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马主任非常随和、热情、负责任,对待我们就如家人般亲切,老父亲三次意外骨折都是来找马主任看好的!我们全家都非常感激他!”这是杨大伯的女儿在看到记者采访时,主动上前对记者说的话。
“马主任是一位好医生!非常专业!住院期间对我照顾的事无巨细,马主任就是医者仁心的最好体现!把自己的手术交给他做,我既安心也放心!”旁边病床刚做完手术的李女士也主动侃侃而谈起来。
听完患者及家属的评价,不禁让人对马群莹主任产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如此高的评价?跟随马主任查完病房,记者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谈起漫漫行医路,马群莹一一道来……
与骨“结缘” 潜心钻研
1994年马群莹从西安医科大学安康分校毕业,那个年代受限于医疗水平与医疗人才的稀缺,国内骨科手术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我毕业后就到安康市人民医院,选择骨科一是因为自己喜欢和热爱这个领域和学科,二是当时医院正好也缺少骨科医生,就这样一干就是近30年,或许这就是缘分吧!”马群莹主任这样描述自己与骨科的“结缘”。
提起骨科医生,普通人浮现于脑海的可能是“勾锤钻凿,钳拧钉撬”,如木匠、铁匠一般。对于这点马群莹主任并不认同,“骨科手术不只是“敲敲打打”,以关节置换手术为例,需要通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后,让人工关节与患者身体融为一体,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自由。”
“在安康工作的那些日子,我获得了不少奖项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自己在褒奖和激励中更加有动力为患者带去更好的医疗技术。每当看到患者通过自己做的手术痊愈,才是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满足!”马群莹说道。
马群莹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在工作岗位和医学领域潜心钻研,埋头技术攻关,五年里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刻苦钻研、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在安康率先开展了无静脉吻合断指再植、足趾综合改形再造拇手指等新技术,中、省电视台曾多次予以报道,这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了安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助推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2018年马群莹来到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填补了附属医院外科的一些业务空白。告别了自己在安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从医路,马群莹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继续深耕细作,造福病患。
在马群莹接诊的诸多病患中,老年人占比很大,大多都是意外造成的骨折,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决定了手术的难度。
“很多老人在发生骨折后,会害怕做手术。因为不少老年人基础状况不好,长期服用药物,他们不仅担心手术破坏身体平衡,更忧虑身体的耐受性和手术的成功率。”马群莹说,关键在于手术能否成功,成功的手术就能够避免老人长期卧床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重新获得优质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如同孩子,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病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态,积极开导、悉心照料,会让患者更放心的治疗。”马群莹像医生、像朋友、也像亲人,医路漫漫、艰辛曲折,他总说:“看到患者康复,一切辛苦都值得。”
从医三十年来,马群莹一直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平常的工作中与每一位病人保持友好关系,耐心地询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以及基本情况,多次在寒冬半夜从家中赶往医院抢救病人,风雨无阻。也许有人说这是身为医生的职责,但又有多少人能三十年如一日地对患者耐心负责呢?从青春年华步入知命之年,一路风雨兼程,他用责任兑现信任,用技术践行担当,在国内骨科领域享誉多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更是他们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马群莹更是将这种精神化身为对职业的热爱,对患者的责任,给予更多患者健康和温暖。
拉开人生帷幕的是医生,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医生。医生的每一个温馨微笑,每一个细微眼神,每一句的耐心询问和每一个轻微的动作都能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平等、善良、真诚地面对每一个生命,把患者放在心中,是马群莹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最好诠释!(王雅 记者 韩永国)
马群莹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骨外科主任。1994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骨外科工作,2006年在陕西省手外科研究所进修,进修后完成安康市首例手指末节离断指动脉静脉化再植手术,《手指末节离断指动脉静脉化再植》项目获安康市200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引进带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在2011年因《带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项目获安康市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常见的手指末梢组织缺损中吸收消化先进技术采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取得了成功。近年来,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开展经验总结,先后在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6篇。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