其他几门课最大的不同,也是为什么裸考也能及格的原因。换作其他的科目,没认真复习过是不会有存活可能的。第三种方法呢,就是排除法。这个也很有用,可惜只能用在单选题上。像2011年的真题第五题,怎么看都知道第一个选项说得更基础,这个原因也肯定是根本原因,对比来看后三项肯定就不对了。

特别提一下多选。其实选择题往年错题都错在多选题,单选一般错一两个比较正常,多选如果不认真复习很可能错一半。多选有一个规律比较有意思,就是三选的和双选的最多,但是每年都又都保证肯定有全选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形势政策的题大多都是三选或者全选。这条规律可以在做完题之后检查一下,如果都是双选,那肯定有几个题不正确。单选也可以用类似的规律,比如我当年考试的时候最后一个不太确定的单选题,就用假设ABCD四个选项占的概率是一样的方法,最后做对了。这些可不是歪门邪道,在真正考研的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下每年各种选项的概率,作为参考。

简答题是主观题,由于是主观题,所以大段大段的概念和阐述完全都是废话。在判卷的时候,最有用的或者说是唯一有用的,就是你答题分的几个序号123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甚至这句话都不一定是严格正确的。可能有些习惯于背书的同学问,难道政治后面这么多简答题都只是看起来正确就好了吗?很遗憾地告诉你,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非常简单,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我就不跟大家换算一个判卷老师平均花多长时间在你的一个简答题上了。

简答题的回答,首先当然要分条,不分条就已经是半只脚在棺材里了。然后,第一条一定要点明题意,就跟作文的题目一样。比如有个题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实践论的哪些原理,你就必须在第一条里完整地写下这段材料说明了实践论的哪些原理。后面第二条表述材料表明了什么什么样的状况,最后解释为什么跟实践论的这些原理是一致的。三段论的写法百试不爽。再提醒一下,最重要的句子写在每条的前面,最好能跟后面的阐述区分开来,这样判卷老师看到你三条的第一句话,分数就拿到手了,而那些写得再正确但是没有分段没有条理的答案,老师愿意自己在密密麻麻的段落里找到一句可以给分的地方就不错了。分条不仅仅用在三段式的这种答题方式上,也可以用在很多分时间的、分类别的题目中。比如2011年真题,36题第二问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什么什么,就要分成几个阶段来阐述。分条永远是王道,也是政治主观题的绝招。

之前是按题型,下面按大纲内容分别说一下。第一部分马原,这个确实是最难的,要加深理解。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物质论什么是实践观,如果你翻一翻过去很多年的试题,考马原的大题肯定会说,从实践观的角度来说,怎样怎样。如果你只知道各种原理,却不知道哪些是实践观,麻烦就大了。再比如说只知道现象与本质啊形式与内容啊,但不知道它们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如果考试只提到基本范畴,肯定也是必死无疑。所以说马原要条理清晰,知识结构一定要完备。

第二部分,毛中特和近代史。这两个部分重合的地方很多,而且重合的地方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这块儿要掌握比较零碎的知识点,确实需要好好背。说到背,我要给像上面提到的习惯于背书的同学提个醒,不要再使用李阳疯狂英语式的变态背法了。我以前复习的时候,周围就有很多背书狂魔。我们在自习室里看书,他们就成群结队朝五晚九地撕心裂肺地在走廊里背书。这种方法完全不可取。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周围嘈杂的背书声中效率更高,但是这样一点脑子都不动,只是依靠惯性把他们记住,真正考试的时候是一点儿用都没有的。比如我们小时候背古诗词,如果说把上一句写出来,让你写下一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说请写一首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的古诗,那就没几个人能记起来。道理是一样的,这些背书帝到考场上也大都不会知道每道题应该写上背的哪一段。

所以背书一定要有讲究。什么是背过,不是觉得记住了很眼熟就是背过了。而是随便拿一套题目,都能想出大概的答案,这才是背过了,甚至如果大段背不下来或者没时间背,只记住这条原理就完了,剩下的现场发挥,跟把书里的东西背下来没有什么区别,况且书里的东西也大都是编书的老师们现场发挥的。对于选择题要用到的细碎的知识点,就要跟英语一样,不断地复习不断地去记忆,到最后你自己都会惊讶自己的成果。

思修就不说了,这个看看目录,估计就满分了。

最后是形式与政策,会出一个单选和两个多选题,这个是比较纠结的一部分。我在本书开始就提到过,有的同学买了一大堆书来看,没有什么效果。其实随便翻一本就够了,记住是翻不是背。翻的时候有个比较犀利的小技巧,就是如果某个知识点有多个条目,多注意那些内容有3条的部分。对,只注意有3条的就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形势与政策几乎不会出有双选的题目,有也是简单得不用背的。所以记住了有3条的部分,三选的题目基本就搞定了。剩的当然不用看,都是全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大概翻一翻就行了,这个会出大题,但一般是跟毛中特结合的,所以特别花时间在上面。

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政治就按照我上面说的方法,肯定是很有效果的。对于辅导资料,不推荐大家看考研视频,不推荐做大量的题目,因为模拟题跟真题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偶尔做一下检测检测背诵知识点的状况即可,不要拿这个检测实际复习成果。

其他的科目也是,最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再拿模拟题检测来检测去,没用。就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当时少数模拟出来的成绩特别好的,觉得自己这样不可思议的,最后考研成绩确实没那么好,而当时大多数模拟出来成绩都很不好,搞得心理压力特别大的,最后考研成绩往往都要好很多。大家做的模拟题良莠不齐,算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些检测完全没有价值。

4.5 考试注意事项

考研初试之前这一周,千万千万不要只看书自习了,要查缺补漏,把必须安排好的事情都搞定。看考场,给自己安排两天的作息时间,每天几点起床,早饭午饭晚饭都在哪吃怎么吃,怎么到考场考完试怎么回去,回到住的地方要看什么学什么,千万安排好,这里就不要担心多花几个钱了,这两天就算吃住都在大酒店也绝对物有所值;准备文具,一定要有好几套备用的文具;了解下考试的注意事项,比较需要了解的是清楚放卷子的那个信封的拆封和封条的问题,这个很多渠道都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很多同学最后交信封忘记交卷子了,或者交信封把身份证给一块儿交上了,或者拆卷子的时候把卷子划烂了,

大家不要笑,这都是每年必有的状况。其他需要准备的也要考虑考虑,可以到网上查或者问一下师兄师姐,看自己有没有需要的。比如红牛,这个我当时也买了一堆,但是心理作用远大于生理作用,喝完之后没觉得很精神倒是觉得特别有信心。另外,不要吃喝平时自己没接触过的食品饮料,万一闹个肚子就麻烦了。

上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事情,可以说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出了一点儿小问题考试的时候就特别麻烦,这个麻烦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就算你比计划时间花了10分钟匆匆忙忙终于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心理上的焦虑能让你10个小时都不痛快。

说到心理,很多同学都会担心真题模拟的结果很悲剧怎么办,单词又背不过了怎么办,或者特别烦躁看不进书去怎么办。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三个字,不用管。有同学又开始纠结了,这怎么能不管呢,你看我这单词背不过呀,不用管就考不上了呀等等。

这都是屁话,前几个月的时候,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单词背不过就考不上了,现在开始纠结了没有用。更重要的是,你得把自己的情绪抽离出来分析问题啊,既然单词就到这个水准了,最后一个星期的熬夜和焦虑,是绝对没有用处的,而且是肯定会起到反作用的。本来这几个月虽然复习得并不完美,不过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应该还是问题不大,但偏偏绝大多数的同学就非要在最后一周里纠结这个单词背不过那个模拟题分数低,怎么办怎么办的,把心态搞得一团糟,该看作文的时候看单词,该背公式的时候做模拟题,身体也因为焦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失眠,上火,感冒。用了半年时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础在一个星期里被自己亲手毁掉。最后一个星期,千万不要纠结于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了,比如他们都在熬夜我不熬夜是不是就考不上,比如他们做去年真题的成绩怎么比我好很多我考不上了吧。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不要还像小学生一样去紧张焦虑。

最后呢,告诉大家两件真相,第一件就是,没有人能够复习完美,能够每道题都做对。你可以打听一下各个学校的考研第一名,他们在考试前是不是也觉得没复习完,题目还有很多不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件就是,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紧张,所有考研的人都在紧张,他们中有的把紧张搞得更紧张,熬夜看书,不停做题,试图最后一周创造奇迹,这些人大都精神疲惫,心态不稳,很少能正常发挥。就算是心态正常的人,在考场上能发挥正常就已经很不错了,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影响考试成绩,前面说了根本没有人每道题都能做得完美,那么肯定就会碰到不会的地方或者棘手的地方,碰到这种地方大多数人就会紧张,往下做题的心态就会差一些,这样做不出题的概率又会变大,然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心态真的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大家要相信我。

最后提几个小建议。第一个就是一直说心态,心态要怎么调整,这个可以参照我前面的一集讲心态的。看电影玩游戏上网都是好方法,我在考试前几天还打了一局Dota,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保证有一定的自制力,能把握住分寸。

第二个建议就是考试的时间分配。这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分数分配时间。比如150分的题,一共180分钟,所以就可以1分钟做1分的题,剩下的30分钟机动使用或者做检查。比如政治选择题50分,简答题50分,一共有180分钟的时间,那么就可以花50分钟做选择,100分钟做简答,剩下30分钟机动安排。因为简答题写起来比较慢,而选择题一分钟一道题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做一道10分的简答题,花20分钟是正常,如果花了25分钟,说明已经用掉了多出来30分钟里的5分钟,这样机动时间就剩下25分钟了。以此类推,做题的时间就能安排得有条不紊了。

考研可能是我们之中大多数人第一次自己来安排并且执行这么重要的持久的一个任务或者说一项工作,这里面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次选择都将成为日后我们生活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希望大家都能成功,我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考研结束后,也欢迎大家来邮件(afeikaoyan@gmail.com)或者加我微信(wocaishiliufei)跟我讨论各种关于考研的或者无关考研的各种事情。

祝你们考研成功 🙂

全文完。

考研指南(考研指导)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