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课程的理论有哪些,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




一、理论的课程有哪些

哲学理论课程:哲学是探究宇宙、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哲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流派以及哲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存在主义、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等,都是哲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结构、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特色。此外,文学理论还会探讨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

科学理论课程:科学理论课程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各个领域的科学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理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经济学理论课程: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经济系统和经济政策的学科。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市场供求、价格形成、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等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

政治学理论课程:政治学研究政治系统、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以及权力运作等。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等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以上五类课程涵盖了哲学、文学、科学、经济和政治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

二、简述主要的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被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英国斯宾塞、德国赫尔巴特、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这一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自“二战”后,这一课程理论主要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以巴格来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也就是说,要素注意重视传统学科课和系统知识的传授。

永恒主义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永恒主义强调具有理智训练的传统永恒的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理应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也可称之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为代表。他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应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奈勒为代表。他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应当把教材看作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真正的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并且,存在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课程理论有哪些内容

1、课程理论是指针对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课程理论不仅仅关注教育内容的设计,还探讨了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将从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五个方面,对课程理论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2、课程理论是指对教育课程相关方面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它是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到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课程及其实践问题。

3、课程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学者开始提出关于课程的理论,这时候的课程理论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到了20世纪60年代,课程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关注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反应、学习以及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20世纪70年代,课程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教育、社会分层等方面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课程的评估和改革等议题。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理论的研究趋势更倾向于借助科技手段改善课程设计和实施,促进课程和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4、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课程理论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按照研究层次和实践方向,可以分为宏观课程理论和微观课程理论。宏观课程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等大体系问题;微观课程理论主要关注具体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问题。根据课程的内容类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重点关注某一领域的知识传授;跨学科课程则着重于不同领域之间的整合和交叉;综合课程则以综合多种学科为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还有学生中心课程、社会责任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5、课程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主要是基于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访谈、观察等方法,通过个案或少量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课程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性现象;量化研究则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宏观角度研究课程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普遍性规律。

6、课程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基于课程理论,各国教育部门可以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理论,设计和实施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课程理论也可以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组织提供培训和教育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四、课程层次理论的内容包括哪五个方面

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正式、领悟、运作、经验五个层次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性教育或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这属于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许多人理解的课程就是指这类课程。

3、领悟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影响。

4、实行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

5、经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这是由学生从实行的课程中获得的东西和对这些获得的东西的看法构成的。

在教育教学中,这五种课程类型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教育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五种课程类型的因素,以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从古德莱德的这一课程层次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理想的课程也好、正式的课程也好,正是我们传统认识范畴中的课程概念,而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尤其是经验的课程,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真正的创生性课程。

关于课程的理论有哪些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指南 » 课程的理论有哪些,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