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课价格  第二,师资是选择的第二要素

民族建筑“大家”谈

编者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与建筑观念的变化,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曾经出现过诸如拼贴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单纯移植造型以及新古典化的所谓“新中式”等设计潮流和不少实际建设工程项目,但是,相关的理论积累相对薄弱,同时也较为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故在诸如传统建筑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方向和途径等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怡芳教授对传统建筑的当代传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文/徐怡芳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在我国建筑设计界,研究传统建筑现代化运用的设计方法、探索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操作路径、建构地方化民族化的新建筑体系等工作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在大行业层面,传统建筑智慧需要给予更多的广泛总结和精准提炼。

我们通过若干年来所进行的传统建筑研究、总结,以及相关工程项目的实践,认识到:历史性便是尊重文化的传承,传统建筑经验与建筑智慧的认知总结不可或缺,而本土的设计师一定要在做设计时尊重历史、主动传承本土的文化。

传统建筑的传承关系到新建筑风格的确定,关系到新建筑的方向,同时还与建筑文化与城市气质等相互作用,这些关联与影响,有时并不在短时期内显现出来,而更多的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与浸润建筑与城市,或者慢慢地透过建筑师的设计推展开。近年来,我国的建筑界先后出现了“现代中式”、“地方主义”、“地域风格”、“乡土风格”以及“汉风”、“唐风”、“徽派”、“荆楚风”等地方化的建筑现象,若干地区的城市规划也存在类似的设计趋势,各地各城市纷纷将传统空间——中轴线、围合院落、帽子顶等直截了当的作为设计,趋向于简单化符号化,也有一些依据传统建筑形制生成生硬的作品,空间形式淡薄、语意缺乏深度,似乎有了传统的空间符号就能够成为传承。

北京 人民大会堂

回顾近代时期的北京城市与建筑,我们看到异域的外来文化以及外地文化,在自我改造或修正或适应的多重变化之中,逐步融入到本地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且与地方文化汇合、并流,再向前行、再获更新与发展。在北京的近代时期,西方异国建筑元素随着西方人一起进入城市,开始在中国传统建筑上面嫁接使用,建筑符号杂糅、装饰嫁接或者分段拼接,方法混合、混装混搭,或者局部的变体改装、变形或者拼装等诸多问题纷纷显现,其中,不乏妥协、适应、冲突、对立。但这些都应属于必然的历史规律和现象,城市在中西建筑观念不断交流、碰撞,空间语汇层层融合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新的混合、杂糅,致使新建筑风格与城市特点固化下来,新体系基于内外不同的建筑类型、材料技术以及结构推动了东西方的建造技术汇集于一体。

在北京城市当中,旧城改造与更新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整片改造损伤传统的空间肌理,局部的点状插建形成新旧建筑形体冲突,空间中断使得传统文脉撕裂等几个方面,这些改造方式,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街巷结构的现状,城市所特有的传统空间形态破损、变形,有的区域甚至已经被打乱或者彻底的消失。在近20年来,北京开展的对小片局部的院落区域进行“微循环”改造,以群众强烈要求改造的破旧院落(小群落而非片)为切入点,以居民自愿、集体同意为前提,以院落为单位进行整体修缮。在北京旧城街道和胡同的传统肌理已经成片地消失或残破的情况下,或者已被插建现代新建筑的时候,就不可能依靠“片段留存”实现传统街巷肌理的延续和建筑文化的传承了。

没有传承,就容易断裂、丢失,甚至导致传统建筑经验与传统技艺失传、创新失据、方向迷失。总结传统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的传承方式就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复杂的技术与艺术综合体系,传统与传承应当前后遵序、合度合规。把握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性,将带有市井文化色彩的坊巷文化改造为具有市民文化色彩的现代社区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如北京的四合院、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特殊控制区域等等。在编订那些“街巷更新设计导则”过程当中,应遵循旧城的传统环境意向与格局,充分借鉴典型传统建筑样式,其中的改造设计若只是墨守初级观念、表面化符号、简易拼贴、粗陋变形,就有可能偏离传统样式与基本的美学宗本,而且对本市本地域的继承传统建筑无益。

北京 颐和园后湖买卖街(建筑设计:徐伯安,徐怡芳)

对应传统建筑智慧的学习,不应局限于片段传统经验的捡拾和连缀,而是专于整体、厚积薄发。传承传统建筑经验,还需提升传统文化的普及与运用,当代设计的城市、建筑、空间、园林不仅仅成于传统景致,更是体现传统意向。以北京为例,城市管理方、城市风貌的引导者适度鼓励传承的方法与传统建筑形式的创新,促进设计师们总结提升传承的门径与方法,多方位、多层级倡导与组织开展探索、甄别、吸收、借鉴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要素的传统内涵,发掘传统空间的本底与文脉,延续和传承传统空间的聚居合理性,探讨新规划和新建筑设计合理的转化、利用与表达等方面的方法。

关于传承方法。作为城市管理方、城市风貌的引导者以及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应适度鼓励传承的方法与传统建筑形式的创新,总结提升传承的门径与方法。多方、多层级倡导与组织开展甄别、扬弃、吸收、借鉴、表现地方性环境要素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发掘和掌握传统空间的文脉,延续和传承传统聚居空间的合理性,以及通过规划和设计工作进行合理的转化、利用与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尤为值得注意和理性运用。

传承具有系统性的性质,包括城市传统空间的特色、地方化建筑体系和建筑装饰体系,以及城市文化与人居住与活动等。在北京,传统建筑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明确的规律性和特定风格,需要更加全面而系统化的研究、解析传承建筑经验与智慧方面的要素,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应该是传统的基础和要素,先要明确而详细的列举出传统要素,包括:建筑群体、空间环境、构件装饰以及非物质要素。在对传统建筑的评价与认知体系当中,应适时纳入文化规划与特色规划的内容和要求。进而,更新现有指导思想及其相关的现行方式,充分利用地区的文化资源,同时引入文化规划与特色规划的方法。通过对传统建筑史、文化形态、社会背景的分析,建议北京率先在四合院集中区、古城核心区、传统风貌区等地推行文化规划(落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基于法定规划的层面在改造与更新的具体规划设计方面真正地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传承的系统性,兼顾创新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北京 颐和园后湖买卖街(建筑设计:徐伯安,徐怡芳)

故而开展传承规律研究,探讨创新路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样需要关注的提升式的传承,乃至传统得以升华的传承。于北京来说,保存和追索旧城区胡同街道的传统风貌,应系统化地确定四合院的构成体系,主要包括:

❏维护胡同的肌理,不变动历史上形成的胡同肌理、街区格局、空间群落;

❏保护保存四合院基本格局;总结提炼四合院出入口、宅门、院墙构成的围合空间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保护传统四合院的基本外形和尺度;

❏保护四合院建筑的基本材料和色彩,四合院的雕刻、彩绘、油饰及相关装饰部位的人文内涵,也包括传统四合院的传统做法和工艺技术;

❏保护传统空间的基本形态、胡同尺度和绿化特点,还需要研究提出保护这些要素的方法,以及高保真重现传统智慧的技术措施。

❏进行创新性的传承,探讨和研究传统建筑传承的当代建筑设计方法。

北京 十三陵水库 九龙宫(建筑设计:徐伯安,徐怡芳)

当代时期,城市与建筑都必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城市与建筑功能多样化,新建筑材料日益增加,建筑技术不断快速进步和迭代……,传统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损坏或消亡,作为掌握传统文化、建筑背景、面对新建筑市场的中国建筑师,需要也能够在自己所依存的雄厚文化底蕴之上发展中国特有的当代建筑文化与城市特色,立于未来城市与建筑的启起点、执著于传统的传承,当不负当代之建筑、未来之中国。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