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大学考研真题研究生官网上有吗)




湖南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大学考研真题研究生官网上有吗
  以上就是关于考研班培训机构哪家好的相关介绍,若不是特别了解考研,并且对这方面有所疑惑的人群可以去高途考研这一机构平台咨询一下,相信内部老师一定会为大家设定一个好的方案的。  怎么选择考研辅导机构?

2013年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全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后果自负)

考试科目代码:848 科目名称:经济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收入-消费线

2、吉芬商品

3、纳什均衡

4、SNA

5、结构性通货膨胀

6、自然率假说

二、简答题(任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曲线中都有一个边际替代率的问题,请问这两个边际替代率有差异吗?如果有,那存在什么差异呢?

2、有些企业亏损了,但仍然在继续生产与经营,这是为什么呢?试用图形说明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营业。

3、用IS与LM曲线说明,为什么在古典供给情况下货币是中性的?

4、绘图说明如何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并用图形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及其政策含义。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家厂商的广告对其需求的影响为P=88-2Q+2A1/2,对其成本的影响为C=3Q2+8Q+A,A为广告费用,求:

(1)无广告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有广告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广告费和利润。

2、四部门经济满足Y=C+I+G+NX,其中Y=5000,消费C=600+0.8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600-1000r,净出口NX=300-0.08Y-1000r,货币需求L=0.8Y-6000r,名义货币供给M=2960,税率T=0.2,政府购买G=600,求:

(1)利率r;

(2)价格水平P;

(3)若政府购买支出减少到580,利率和价格水平各是多少?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减免各种农产品的农业税,并对农民种田给予直接补贴,请你用所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的这一行为将会对农产品的价格、农业的发展及农民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

2、2008年面对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新增财政投入4万亿,新增银行信贷余额近万亿。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请你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或评价。

2013年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收入-消费线

答:收入-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如图1所示。

图1 收入-消费曲线

在图1(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B′,再移至A″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和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1(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1(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1(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在图1(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

2.吉芬商品

答:吉芬商品是指随着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3.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是指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的策略组合。在这一策略组合,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①“单独改变策略”。这是指任何一个参与人在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策略。其他人也同时改变策略的情况不在考虑之列。②“不会得到好处”。这是指任何一个参与人在单独改变策略之后自己的支付不会增加。

4.SNA

答:SNA即国民账户体系,是指以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统计核算的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分为国内账户和国外账户两部分,每个子账户又分设经常账户、积累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国民账户体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5.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性因素的这些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6.自然率假说

答: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二、简答题(任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曲线中都有一个边际替代率的问题,请问这两个边际替代率有差异吗?如果有,那存在什么差异呢?

答: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因此,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是商品边际替代率,是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对应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二者有差异。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在无差异曲线某一点处的斜率与该点处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二者的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

(2)前提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

(3)计算公式不同。以MRS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X1和∆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为:MRS12=-∆X2/∆X1;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则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MRTSLK=-∆K/∆L。

(4)二者的含义不同。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斜率的绝对值;等产量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上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2.有些企业亏损了,但仍然在继续生产与经营,这是为什么呢?试用图形说明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营业。

答:(1)企业在亏损时仍进行生产是因为此时生产可以在弥补可变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如图2所示,当厂商的P>ATC时,厂商获得经济利润;当P=ATC时,厂商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在图2当中的B点处,该点也称收支相抵点;当AVC<P<ATC时,厂商亏损但会继续生产以弥补在短期内存在的固定成本,在MC曲线的

段处;当P≤AVC时,厂商将关门,停止营业,即在A点处,其收益刚好可以弥补企业投入的全部可变成本,该点也称停止营业点。

(2)如果一家厂商的产量为零时,此时的利润为-TFC。产量为y时的利润为Py-TVC-TFC。当时-TFC>Py-TVC-TFC,厂商停止生产就比较有利。整理得,Py-TVC<0。又因为TVC=P·AVC,所以P<AVC。如果平均可变成本大于价格P,厂商停产是比较有利的。这是因为,销售y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益甚至不能够弥补生产的可变成本TVC,此时厂商应该停产。虽然它会因此损失固定成本,但继续生产的损失会更大。

图2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MC、平均总成本曲线ATC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

3.用IS与LM曲线说明,为什么在古典供给情况下货币是中性的?

答:货币中性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供给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在古典情况下,由于LM曲线是垂直的。因此,任何使得总需求扩0.张性右移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长远来看不会造成任何产量的增加,但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使LM曲线右移,意味着AD曲线也向右移动,对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过度需求将开始上升,但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将会下降,最终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AD曲线的扩张性移动会使经济沿着AD曲线达到新的均衡,这个过程完全抵消了由LM曲线扩张性右移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新的长期均衡,产出和利率水平都将回到原来的水平,实际货币余额不变,但物价水平上涨。换言之,在长期中,货币中性是成立的。如图3、图4所示。

图3 增发货币的长期效应

图4 货币供给增加造成AD的扩张性移动

如果经济体一开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表示此时的LM曲线是垂直的,处于古典主义情形中。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A点,如图3、图4所示,此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为i*,均衡收入为潜在产出水平Yf。当货币供给增加,比如从M扩张到M′,此时LM曲线向右移动至LM′,经济体从A点运动到B点,相应的收入水平从Yf增加到Y**,而利率水平下降到i**。再看图3,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AD曲线右移至AD′,在短期内,经济在B点达到均衡,但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长期内,产出回到自然水平Y(_),物价水平从P(_)上升到P′,即货币增长的持续增加对产出水平没有长期影响,货币是中性的。

4.绘图说明如何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并用图形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及其政策含义。

答:(1)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的结论。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通货膨胀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方案。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可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政府可以据此有意识地实行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

(2)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就是指整条曲线在u-π坐标轴中向右上方平移,此时就会引发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总产出也会减少。菲利普斯曲线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所谓的“滞胀”现象,即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

图6 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修正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失业的减少会增加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降低又会带来失业的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而这种替换关系在政策上的含义是:可以用失业来医治通货膨胀,也可以用通货膨胀来医治失业。二者在政策上的“替换”达到什么程度则应该取决于二者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的大小。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家厂商的广告对其需求的影响为P=88-2Q+2A1/2,对其成本的影响为C=3Q2+8Q+A,A为广告费用,求:

(1)无广告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有广告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广告费和利润。

解:(1)无广告的情况下,即A=0,厂商的利润函数:

π=PQ-C=(88-2Q)·Q-3Q2-8Q=-5Q2+80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10Q+80=0,解得,产量Q=8。

价格:P=88-2Q=88-2×8=72;

最大利润:πmax=-5Q2+80Q=-5×82+80×8=320。

(2)有广告的情况下,厂商的利润函数:

π=PQ-C=(88-2Q+2A1/2)·Q-3Q2-8Q-A=-5Q2+(80+2A1/2)Q-A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Q=-10Q+80+2A1/2=0,∂π/∂A=QA-1/2-1=0。

解得,产量Q=10,广告费A=100;

价格:P=88-2Q+2A1/2=88-2×10+2×1001/2=88;

利润:πmax=-5Q2+(80+2A1/2)·Q-A=-5×102+(80+2×1001/2)×10-100=400。

2.四部门经济满足Y=C+I+G+NX,其中Y=5000,消费C=600+0.85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600-1000r,净出口NX=300-0.08Y-1000r,货币需求L=0.8Y-6000r,名义货币供给M=2960,税率T=0.2,政府购买G=600,求:

(1)利率r;

(2)价格水平P;

(3)若政府购买支出减少到580,利率和价格水平各是多少?

解:(1)由题意可知,C=600+0.85Yd,I=600-1000r,NX=300-0.08Y-1000r,T=0.2,G=600,Y=5000,即可支配收入Yd=Y-0.2Y=0.8Y。则:

Y=C+I+G+NX=600+0.85×0.8Y+600-1000r+600+300-0.08Y-1000r=2100+0.6Y-2000r

整理并解得,r=(2100-0.4Y)/2000=(2100-0.4×5000)/2000=0.05。

(2)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即L=M/P,0.8Y-6000r=2960/P。

整理并解得,P=2960/(0.8Y-6000r)=2960/(0.8×5000-6000×0.05)=0.8。

(3)由(1)、(2)可知,若政府购买支出减少到G′=580时: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为:r=(2080-0.4Y)/2000=(2080-0.4×5000)/2000=0.04。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为:P=2960/(0.8Y-6000r)=2960/(0.8×5000-6000×0.04)≈0.79。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减免各种农产品的农业税,并对农民种田给予直接补贴,请你用所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的这一行为将会对农产品的价格、农业的发展及农民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

答:政府减免农业税,直接补贴农民,相当于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如图7所示,D曲线为农产品需求曲线,S曲线和S′曲线分别是减税、补贴前的农产品供给曲线和减税、补贴后的农产品供给曲线。由图7可知:

(1)减税和补贴前,农产品价格为P1;减税和补贴后,农产品价格为P2;P1>P2,农产品价格下降。

(2)设减税额和补贴额之和为T,则农民从政策中获益(P2-P3)T/(P1-P3),消费者从政策中获益(P1-P2)T/(P1-P3),农民收入增加。

(3)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

图7 政府农业政策的影响

22008年面对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新增财政投入4万亿,新增银行信贷余额近万亿。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请你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或评价。

答: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采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①运用支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②实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③多方协同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④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中央政府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总体看,两年间投入4万亿的措施的确是“生猛”的。在国际社会陷入全面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政府保增长、促内需的强力兴市之举不仅让国内经济界精神为之一振,也让欧美各国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凝聚的“硬实力”——这是必须由强大的财政、充沛的国民储蓄以及外汇储备做后盾的壮举,对此,欧美大多数国家只能“望中兴叹”,艳羡而已。不仅如此,中国政府此次还规定将2000亿资金在两会前亦即短短110天内投放于11个部委管辖的项目,按温家宝总理的话讲便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显然,这不是简单的“救市”,而是显示中国政府的实力和保增长的莫大决心。

总之不论是两年4万亿还是百日2000亿,其能救的还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急”,是一针强心剂。如图8所示,目前政府向社会注入4万亿资金,会使IS1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1上升到r2,收入从Y1加到Y2。如果保持利率r1不变,随着IS曲线的移动,收入水平会从Y1上升到Y3。

图8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但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会提高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资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它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政府投资需要做的应该是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投资的项目尽量投资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项目上,使政府的投入乘数效应最大化。

(2)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我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劳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十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使银行增加可贷资金逾3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的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希望可以遏制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倒闭潮,同时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国民消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

如图8所示,我国政府现阶段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由S1向右移到IS2,利率水平由r1上升至r2。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政府可以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LM曲线。如果LM曲线能从LM1向右推移到LM2,利率水平就能由r2降至r1。这样,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4年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全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后果自负)

考试科目代码:848 科目名称:经济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支持价格

2、占优策略均衡

3、经济租金

4、平衡预算乘数

5、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6、价格粘性

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7分,共14分)

1、当小时工资为2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15个小时,当工资上升为3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25小时。由此可以判断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1、如下图所示:Q1和Q2都是生产100公斤猪肉的生产等量线,其中Q1是没有加红霉素的情况下,Q2是加了红霉素的情况(注:红霉素是一种可以喂猪的饲料),如果红霉素免费供给,我们是否应该添加红霉素?

2、一个生产小麦的农场主向他的工人发布了以下坏消息:由于今年的小麦价格很低,我今年的收获最多只能有3.5万元。如果我付给你们与去年相同的工资(3万元),我就会亏本,因为我不得不考虑3个月前已经为种子和化肥花了2万元。如果为了那些仅值3.5万元的小麦而让我花上5万元,那么我一定疯了,如果你们愿意只拿去年一半的工资(1.5万元),我的成本将为3.5万元,至少可以收支相抵。如果你们不同意降低工资,那么我也就不打算请你们收割这些小麦了。试分析农场主会放弃收割吗?

3、试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4、试结合图形分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并对两个市场的效率进行评价。

2、我国正进入刘易斯拐点、同时也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过程,这种变化趋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请结合AS-AD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前后变动的两种状态进行分析。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与过去又有什么不同?请运用图形说明。

五、计算下列各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K1/2L1/2,如果资本存量固定在9个单位上(K=9),产品价格(P)为每单位6元,工资率(w)为每单位2元,请确定:

(1)该企业的规模收益状态;

(2)企业应雇佣的最优的(能使利润最大的)劳动数量;

(3)如果工资提高到每单位3元,最优的劳动数量是多少?

2、假设一个三部门经济,消费函数C=100+0.8(Y-T),投资I=200-1000i,政府支出G=$550,税收T=$500,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900,实际货币需求L=Y/2-7000i。

(1)写出IS方程;

(2)写出LM方程;

(3)计算均衡产出Y、实际利率i、消费C和投资I。

2014年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支持价格

答: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这种最低价格也称为最低限价。

图1 支持价格

如图1所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E点相交,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假设,政府为了扶植该行业的发展,规定了该行业产品最低价格为Pa,也就是说,该行业产品的价格必须高于均衡价格,并且不得低于Pa。在Pa水平上,供给量和需求量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上与Pa相应的点b和a决定,分别为Q1和Q2,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其差额为(Q1-Q2)。由于供大于求,按市场供求规律的自发作用,价格存在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使价格不下跌,政府在规定最低价格的同时,必须对过剩供给的部分实行收购,并且有能力收购,将其用于储备或出口,这样,就会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如果政府不能完全或至少大部分收购过剩供给产品,最低价格将难以维持。另外,一旦取消这种最低价格,市场价格便会迅速下降,恢复到原有的均衡水平。

2.占优策略均衡

答:占优策略均衡是指不管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竞赛者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的一种均衡。纳什均衡指每一个竞赛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惟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最优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也是最优的。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就是占优策略均衡。占优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3.经济租金

答:经济租金是指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出为获得该要素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租金。如图2所示,要素的经济租金为图中阴影部分:租金=p*y*-AVC,类似生产者剩余,因此也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左边的面积来表示经济租金。

图2 经济租金

当生产要素带来利润时,就会有更多的厂商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由于要素数量固定,那么准备进入行业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会抬高这些要素的价格,直到利润消失,如图2,当市场价格为P*,产量为y*时,除掉支付给固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后,经济利润为零。即租金将调整到使得利润等于零为止。

经济租金的大小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曲线愈是陡峭,经济租金部分就越是大。特别是,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它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由此可见,租金实际上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而经济租金则是更为一般的概念,它不仅适用于供给曲线垂直的情况,也适用于不垂直的一般情况。在另一个极端上,如果供给曲线成为水平的,则经济租金便完全消失。

总之,经济租金是要素收入(或价格)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用中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简而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4.平衡预算乘数

答: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

则kB=∆Y/∆G=1。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5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称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是指人们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这一因素时,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πe-ε(u-u*)。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e=-ε(u-u*)。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6价格粘性

答:价格粘性是指价格调整的过程漫长而缓慢,难以适应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商品的价格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随意变动。价格粘性分为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新凯恩斯主义将其归因于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新凯恩斯主义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实际价格粘性是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它起因于企业的成本加成定价。

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7分,共14分)

1.当小时工资为2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15个小时,当工资上升为3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25小时。由此可以判断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

答:错误。分析如下:

劳动供给曲线是描述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背弯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两者带来的效用组成。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

当小时工资为2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15个小时,当工资上升为30元时劳动者每周工作25小时,很明显随着工资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正处于L0~L1阶段,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即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起主导作用。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答:错误。

(1)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当汇率固定时,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分析如下:

①财政政策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总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抛售本币,引起货币扩张,导致图4中的LM*曲线向右移动。

图4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②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5中的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5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的条件使得货币政策无力影响收入,而财政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则更有效力。

(2)当汇率浮动时,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分析如下:

①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计划支出,使IS*曲线右移,均衡汇率上升,而收入保持不变。如图6所示。收入不变的原因如下: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增加开支或减税引起利率上升,只要利率上升到世界利率之上,资本就会流入。这种资本流入增加了外汇市场上对国内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国内通货升值,使国内物品相对于外国物品变得昂贵,这就减少了净出口,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6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②货币政策

假定物价不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实际货币余额,使LM*曲线右移,均衡汇率降低,收入增加。如图7所示。

图7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综上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货币政策相对无效,但可以改变基础货币的构成;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财政政策相对无效,但可以改变总支出构成。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1.如下图所示:Q1和Q2都是生产100公斤猪肉的生产等量线,其中Q1是没有加红霉素的情况下,Q2是加了红霉素的情况(注:红霉素是一种可以喂猪的饲料),如果红霉素免费供给,我们是否应该添加红霉素?

答:不应该添加红霉素。分析如下:

如图8所示,不添加红霉素时,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分别是L0和K0时,可以生产100公斤猪肉;添加红霉素时,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分别是L1和K1时,可以生产100公斤猪肉。显然L1>L0,K1>K0,即添加红霉素与不添加红霉素相比,产量不变,总收益不变,但要素投入量增加,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不应该添加红霉素。

图8 等产量线

2.一个生产小麦的农场主向他的工人发布了以下坏消息:由于今年的小麦价格很低,我今年的收获最多只能有3.5万元。如果我付给你们与去年相同的工资(3万元),我就会亏本,因为我不得不考虑3个月前已经为种子和化肥花了2万元。如果为了那些仅值3.5万元的小麦而让我花上5万元,那么我一定疯了,如果你们愿意只拿去年一半的工资(1.5万元),我的成本将为3.5万元,至少可以收支相抵。如果你们不同意降低工资,那么我也就不打算请你们收割这些小麦了。试分析农场主会放弃收割吗?

答:农场主不会放弃收割。分析如下:

如果农场主放弃收割,则其利润:π0=R-C=0-2=-2(万元);

如果农场主不放弃收割,则其利润:π0=R-C=3.5-2-3=-1.5(万元);

相比较不难发现,π0<π1,即农场主收割小麦比不收割小麦时的境况要更好一些。

3试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答: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G=∆Y/Y=s/v,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出比二者之比。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上的分歧。

(1)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问题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认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出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于是,哈罗德认为,虽然G=Gn=Gw,这种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途径是存在的,但是,一般说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很难按照均衡增长途径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只要满足∆k=sy-(n+g)k=0,就能够达到经济增长的稳态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

(2)均衡增长路径稳定性问题

在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中,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即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在满足均衡存在条件后,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k和y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稳态增长率为∆Y/Y=∆N/N=∆K/K=n。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k=0),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即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因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但是人口增长则会对产量增长产生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原来的k减少了),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反之亦然。

4.试结合图形分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图9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9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9中,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yf。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9中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图9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并对两个市场的效率进行评价。

答:(1)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实现的过程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①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在长期内,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如图10所示,短期内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进行生产,根据短期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MR=SMC,厂商选择最优产量Q1,获得的利润为阴影部分面积FP0E1G。在长期,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选择最优产量Q2,获得利润HP0E2I。可以看出,长期内厂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图10 长期生产中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②厂商进出一个行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减少供给,提高价格,直至行业亏损为零。

行业长期调整如图11所示。如果市场价格较高为P1,厂商根据MR=L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Q1产量,厂商获得利润会吸引一部分厂商进入该行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增加,市场上产品的供应增加,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单个厂商的利润减少。随着市场价格降低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减少为零时,新厂商的进入停止。如果市场价格较低为P3时,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产量为Q3,此时厂商亏损,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退出该行业的生产。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减少,市场的产品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逐步上升。单个厂商的亏损减少,当单个厂商的亏损为零时,原有厂商的退出停止。行业内的每个厂商都实现了长期均衡。

图11 厂商进入或退出行业

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

(2)垄断厂商长期均衡实现的过程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其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的调整一般可以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在长期,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其获得利润(或至少使亏损为零)的最优生产规模,于是,该厂商退出生产。第二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该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摆脱了亏损的状况,甚至获得利润。第三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利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获得了利润,在长期中,该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至于第一种情况,不需要再分析。对第二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分析是相似的,下面利用图12着重分析第三种情况。

图中的d曲线和MR曲线分别表示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LAC曲线和LMC曲线分别为垄断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假定开始时垄断厂商短期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上进行生产。在短期内,垄断厂商只能按照MR=SMC的原则,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上将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在短期均衡点Es上,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为图中较小的阴影部分面积HPlAB。

图1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垄断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能进一步增大利润。按照MR=LMC的长期均衡原则,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L,长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2和P2,垄断厂商所选择的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2曲线和SMC曲线所代表。此时,垄断厂商获得了比短期更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较大的阴影部分面积IP2FG。由此可见,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而且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如图所示,在垄断厂商的MR—LMC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于G,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EL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一般可获得利润。

(3)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效率问题:

①从产量的角度比较效率

由于在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中,边际成本的加成数恒大于1,所以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就意味着,对于额外一单位的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所以如果垄断厂商对这额外一单位产品的定价介于边际成本和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之间,那么消费者剩余和垄断厂商的利润都会得到提高,换而言之,垄断厂商的产量水平ym是帕累托无效的(如图13所示)。而完全竞争厂商在yc处生产,没有任何改进的余地,即完全竞争厂商此时的产量已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图13 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竞争情况下的产量,因此是低效率的

②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比较效率

如果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来度量整个社会的福利,那么通过计算垄断引起的总剩余的变化,也可以说明垄断是无效率的,如图14所示。

图14 垄断的额外净损失

需求函数边际成本相对于完全竞争时的消费者剩余,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厂商的剩余增加了:A[(pm-pc)ym],减少了:

所以总剩余的变化就是:-A-B+A-C=-B-C。

即总剩余减少了:

所以垄断引起社会福利状况的恶化。特别地,称B+C为垄断的额外净损失。相对而言,完全竞争的厂商增加供给却不会引起价格的下降,所以只要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它就会不断增加供给。

综上可知,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完全垄断市场是帕累托低效率的。

2.我国正进入刘易斯拐点、同时也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过程,这种变化趋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请结合AS-AD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前后变动的两种状态进行分析。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与过去又有什么不同?请运用图形说明。

答:(1)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2)如图15所示,刘易斯拐点是AS曲线由水平变为向右上方倾斜的转折点。在经济到达刘易斯拐点前,企业可以以不变的工资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对应AS曲线的水平段;在经济到达刘易斯拐点后,企业要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只能付出更高的工资,对应AS曲线的倾斜段。

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AD曲线右移。在刘易斯拐点前,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右移至AD2,产出增加,失业减少,价格水平不变;在刘易斯拐点后,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3右移至AD4,产出增加,失业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即用通货膨胀换失业。

图15 AD-AS模型与刘易斯拐点

五、计算下列各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K1/2L1/2,如果资本存量固定在9个单位上(K=9),产品价格(P)为每单位6元,工资率(W)为每单位2元,请确定:

(1)该企业的规模收益状态;

(2)企业应雇佣的最优的(能使利润最大的)劳动数量;

(3)如果工资提高到每单位3元,最优的劳动数量是多少?

解:(1)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理由如下:

对于任意的t>1,Q(tK,tL)=2(tK)1/2(tL)1/2=2K1/2L1/2·t=tQ(K,L),所以该生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2)如果资本存量固定在9个单位上,企业生产函数为:Q=2×91/2L1/2=6L1/2,此时企业利润函数:

π=PQ-wL=6×6L1/2-2L=36L1/2-2L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L=18L-1/2-2=0,解得,L*=81,因此,企业应雇佣的最优的(能使利润最大的)劳动数量L*=81。

(3)劳动的边际产量MPL=3L-1/2,如果工资提高到每单位3元,由企业要素使用最优原则:P·MPL=W。可得:6×3L-1/2=3,解得L*=36。因此,工资提高到每单位3元时,最优的劳动数量L*=36。

2.假设一个三部门经济,消费函数C=100+0.8(Y-T),投资I=200-1000i,政府支出G=$550,税收T=$500,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900,实际货币需求L=Y/2-7000i。

(1)写出IS方程;

(2)写出LM方程;

(3)计算均衡产出Y、实际利率i、消费G和投资I。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100+0.8(Y-500)+200-1000i+550=450+0.8Y-1000i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2250-5000i。

(2)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即L=M/P,则Y/2-7000i=900。

整理得,LM曲线方程:Y=1800+14000i。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联立IS、LM曲线方程:

解得,均衡时的产出Y*≈2132,实际利率i*≈2.37%;

消费为:C=100+0.8×(2132-500)=1405.6;

投资为:I=200-1000×2.37%=176.3。

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哦~,包括但不限于招生情况,初复试资料和找直系学长学姐

整理不易,点赞关注一下吧~

考研真题:福州大学837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真题:东北大学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真题:北京工业大学812材料力学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北京科技大学856环境工程学真题

考研真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09数学基础真题

考研真题:北京科技大学835有机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真题:北京理工大学871管理学真题

考研真题:北京邮电大学804信号与系统真题

考研真题:北京师范大学721艺术原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真题:北京工业大学80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真题

湖南大学考研真题(湖南大学考研真题研究生官网上有吗)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