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考研(西南财经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考研,西南财经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网传因为菲尔·迪布韦克(Philip H. Dybvig)教授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为了公平公正起见,西南财经大学不得不在2021年解雇他,后者则于2022年10月,获得了新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消息传出,舆论几乎一致地群嘲西南财经大学太没眼光,把煮熟的鸭子搞飞了。

有趣的是,西南财经大学也没费劲巴拉解释,到底是什么合同原因,以前迪布韦克教授可以轻松履行的,为什么工作10年以后,突然就没法履行了。

其实摊台面讲,原因非常简单。

因为20年新冠疫情后,中国大陆为了”给每一位中国公民买一份健康保险”,推行了相对激进的防疫措施,这本来是从利国利民出发的好事。

当然好事多磨,执行措施至今,连接中美的航班较正常年份少了很多很多,票价跟各航司运营不受限时相比贵了好几倍,且往返一次极其不容易。

去成都若经香港中转的话,现在的政策是至少得在香港隔离4天。之前的20年~21年,则更久,再加上入境(大陆国际口岸,比如成都)以后的隔离要求,实际在隔离上花费的时间不少于2周。

但西南财经大学和迪布韦克的合同约定是每年来华至少授课2个月时间。

有不懂事的成都网友在议论:你想想看来就干两个月的活,但至少隔离2周,而且机票还不好买,搁谁谁愿意陪着你们耍啊?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从迪布韦克社交媒体内容看,他确实非常喜爱成都,喜爱中国人民,也非常享受这里的安逸生活(全球疫情爆发前)。

其实早在08-09年,他就每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1个月,如果算上这部分,其实迪布韦克已在西南财经大学整整工作了13年。

但“动态清零”、“应封尽封”、“应检尽检”常态化后,对往来于中外的,从事科教文卫事业的国际工作者,确实产生了较为明显阻碍作用。

很多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包括迪布韦克,遇到这个问题后,就显得非常不适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个人的不满情绪。

照道理,再牛的外国专家,也应该尊重雇主国家关于防疫的各项规定。但迪布韦克偏偏是那种自认为遇到了“很不人性化”的对待后不吐不快的人。

你想想迪布韦克的祖国——美国,自疫情以来死亡人数超100万人,防疫成就(死亡人数)跟咱们中国一比,差太多了。

更可怕的是,美国上上下下绝大多数人,觉得风险自担是应该的,自己的命怎么活,该由自己来选择,不用别人甚至政府以“无私关怀”的名义限制自己的“自由”。

这种想法有多可怕呀?命都没了,自由还有意义吗?

迪布韦克也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所以他非但不领情中国的防疫措施。反而为了“自由”,跑回健康更缺乏有效保障的地方——美国。

当然,从迪布韦克视角看,他现在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情挺好,一是不用再为如何往返中美而焦虑了;二是他现在也可以和同事、学生一样,不强制戴口罩。

西南财经大学视合同约定,以及迪布韦克的个人意愿,能及时解除合同,其实有效排除了一个矛盾升级后的地雷。

避免了一个更令人尴尬的结果:在中国执教的诺奖得主,获奖后抨击中国的防疫措施。

毕竟人家是外国人,而且是著名学者,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些什么是他自己的自由,如果口不积德的话,话会有多难听真还难说(如果迪布韦克自认被气得够呛)。

现在,面上友好分手,彼此相安无事,其实给了双方一定的回旋余地。

如果没有疫情和防疫,西南财经大学确实完全有可能摘得一枚在任教职人员的诺贝尔奖,那也是在国内很稀有的荣誉了。

但若为了这枚诺贝尔奖牌,主动放弃“动态清零”、“应封尽封”、“应检尽检”等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防疫办法,那就很得不偿失了。

很显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西南财经大学表面上意外弃奖诺贝尔,实则为了顾全大局,坚持了中国高校的立场,也避免了外国专家因为自认为受“委屈”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我们该为西南财经大学错失诺贝尔经济学奖荣誉叫好。

西南财经大学考研(西南财经大学考研专业目录)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