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培养管理科)




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培养管理科
  现在考研的小伙伴确实是很多的,有很多人对于考研培训班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选择考研培训班的时候都是很头疼的,不知道应该跟着他人来选择考研培训班,还是自己踏踏实实的复习,其实想要不想选择考研培训班都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决定的,如果自控力以及学习能力比较差,还是需要报一个考研培训班,那么考研数学网课大概多少钱?  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考研辅导机构那么多,那么优质的考研专业辅导机构标准是什么呢?

1978年,有着红色基因的泸州医专升格为泸州医学院。而其附属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卫生部第一总医院第一分院的部分干部战士集体转业组建的医院,也相应更名为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泸医附院)。

泸医附院人以崭新的面貌

迎接改革开放的到来!

40年日新月异

如今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

我们截取了医院发展的几个横剖面

串联起它40年走过的发展记忆

……

1979年投入使用的老门诊楼

1

传承与奠基

他们是改革路上的践行者

1978年,对于当时正在读高中的杜一华来说,他生活的泸医附院有了变化,继新修的老门诊大楼在前一年投入使用后,医院又迎来了升级更名。但不变的是在影像科工作的母亲每天仍旧围着那台国产的X光机忙碌。杜一华回忆道:“虽然是泸州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但当年大家的生活、工作条件很艰苦。医院的知识分子一家三代6口人挤在27.5平方米的两小间居住;医院内科、外科、妇儿科所在的3幢楼,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的老房子;床位仅有500多张;医疗设施设备都很简陋;医生少,病人多,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都很繁重;不少当时的中流砥柱都成长为了一代名医。”

治病救人的初心让杜一华在1979年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准医生,治病救人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如今,当年的少年郎已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院长。

杜一华(左三)看诊

“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让西南地区的患者就近得到优质的诊疗,是附院人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初心,离不开发展。1978年,范生尧还是当时泸医附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当时泸州市的神经内科医生非常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有3个,我是其中之一。地方医院遇到疑难病例,都会到医院请专家去会诊,我就背着医药箱去给病人看病。”

1987年,医院领导提出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构想。当时,全省只有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几所三甲医院,泸医附院偏居一隅“名不见经传”。当精心准备的申请方案交到主管部门的时候,主管部门负责人笑了,“一个地方医院申请三甲,不可能。”当头棒喝并没有让当时医院的领导止步。他们重新完善方案最终用事实说话。

据范生尧回忆:从1987年提出思路到1992年,在全院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奋战下,不断以评促建、精益求精,经过层层审核,医院成功创建为当时全市唯一的三甲医院。1993年,泸州医学院争创硕士研究生授权资格。“当年全国申请硕士授权资格的院校有2000多家,我们申请团队等了半个多月,获得了面谈半个小时的汇报机会。”

范生尧与同事们精心准备的申报材料引起评审员的高度重视,会谈从半个小时延长到了2个小时。“最后,我们成了当年唯一被批准获得硕士授权点的医学类院校。”

1995年,泸医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底,泸医获得授权开始招收留学生。如今,西南医大附院与澳门科技大学、泰国清迈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回忆起当年学院和医院的发展,年过七旬的范生尧难掩激动之情,“改革开放这40年是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医院发展的宝贵时机,我们抓住了。我们也是时代的幸运儿!”

2

开放与担当

他们是医疗外交史上的“大使”

医院的发展除了自身的进取,还体现在与国家发展共呼吸方面。2018年是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55周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改革开放全局,早在1972年医院就派出第一批医生赴坦桑尼亚、赞比亚开展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工作,现已派出19批共计55人参加援外医疗救助工作。1994年,杜一华作为省内首位外派的小儿外科专家随医疗队到非洲南部国家莫桑比克开始了2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当时援助医院的医疗硬件设备全是各国援助的,比我们医院当时的设备要先进。”杜一华笑着补充到。“不过,现在他们可比我们差远了。”在援非工作期间,抢救一名车祸受伤孩子的经历,让杜一华记忆犹新。那天凌晨2点过,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因车祸被送来急诊。由于孩子肝、脾、胰腺、胆道都有创伤,失血达到1000多毫升,伤势太严重,其他几个外国医生都不愿接手。杜一华把小孩留下了。

然而,受当地医疗资源的限制,整个手术室只配备了一个护士,且只能负责基础的清洗等工作,其余工作都要靠医生自行完成。修补、切除、造瘘……手术整整进行了7个多小时才结束。“手术成功了还不行,术后康复也得自己来。”没有营养液,杜一华就到厨房手把手地教护理人员把牛奶、鸡蛋调制成营养品。经过精心的护理,1个多月后,本以为会失去生命的孩子康复出院了。这让当初不愿接手医治孩子的其他专家大吃一惊。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让中国援非医疗队在当地颇受尊敬。

刘顺忠(左一)在东帝汶援外

参与三次援外医疗的刘顺忠,如今已年过花甲。他作为退休后返聘回院的专家,仍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工作。他的第一次援外,始于24年前。他作为我国第一批派往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简称“圣普”)医疗队的成员,用一台手术征服了当地医生,打破了当地前列腺炎只有保守治疗的“神话”。2004年刘顺忠第二次参与援外医疗。作为援外医疗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刘顺忠亲历了2006年发生的东帝汶骚乱。在撤离的前夜2点,大使馆打来紧急电话,“应东帝汶总理请求,中国医疗队不能走。”医疗队留了下来,看着10多名医务人员,刘顺忠自感责任重大,短短时间,头发都急白了。“当时,中国国旗就是我们的护身符。只要车上有中国国旗,无论是哪一派的武装力量都不会来骚扰我们。”刘顺忠自豪地说,“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于身处国外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009年,55岁的刘顺忠率队第三次援外,这次援外目的地是有着“非洲巴西”之称的安哥拉。在安哥拉随处可见由中国援建的大楼、医院,在商场里可以见到各类中国品牌的家电等产品。在两年援助时间里,医疗队因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受到大家的欢迎,还在大使馆的安排下为巴西、葡萄牙、西班牙的部分患者做了手术,很成功恢复很好。

3

创新与使命

他们是健康路上的推进者

改革开放40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历代院领导与职工的努力。如何在前辈积淀的高地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给附院人出的一道考题。

杜一华说,医院顺应新时代要求,把以治病救人为中心的理念转换为致力于提高百姓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将以服务基层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现代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一边向协和、华西这些国内领先的医院学习,打造一流学科,一流医院,在学术研究、医疗技术上不断攀新高;一边探索出适合在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发展的医疗模式。目前,医院建立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疑难重症诊疗、胸痛急诊急救、脑卒中急诊急救、慢病管理等多维度三级联动医疗联合体模式,把优质资源下沉,将科研、技术成果用于培养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医院已拥有技术合作、对口帮扶、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各种合作方式的成员单位共142家。医院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高级胸痛中心,还是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四川省高危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川南地区防艾牵头单位等。

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医院正与泸州市卫生计生委携手,探索创新推出覆盖全市的卒中地图模式。“卒中地图”模式,就是要发挥医院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领跑者作用,重点关注卒中高发区域及人群,构建从预防到预防性治疗,囊括急救和后期康复的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卒中预防、救治能力,让卒中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正确的治疗,从而降低发病率,降低发病后的致死致残率,这就是以提高百姓健康水平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待在泸州探索出经验后,医院还将在川南地区等地推广。

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之中。医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护士主导的医疗、康复、营养、心理、护理、药师等“六师”专家联动的健康管理云平台,提供优质延续护理服务,让慢病得到有效管理,提高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未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行一院多区,新院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占地面积1853亩,是医疗区、健康养老区、生活配套区三位一体化的现代化医院。新院区即将于2019年1月投入使用,届时将极大地满足患者就医治病的需求。健康养老区是以医院为平台,依托医院医疗技术的高端康复医疗、养老与健康管理的“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基地。

康建中心还会发展层次多样的健康产业,引入文体休闲、医疗旅游、健康体检等内容,培育区域健康产业集群,做到让患者享受一站式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是医院以致力于服务基层,提高百姓健康水平,助力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落地落实落细的生动写照!

王伊 泸州日报记者 陈易君 刘墨

责编:谢蕤 编辑:郭建

微信号:“泸州日报”、“lzrbwx”

微博: @泸州日报

新闻热线3101142 服务热线 3100837

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泸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培养管理科)

2023考研秘籍

跟我一起考研吗?马上关注我分享独家资料您