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2023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预计会超过500万,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有650多万名硕士,60多万博士。

数据上,相差十倍之多,叫人感到很意外,我国最高学历是研究生,最高学位是博士,当下就业形势严峻,学历高低,将直接影响岗位的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考编制、进知名大企业,研究生学历都显得非常重要。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么多人报考研究生,又为啥止步于硕士学位?成为博士,竞争力岂不是更强?答案现实且扎心。

超80%以上硕士不想读博,多数人表示“卷不动”,读研已经够累了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80%以上的硕士并不想读博,多数人表示实在“卷不动”,硕士学习就够难了,同学之间很卷,几乎没日没夜的做实验,写论文,博士的学习难度再高一个等级,论文质量随之上升,不少人都熬秃了

博士毕业很难,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在33岁,如果不顺利,延迟毕业,年龄就更大,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固然重要,年龄优势不能忽略,许多本科应届生都非常优秀,硕士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占了很大一部分好岗位,博士的就业情况未必理想。

巨大的经济压力,压在心头,叫人难以呼吸,家长供子女读大学,已经花了不少积蓄,读硕士又要花钱,再读博士,家长年龄已大,基本是勉强支撑,作为子女,而立之年,不仅不能让父母享福,还要外出打工挣钱,这滋味太难受了。

其他方面压力也不小,同龄人,一起考上大学,大多数都成家立业,父母颐养天年,承欢膝下,自己的事业还不曾开头。

进入实验室搞科研,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薪资待遇和自己近二十年的付出,不成正比,勉强养家糊口,徒有博士的光环,过得不尽人意,进入私企,又要担心自己创造不出更多的价值被淘汰。

然不是所有博士都过得不好,有一部分博士取得了科研成果,创造出了佳绩,为国家科研领域做出了贡献,受人敬仰,还是要理性看待。

读研不是大学生唯一的出路,理性看待择业问题

这些研究生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考研是唯一的出路,一直想过人上人的生活,不料被卷入学历之战,被迫内卷的研究生,过于看重学历重要性,看待择业问题太冲动,没有做好未来规划,别人考自己就跟着考。

学历是敲开好单位大门的“金砖”,却不代表普通砖头敲不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本科陆续招生,应用型人才备受重视,想要出人头地,学历不是唯一的方式。

大学生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术业有专攻,可以成为锻造新时代的蓝领、灰领,蓝领与白领相对,他们是靠体力劳动获得了财富,是劳动群众中的“顶层”,灰领是指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且又有高超技术水平的人员。

无论是哪一种,大学生的发展都不错,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对这部分人才需求很大。

简单举一个例子,深圳某大型工厂,开出6000元/月的工资,仍旧找不到高级钳工,网友分享信息显示,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在8000元以上,2022年薪资比2021年增长了近2%,毕业生掌握一门技术,基本不愁没工作。

拒绝就业焦虑,从提高自我开始

没有完全能保证旱涝保收的工作,大学生想摆脱就业焦虑,最好的“定心丸”是认清自我,由内到外提高开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立好未来的目标,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要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想要有丰厚的回报,大学生就要能承受高强、高压的风险。

人无完人,工作亦是如此,大学生不可耍脾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考研不是大学期间才能考,慎重做出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了,也要能和实践相结合,努力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坚定信念,无惧风雨,敢于直视残酷的现实,成为一名强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提供技能,增强了信心,进入职场后,还需要继续学习,为未来开垦出一片宽路,总之,大学生要考虑周全。

讨论话题:你怎么看硕士生不想读博士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头条创作挑战赛#

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