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研,高等教育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习近平在大会上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引发热烈反响。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翟博、高宝立、苏德毕力格等3位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学习感受。
翟 博
学咨委委员 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报告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主题,深化了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新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把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新高度。围绕报告教育主题,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格局下一体化战略部署,强化了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新任务。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既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设定和战略部署,也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新提升,更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的关系,更加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全局性、整体性设计和一体化推进。
二是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战略下一体化战略设计,深化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使命。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战略安排,以高度的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设计,既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格局下、统筹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首要任务下,全面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力量源泉。
三是报告首次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布局下一体化加快部署推进,体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到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总体目标。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论断,既体现党和国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高度重视和紧迫需要,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充满期待。
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高度新水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把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高宝立
学咨委委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才培养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的全面阐述中,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谈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时,多次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在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求,深刻思考时代新人所需的素质构成,内容指向、实现方式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目标、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做好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大志向。
第二,五育并举,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决不应仅仅教给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教授他们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熟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刻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他们培养成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文化艺术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人。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重视理论知识掌握和提高政治辨别力思想性和政治性相融通、价值观培育和专业技能提升。目前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提上日程,建构“核心价值观,文化素养,关键能力,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应进一步改进,既应该重视基础性常识性、专门性,也应注重前沿性、趋势性、综合性。使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建设性地思考问题。
第三,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以人才培养为基点,集成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教学、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将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引擎,使教学更接近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实际,积极推动科研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学科间融合和渗透,这将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导学导研机制,从跨学科知识、跨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加强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形成贯通课堂内外的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充实教育资源,打造精品课程,高质量驱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体现人才培养需要。
苏德毕力格
学咨委委员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更是党和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从框架结构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总论部分总结了发展成就及其原因、阐释了党的执政经验、提出了新的重大论断和命题;分论部分中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也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作为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助力党的民族工作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民族高校文科教师,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责无旁贷。
首先,深居书斋会通思想扎根田野做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从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和做到学术自觉开始,只有教师自身会通古今中外思想,扎根田野研究问题,才能不断厚植学术素养和提升育人能力。过去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多模仿和套用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民族高校文科教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运用学术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初心在于促进社会进步、开展民族理论宣传、凝聚各族群众心理、稳定国家发展时局、促进个体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使命在于构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高校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大先生”在落实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国情调查“三大调查任务”中,形塑了“行行重行行”的学术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高校文科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应赓续学术精神,创新学术研究范式及方法,将“书斋式”思辨研究和“田野式”实证研究相结合,才能在学术创新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通过知识供给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其次,寻求学术理论创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难以解释和解决中国实践问题,因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民族高校承担着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以及制度化的重要机构。民族高校文科教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这就要求文科教师不断推进基于实践的学术理论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然后通过学术创新生产中国标识性概念、自主知识原理和原创性知识范式,以此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知识资源保障。
最后,科研实践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民生事业,更是国家战略,特别是高等教育要通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来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高校作为国家的公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其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职能,要高效处理好两大社会职能间的关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各民族高校应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有组织科研,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文科教师担当作为,让真正的“能者”和“智者”牵头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样既能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践行“做中学”的育人理念,也能将高质量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拓展为教学资源,从而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以此培养能够从中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能够传播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思想、中国新理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换言之,民族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践育人模式,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勇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有政治层面的高瞻远瞩和理论层面的深度反思,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切实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体民族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怀“国之大者”,聚力“四个服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学术立会 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 创新强会
微信号 : zggdjyxhwx
网址:https://www.cahe.edu.cn/
高等教育学考研(高等教育学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