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同学们,我们去实验室看看。”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安全学院)辅导员热情邀请同学们参观实验室。

“实验室不就是各种仪器的‘锅碗瓢盆’吗?我们的实验室有什么特别吗?”一位同学提出疑问。

“咱们这次要参观航安楼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重点实验室、适航审定中心大楼大型客机电磁环境效应审定技术实验室以及航空人为因素实验室。要知道,包括C919和ARJ-700灯在内的国产飞机,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些实验室内取得的。”

同学们不禁感叹,这几间小小的实验室居然为国产飞机事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纷纷表示:确实要到实验室去看看。

安全命题再大 也要从小事做起

11月初的一个晚上,天津市应急管理局专家、中国民航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青松来到了中航大的航安楼。一进门,他就亲切地说:“同学们穿上校服就是精神,很有仪式感啊!”

同学们身着崭新的西装校服,印有飞机的肩章彰显着民航人展翅航空的热血。男生整齐的发型、女生干净的发髻、锃亮的皮鞋、抖擞的精神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张青松说:“做科学研究就是干大事业,干大事业是要有仪式感的。同学们只要穿上正装,就会感觉精神和行动都会统一起来,全神贯注把一件事情做好。安全也是如此。”

同学们听完张老师的这番话后,都为这份“仪式感”感到高兴。

张青松表示,安全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国家安全、公共安全、行业安全,但尽管安全命题再大再广泛,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有仪式感,做好一件件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回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之初,一批精神饱满、生活中满满“仪式感”、科技报国心切的老师和同学参与了实验室和仪器的设计及打造过程。不过,他们的“仪式感”不是“西装革履”,而是穿好防爆服和实验服的“严阵以待”。

当时航空火灾应急和电池安全实验器材设计,国内未有,世界稀缺,故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探索和设计出适合我国航空领域的实验设备是一条道阻且长和充满艰辛的路。

“研究生和博士是干什么的,那就是要自己研究,自己演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刚刚创立时,学院老师和学生们在无数实验材料的甄选中探索,在无数的实验数据中演算,从无到有打造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只是普通演算,按套路出牌,难道不是普通中学生都能够完成的研究吗?关键就在于数据采样、条件分析,都需要自主独立探索。研制之初,各种实验仪器还比较糙浅,经过数年打磨,这些实验仪器才慢慢臻于完美,不仅符合耐高温、防爆等一系列安全要求,更能进行一系列实验,而且设计得简洁、美观、大气。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参与过国内各大火灾应急安全实验设计项目,将在不断完善中为中国民航大学打造“顶尖安全”做出更多贡献。

亲身实验理论和实践的互相融合

一位同学身着实验服,戴着厚厚的实验手套将手伸入实验仪器。这是在航安楼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展示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仪器,不仅能对电池的防爆进行测试,也能通过特殊定制的玻璃罩观察到电池的变化情况。

据展示这项实验的2021级研究生刘添添介绍,该实验仪器应用于航空锂电安全研究。大多数时候,光靠理论演算是不够准确的,也有一些情况会难以料想。要验证计算是否准确,考察实际情况,他们经常要用到这类实验仪器。

印有“科学严谨,安全顺利”字样的横幅悬挂在实验室上。有时候数据准不准确,严不严谨,要靠一次次实验来验证。

推开一扇门,同学们走进“人为因素”实验室。中国民航大学博士生导师汪磊开展讲座,指出“航空人为因素”是当今威胁民用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开展“航空人为因素”的研究对保障航空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后,汪磊给学生展示了生理设备光电容积脉搏波测量设备及眼动参数等航空人为因素研究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同学们走进了A320飞机模拟驾驶舱,老师们着重演示了仪表和操作方法。学生们在参加完模拟机体验后,对研究航空人为因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主讲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准民航人”,尤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思维;做为新时代青年人要有砥砺奋斗的精神,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要努力做一个敢于挑战、敢于斗争、具有系统思维的安全青年。

电流声吱吱作响,同学们来到了闪电间接效应与静电放电重点实验室。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刘家豪、刘德旭依次介绍实验室装置与项目。在闪电间接效应与静电放电实验室,刘家豪为学弟学妹们科普闪电所产生电磁环境对飞机内部造成的影响,并对实验室内每台机柜进行详细讲解。

推开一扇窗,场景切换,师生们踏入电磁环境效应适航审定技术实验室。这间实验室因为存在强辐射,具有严格的封闭性,故被实验人员们称为“暗室”。庞大的负载电源、全封闭抗干扰环境、极具科技感的内墙,令学生们大开眼界,好奇不已。

依托该实验室,安全学院开展了无人机高强辐射场干扰效应试验、国产机载设备电磁干扰试验方法等工作,有效支持重点研发计划、民机科研专项、天津市自然基金等在研项目的开展。

“我们团队目前正在进行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小型航空器整机电子线路设施实验,这也是对国内无人机适航领域空白的填补。”2021级研究生刘德旭介绍说,“另一方向是由中国民航局与实验室合作,为北斗机载的GPS设备进行电磁兼容和防护测试。能够参与这些项目,令我倍感使命在身,荣幸与责任并存。”

用“顶尖安全 一流队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科研人员们不舍昼夜地研究,矢志不渝的信念,奏响了安全事业的凯歌,影响着一届又一届中航大学子奋楫扬帆。

中国民航大学副研究员马振洋曾参与了C919机载系统电磁防护试验方案制定、评审及适航验证等工作,他重点列举国产ARJ21-700飞机项目与C919飞机项目推进过程,结合案例讲述他在现场参与闪电防护验证试验时,体会到的工程人员的“工匠精神”,在试飞基地评审E3防护试验方案时感受到了试验团队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安全至上,细微之处逐层推敲,追求极致。”他对学生说,“安全是民航服务的第一需要; ‘顶尖安全’在学校民航特色学科生态体系中位处于重要位置;而我们中航大学子又是安全事业的主力军,民航安全的先锋队。我们自己要有‘一流队伍,顶尖人才’的团队意识。”

安全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肖芯蕊参观完实验室后说:“在这次活动中,看到适航中心人员不舍昼夜地研究,我倍受鼓舞。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安全学院的学生,就是要以‘顶尖安全,一流队伍’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找准定位,凝练埋头苦干、担当作为的精神,朝着‘适航’内涵不断前进。”

安全一直是民航业发展的核心,打造出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的航空设备,提供安全稳定、让用户放心的服务是中航大人的使命。中航大在该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构建了由“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六大学科群组成的民航特色学科生态体系。安全学院结合学院定位、学院发展,组织学生们走进实验室,让同学们亲眼观察、亲身体会、亲自感悟,不断把思想和行动向“顶尖安全”靠拢,力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丰富理论知识,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科技型人才。

去实验室看看,不只是参观实验室里的“锅碗瓢盆”,更重要的是耳濡事业的思想,目染实验的熏陶,用历史浇灌初心,用实干话初心感悟,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朱璨琪 赵翔宇)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