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康国是中国哪里 康国政个人主页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康国是中国哪里的问题,以及和康国政个人主页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何国在哪里
  2. 中国古今地名大全
  3. 康国明是哪里的中青旅董事长
  4. 古代的卫国位于哪里

一、历史上的何国在哪里

1、许多人在谈到何姓源流时,常提到历史上的何国。有人撰写说历史上的何国不止一个,但从我们目前查到的史料来看,名为何国的,只有隋朝属国之一的“屈霜你迦”。

2、历史上的何国在哪里?据《隋书·西域传》记载,何国,译为“屈霜你迦”,又译为“贵霜匿”,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隋朝的众多属国之一,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唐朝时期,何国叫贵霜州,故地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方。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3、何国是昭武诸国之一,曾一度属唐朝管理,史称昭武九姓。《隋书·西域传》说:“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新唐书·西域传》说:“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黑城故地。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等诸王,其君旦诣拜则退。贞观十五年,遣使者入朝。永徽时上言:‘闻唐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俄以其地为贵霜州,授其君昭武婆达地刺史。遣使者钵底失入谢。”

4、史载,贵霜帝国衰亡之后,至隋唐时,其故地之北的康居出现了所谓“昭武九姓”。据《新唐书·西域下》记载:“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昭武”之名来源于河西走廊的昭武城(今甘肃),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昭武原为月氏国都,其人西迁,国都之名亦随之西移。昭武本义即京城。昭武九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昭武九姓人善经商,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5、昭武九姓的何国人都姓何吗?《隋书·西域传》明确指出:“何国??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就是说,何国人不姓何,康国人也不姓康。康国的国君姓温,后分出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皆氏昭武。康国是九姓国的宗主国。唐代,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于是,他们便以国为姓,改为汉姓“康”。安、曹、石、米、史、何早首裂等国也同康国一样,进入中原后均以国为姓,且被汉化。

6、何国人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原的?据史料记载,从南朝梁代开始,中原就有来自西域的何国人。隋朝就有何国人经商而定居四川郫县,他们的后裔已经在隋朝为官,而且都用汉姓何,如音乐家、哲学家何妥,著名工艺家、建筑家何稠等,其祖上都是西域人。唐中叶后,何国人大量拥入中原居住,或经商,或为官,或为僧。宋代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记载这样一件事:唐代龙朔年间,有异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间。有人问陆闭:“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问他是“何国人?”回答“何国人。”李邕据此为僧伽作碑云:“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说罢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其实,“痴人说梦”的不是别人,正是惠洪自己。因为僧人惠洪不知道隋唐时期有一个西域城国叫“何国”,何国与汉地有来往。西域僧人多以国名为姓,如安世高是安国人,康僧会是康国人。所以僧伽来自何国,自称姓“何”,就不足为奇。

7、既然昭武九姓的何国人原本并不姓何,为什么进入中原后都改姓何呢?强哥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改”。“何国”的国名应该是中原“音译”出来的。历代的《西域记》都是中原人编撰,故西域各国名应该是音译,比如何国的“何”,西域人或读“火huo”音(第二声),与“何”音近,所以译为“何”。后来的许多少数民族改姓“何”,大都也是因为“音近”而改。二是“自改”。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对西域各国已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仅国家称臣进贡,其国人也纷纷到中原谋生、找工作、考功名。何国人也是如此。何国人到中原或商或官或僧,为方便交流方便工作而取一个汉姓。何姓为华夏旧有之姓,何国的国名中的“何”字或发“火huo”音,与“何”音近,故取汉姓最简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读音直接改成“何”。这样在何姓的族群中,又多了一支来自西域少数民族何姓人。他们进入中原后,涌现不少名人,如上述提到的隋朝何妥、何稠外,唐朝的安史部将何千年;河北藩镇中有魏博节度使何进滔、何弘敬、何全皋祖孙三人,中唐时宫廷侍卫中的神策军将领何文哲等,都是昭武九姓的何国人或其后裔。虽然这支何姓人中后来有人被“封”或自称为庐江何氏,但实际上他们与“韩改何”没有关系。

8、近来发现,强哥在今日头条《强哥说何》发表的部分原创文章,被一些人抹去作者而署上自己的名字(网名)发表于其他媒体上,或假借作者授权其发表。强哥除在今日头条/头条号发出,并由今日头条推荐外,未授权其他作者发表。转载者请标明出处与原作者。

二、中国古今地名大全

1、建议你查《古今地名大辞典》,下面我给你发下古今地名对照表.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二画】【三画】【四画】【五画】【六画】【七画】【八画】【九画】【十画】

3、【十一画】【十二画】【十三画】【十四画】【十五画】【十六画】【十七画】【十八画及以上】

4、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5、理番—一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6、琅邪一一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7、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8、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9、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10、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11、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12、乾州——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13、乾陵——唐高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已发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14、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15、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16、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17、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系关中与塞北间的交通要冲。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以御西夏。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18、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19、黄——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20、黄州——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

21、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

22、黄浦——上海市内黄浦江旧称。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23、黄天荡—一①今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黄天荡之名。韩世忠阻击金兀术于此。②今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黄天荡,“黄”一作“皇”。

24、黄龙城——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

25、黄金台——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

26、黄陵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

27、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28、黄歇浦——上海市内黄浦江别称。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凿黄浦事纯系后人误传。

29、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30、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31、曹——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

32、曹州——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黄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今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

33、曹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

34、瓠子河——古瓠子河,从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先向东南到古巨野泽,干流在泽的西北面向东北流去,注入济水。汉武帝时,河决瓠子,即濮阳方面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经瓠子河灌进巨野泽,由泽向东南溢出,通于淮泗。河决在公元前132年,堵塞决口在公元前109年。

35、盛京——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

36、盛乐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

37、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今分属聊城、冠县。

38、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

39、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为今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40、常州——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

41、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42、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43、野王——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44、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45、鄂县——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46、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47、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

48、崇——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

49、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50、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

51、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52、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

53、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

54、符离——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55、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今江苏吴江县一小湖。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56、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陕西眉县西南,详见“褒斜道”。

57、猗氏——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

58、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59、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60、商於——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61、商山——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62、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63、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

64、章武——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

65、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66、望海蜗——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辽宁金县东北。

67、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68、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

69、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70、康居——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71、康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72、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昔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浅而废。

73、阏与——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

74、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

75、清口——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

76、清州——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77、清河一一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清江市、淮阴县。

78、清源军——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

79、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80、鸿沟——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360年。

81、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82、涿郡——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83、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84、淮安——①今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治淮安,即今县。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⑧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今河南泌阳)。

85、淮阳——今河南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86、淮阴——东魏置淮阴郡,辖今清江市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今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今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87、淮南——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88、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89、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县),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

90、涪县——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

91、涪陵——西汉涪陵县在今彭水,刘备在此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

92、淡水一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从淡水河口循台湾岛西岸而南,今新竹县,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

93、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属河北)。唐先天时治陆泽(今深县西)。宋治静安(今深县南)。明移治今县,省静安不设。

94、淄青——唐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

95、密州—一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诸城。明废。

96、梁门——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后周置梁门口寨。宋为静戎军(澶渊之盟以前名)、安肃军(盟后改)治所,仍有梁门之称。

97、梁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后世多仅有陕南。魏治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今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

98、梁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99、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今以梁溪为无锡的别称。

100、隋一一周时的姬姓国,在今湖北隋县。春秋后期为楚附庸。

101、隆兴——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治今南昌。参见“洪州”。

102、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

103、维州——唐维州在今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今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

104、维扬——《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语,“惟”通“维”,遂以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

105、绵山——传晋介之推隐绵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亦称介休山、介山。

106、绵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

107、绿林山——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近人又有为大洪山之说。

三、康国明是哪里的中青旅董事长

康国明:男,1970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具有律师资格,中共党员。历任北京大学团委办公室负责人,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办公厅主任、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常委、副市长、政法委副书记(挂职),中国青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现任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四、古代的卫国位于哪里

1、卫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

2、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3、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

4、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迁都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5、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前254年,卫怀君入朝魏国被囚杀,卫被魏兼并,成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婿也是卫怀君之弟卫元君为卫君。

6、卫元君只是一个封君,是诸侯国国内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

7、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OK,关于康国是中国哪里和康国政个人主页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指南 » 康国是中国哪里 康国政个人主页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