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这张脸初见宛若重逢,是站在时代里的每一位父亲。面对他,可以唤醒观者对每一位父亲的记忆。”

5月10日晚10点半,央视一套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如约播出。在这一集12分钟的短片里,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罗中立创作油画《父亲》的心路历程和其在大巴山的经历,在解说中向广大观众娓娓道来。

▲罗中立和画作《父亲》。

重庆日报记者电话联系上罗中立,电话那头,看完节目的他饱含深情地说:“大巴山是我这辈子永远都画不完的题材。她好比是我的精神母亲,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罗二”为村庄“带盐”

助力当地发展乡村旅游还原乡愁记忆

画中的老人目视前方,古铜色的面孔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下眼角……每一位看过《父亲》这幅画的观者,内心无不产生巨大的震撼。

1980年,创作完成这幅油画时,罗中立32岁,在川美读大三,是当时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

1981年1月17日,《父亲》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轰动全国。如今,《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国家教材,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父亲》的人物原型,是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村民邓开选。双城村曾是罗中立年轻时体验生活、找寻创作素材的地方,邓开选正是罗中立当年的房东。虽然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但和驷马镇以及双城村的情感纽带,这些年在罗中立心里一直没有断过。

▲罗中立在户外创作。

“我4月份才去了驷马镇和双城村一趟,在镇上住了四五天,在村里住了一天。”提起这趟旅程,罗中立有些兴奋。他说,听到村里的老人还亲切地称呼他当时的外号——“罗二”,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这里扎根的岁月。

《父亲》这幅油画知名度高,作为当年写生、创作地的双城村,如何借势发展?前些年,平昌县、驷马镇多方问计问需,并得到罗中立本人的支持,决定主打“乡愁牌”,更好地发挥《父亲》文化品牌作用,聚焦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留住乡愁记忆。

去年底,平昌县正式启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以“父亲村庄”为核心区,在不改变原来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这次我回去,看到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很乐意为驷马镇双城村“带盐”的罗中立,在电话里向记者推介起这个乡村旅游项目。

“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发展的‘天时’,我希望驷马镇和双城村可以打造‘中国父亲节’的固定IP活动。”罗中立说,全国的绘画票友都可以来到这里创作,给自己的父亲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到这里给父亲过一个格外有意义的生日。

大巴山给予源源不断创作灵感

乡土题材值得用一生去创作

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期间,曾有媒体记者问罗中立退休后最想做什么?罗中立风趣地回答:“到山里去。不过,退休之前,我最爱干的也是到山里去。”

罗立中所说的山,正是大巴山。它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故称千里巴山。

▲罗中立和村民交流。

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精神之母。或是高山,或是大地,也可能是河流,或者故乡。它们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对罗中立来说,大巴山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母亲,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很多人都知道泰山、黄山这些名山,我希望用我的画笔,让大家都知道大巴山。”凭借《父亲》跻身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罗中立完成了艺术创作由“神”到“人”的转变。此后,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民为表现对象,农村生活的素材和以“大巴山”为母题创作的系列作品,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古往今来,大巴山殷实的土地、纯朴的民风,培育出了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山民匠人手下世代相传的各种年画、剪纸、刺绣、皮影、木雕、石刻、泥塑……犹如大山间多姿多彩透发着乡野灵气的山花。正是这些素材,在罗中立的画笔下,变成了单纯鲜亮的色彩、变形夸张的形象、率真简略的语言。大巴山里民间艺术原生态式的欢乐、幽默和无拘无束,到了罗中立的绘画中,全部化为了本朴、由衷和自由自在的美意。

罗中立永远记得在大巴山里一个夜晚的对话。山里没有电,那天他和邓开选聊天。邓开选跟他说,“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我是农民,本分就是种地,你是画画的,本分就是画画。”这一番质朴的话让罗中立顿时明白了——他要画的就是农民。

▲罗中立在村民中创作。

“这些年我一直在画大巴山,一直在画这里的农民,但是大巴山是我这辈子永远都画不完的题材。”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位一鸣惊人的大三学生,如今也已退休七年。但是罗中立对大巴山人的那一份牵挂和那一份描绘,却从未停止。“艺术只有植根民族,展现时代精神,才有生命力。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乡土题材值得我用一生去创作。”

今秋回川美带博士生

继续为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发挥光和热

在四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四川美术学院涌现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画家,被称为“川美现象”。作为这一现象的第一批代表人物,罗中立对乡土社会的描述、对现实的关照,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罗中立在户外创作。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艺术品市场逐渐繁荣,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作为川美的老院长,罗中立对学生们又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真正的艺术才有真正的市场,好的艺术一定会有好的市场,但好的市场未必是好的艺术。”罗中立说,在充满诱惑的当下,在重压力的现在,浮躁会让人早早的夭折在市场面前,所以必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努力工作,要让市场拜倒在自己脚下,不拜倒在市场的脚下。

对已经从院长职务卸任的罗中立来说,他很愿意继续培养青年艺术人才。“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学校邀请我继续回去带博士生,今后在川美校园和在重庆的时间会比较多一些。”罗中立说,作为川美美术学学科推出的极具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有责任推动这个学科在未来创造更多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经典,持续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贡献经典范例。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