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含金量
不同的考研培训机构在培训学员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上课方式还是有较大差别的,有些培训班是线下上课,那么学员不管是什么天气、不管距离多远都要在上课时间到上课地点上课,这个过程可能会在路上耽误不少时间,而一些培训机构的线上课程难免因为课堂环境一般而让学员在听课过程中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 205、北理工考研辅导机构的选择干货心得
为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集中展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传统底蕴和创作成果,2021年11月30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大展在炎黄艺术馆隆重揭幕。
本次大展依创作门类分为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五大板块,共展出本院创作人员、院外特邀艺术家及优秀校友的各类作品187件,全面展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传统积淀、创新能力和学术高度。
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学脉艺魂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在开幕欢迎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
他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始终以推进中国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为初心使命,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院训为学脉艺魂,在各自的艺术创作领域精研深拓,推出了一系列兼具主题性、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本次大展既是为建院七十周年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跋涉七十载之后的一次初心回望。
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
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热烈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大展成功开幕,向70年来为我国艺术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几代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回顾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我们要以庆祝建院70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找准方向、迈开步伐,继续为推进中国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努力奋进;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坚定信仰信念、真挚人民情怀、自觉历史担当体现到创作实践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上。通过回顾和总结新中国艺术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重温毛泽东同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精神,为把艺术研究院建设成我国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艺术学科理论创新的核心基地,高端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取得更大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代表参展艺术家发言时谈到,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应走入生活,走近人民,回到艺术的本体。从审美的原点出发,热爱自然,礼赞生命,强化真情实感。7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几代文艺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各种形式、题材和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礼赞生命、歌颂时代、表现变迁。在天然纯朴的原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为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而努力创作。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养、修养和涵养。立足于“寻源问道、崇德尚艺、守正创新”的宗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与当代精神,承载具有民族气派与美学品格的绘画精品,为创作无愧于人民和匹配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而努力。
开幕致辞环节结束后,韩子勇院长为艺术家代表颁发了收藏证书。
在传统文脉之上做出新的时代创造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了院名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院训,激励着一代学者、艺术家孜孜矻矻,为共和国艺术科学建设奠基铺路。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已从最初的艺术专门领域研究单位发展成为覆盖艺术学科全域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互联互促的“五位一体”格局。
在艺术创作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拥有国画院、书法院、油画院、篆刻院、雕塑院、工笔画院、文学艺术院七个艺术创作学术机构,凝聚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成就、有影响、有担当的杰出艺术家。
观展现场
谈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院训,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表示,50年代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创作方针,一方面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表现,同时对于传统、对于时代,要进行新的阐释和发展。今天,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家应重新思考如何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投入我们的感情,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在传统的文脉上做出新的时代创造。
“从今天的展览也确实能够看到,艺术家在这些年,一方面对中国画传统的理念、方式,有深入的钻研和探索,另一方面更是用画笔来描绘当今的现实生活。无论是美丽乡村,还是劳模英雄人物,乃至支持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职业,比如快递小哥等等最普通的劳动者,也进入到艺术家观看的视野当中。这些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场景,让艺术家们感动,他们把感动转化成笔墨形式,形成了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中国画。”牛克诚说。
观展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即将迎来十五年院庆,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郅敏告诉南都记者,十五年来,雕塑院探索出了三个学术研究方向:一是“红色革命文化主题创作”;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
“雕塑其实是世界性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伟大的雕塑艺术,中国的雕塑艺术也非常辉煌。”郅敏说。此次展览展出了雕塑院13位艺术家的作品,郅敏以陶瓷、金属创作的“天象四神”系列也在展览之列。谈到《天象四神·玄武》,郅敏表示:“陶瓷是一带一路交往的商贸媒介,又是有上万年历史的载体,这件作品讲的是中国文化的理念,但它的形式是非常新的。”
“我们雕塑院有生于六十年代的艺术家,也有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每一代人对时代的感受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创作面貌也不同。我们要通过艺术、通过陶瓷、通过雕塑,来讲好中国故事。”郅敏告诉南都记者。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雕塑院也主动探索雕塑艺术在新时代的种种可能。“我们要面向更广阔的未来,要跟建筑、公共艺术,包括新的计算机科技做更多的跨界合作,这是未来的趋势。”
观展现场
文学艺术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大的一个艺术创作机构。文学艺术院院长朱乐耕谈到,文学艺术院人人才济济,这里有作家莫言、有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还有油画家、国画家、设计家、漆艺家、陶艺家、舞台美术家等等……“这个部门正好符合我们今天的‘大文化、大艺术’的概念,是一个多元跨界、相互融合的机构,也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艺术也在不断地交叉融合,通过融合和交叉,又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
在展厅中,朱乐耕的陶瓷作品《中国牛》十分引人注目。作品采用装置的艺术形式,徒手成型,以高温瓷的材质烧制而成。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件作品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也是对中国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的歌颂。
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是美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此次展览展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创作于1999年名作《朝·露·桑》。一个露水盈盈的清晨,几个年轻姑娘正在采摘桑叶,画面洋溢着朴质的生命气息和鲜丽的青春之美。
何家英曾在农村下乡,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他看来,设身处地的农村生活,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历。后来,他屡次深入农村,也一直以农村题材作为创作方向。
何家英 《朝·露·桑》
在展厅现场,何家英告诉南都记者,为了构思《朝·露·桑》这个题材,他特意去了一趟山东蒙阴采风,但画中前景里的主要人物却是他在河南写生时路过一个中学看到的。“她有一双丹凤眼,很有个性,又非常地美。我想在几个女孩中间,塑造一个特别有威望的形象,学习又好,又有组织能力,年纪偏大,几个孩子都听她的,将来可能就是妇女队长、生产队长……非常地阳光、非常正面,透着一股健康的气息。”
谈到《朝露桑》的画面结构,何家英说,画上几个女孩的组合与这棵桑树有紧密的关系。因为树紧挨着人,它强烈的肌理,很容易夺人,使人画得不够丰满。“相应地,我把这张画画得更加厚重。这是我画得最厚重的一张工笔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天的展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70年艺术创作的总结和展示,在整个展厅当中,既能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队伍实力的强大,同时今天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代表了这个时代。
“今天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雕塑、篆刻、书法等各个门类,但中国艺术研究院整体风格、追求的精神表达是一致的,就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契合着展览的主题‘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厅当中,每一件画作都代表了创作者的一种风格,一种自我的美学追求。可在不同的追求当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守正创新’。在传统中出新,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追求,也是它秉承不变的学术理念。”刘万鸣说。
刘万鸣 《珍禽异兽》系列
刘万鸣的水墨组画《珍禽异兽》系列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作为参展者,他的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恩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自己的培养。
他说,这组作品里每一幅都表达了一种心声,即心境的圆融、平和。“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盛世,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一种幸福。我借用了传统的创作题材,将我们时代的感情以笔墨的形式加以传达。老虎给人的感觉是凶猛的,但是在画面中,我表现了老虎柔情的一面。我觉得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表达。怎么反映生活、提升生活、怎么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出来,这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们的担当。”刘万鸣说。
观展现场
观展现场
观展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在中华民族昂首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全体学者、艺术家必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用手中的笔奋力谱写新时代文艺的新画卷。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展期将持续至12月21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